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合集下载

03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

03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

H-O模型的最先提出者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1919年 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 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 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 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 俄林出版了著名的《 成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 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 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 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贡献,俄林与詹姆斯 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家或地区 瑞 士 德 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 本 法 国 人均资本存量 美元/ (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国家或地区 美 国 意大利 中国台湾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人均资本存量 美元/ (美元/人) 34,705 31,640 25,722 21,453 17,995 12,900
二、H-O理论的推理过程
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 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 技术(相同 技术 相同) 相同 要素的供给 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的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相同 要素的派生需求 相同) 相同 商品的最终需求(相同 商品的最终需求 相同) 相同 消费者偏好(相同 消费者偏好(相同)
H-O理论所揭示的贸易基础: 理论所揭示的贸易基础: 国际要素禀赋差异
例题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得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得角度探讨国际贸易得起因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就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与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得基本内容一、HO模型得提出1)李嘉图得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得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得相对差异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得当代理论得解释。

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得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得生产率相同,贸易就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得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其出发点有两个:1)不同国家得要素存量得比例就是不同得;2)不同商品得生产所使用得要素比例就是不同得。

二、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得两种生产要素得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得要素禀赋(K/L)大于她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得国家;反过来,她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得国家。

也可从价格得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得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得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得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得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得国家,B 国则为劳动丰富得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得比例。

如果生产A商品得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得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这也就是一个相对得概念,与生产要素得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得要素密集度就是给定得,不随着要素价格得变化而变化;也就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得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得要素密集度。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2.理解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

2.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教学难点:1.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国家生产一些特定产品和服务?又为什么一些国家更适合从事一些特定行业的生产?引出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讲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假设(20分钟)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素禀赋是指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2.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要素禀赋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无阻碍流动,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原因。

三、讲解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0分钟)1.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拥有相对丰富要素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而拥有绝对丰富要素的国家则具有绝对优势。

2.要素禀赋支配型贸易:高度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间通过国际贸易分工实现互利互补。

丰富劳动力的国家更适合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丰富资本的国家更适合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3.要素价格均等化: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要素价格将在国际市场上趋于相等,从而减少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

四、讲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0分钟)1.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发展趋势,指导国际投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2.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要素禀赋理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不能解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贸易模式,如同质要素禀赋差异下的贸易。

五、总结与提问(10分钟)教师总结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并提问学生:你觉得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阅读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经济学论文或案例研究,并撰写作业报告。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w/PX、w/PY均下降,劳动的实际价格(报酬)下降
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S-S定理):某一商品相对
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
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 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释放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 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资本价格上涨 资本需求下降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赵明霞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echscher-Ohlin,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罗伯津斯基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Y
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 为罗伯津斯基线。 X(资本密集型)产出增加
P T' T Q Q' R P'
Y(劳动密集型)产出减少 需求不变,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 格下降。
O T 图3-10
T'
X
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 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3.9)
ky

《国际经济学》黄卫平版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黄卫平版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思考题:1. 试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讲解要点: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的含义:规模经济是由大规模生产产生的经济效果,是指在生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在比较利益理论中,我们讲到过机会成本变化的问题。

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无论是生产者追求差异产品,从而获得某种定价操纵权,还是消费者追求差异产品,从而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都是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相矛盾的。

三、产业内贸易的衡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扩散,各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接近,建立在技术差异的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已十分接近,;在此这些国家之间贸易的基础已经转向规模经济。

国际市场竞争的激化要求各国企业具有市场战略意识,从而占领国外市场,扩大规模经济优势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学时 )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

在国际贸易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即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品,还进口大量的相似工业品,这种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是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

此外,传统理论所假设的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关系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PPT课件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PPT课件
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 将产品分为若干种类型。如:生产纺织产品投入劳动 比例最大,则称之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产品, 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之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2021/3/9
授课:XXX
9
B 在一个两种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 世界上,如果使用在Y生产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K/L) 比使用在x生产中的K/L更大,我们说Y商品是资本密 集型
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
两个角度来计量
物理量(实物)定义法(Physical Definition): 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总量)比例分别为 KA/LA和KB/LB,而且有KB/LB > KA/LA,就可 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型国 家(k-abundant),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劳动力 相对丰裕型国家(L-abundant),即A国劳动力丰裕 而资本稀缺,B国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
本章主要从供给的角度——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解决 了李嘉图留下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贸易双方要素 禀赋的差异。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2021/3/9
授课:XXX
5
图3-1 要素丰裕度
K EB
KB
KA
在EB点:B国拥有资本总量为 KB、劳动总量为LB,相对量为 KB/LB。
在 EA点:A国拥有资 EA 本总量为KA、劳动
总量为LA,相对量为 KA/LA。
O
L
LB
LA
由于假设有KB/LB > KA/LA,所以图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① 2×2×2 模式,即两个国家(AB),两种商品
(XY),两种生产要素(KL);
② 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具有相同的生 产函数;
③ A国为资本丰裕国,B国为劳动丰裕国;两个国
家中商品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
④ 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规模报酬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英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3)两国的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 小麦:5单位土地*1美元+1单位劳动*2美元=7美元 纺织品: 1单位土地*1美元+10单位劳动*2美元=21美元 英国: 小麦:5单位土地*4英镑+1单位劳动*1英镑=21英镑 纺织品:1单位土地*4英镑+10单位劳动*1英镑=14英镑 两国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美国为1:3,英国为3:2
• 若两国的需求偏好不相同,则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 论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尽管B国的K/L大于A国, 但如果B国对商品X(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和由此派生 出的对资本的需求远大于A国,结果使得B国的r/w高 于A国。 • 在这种情况下,以实物单位定义,B国是资本丰富的 国家;以相对要素价格定义,B国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 根据H-O定理的假设,H-O模型中两种定义方法之间不 存在冲突。
一、基本概念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先引入几个 重要概念: • 要素禀赋 • 要素丰裕度 • 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 产要素的数量,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
和社会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本、劳动力、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以及技术水平决定。

以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详细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欧林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而劳动力禀赋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技能水平等。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的要素禀赋会影响其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

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商品,通过出口这些商品获取外汇。

例如,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劳动力禀赋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口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技术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

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比较优势和相对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它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比较优势模式。

相对要素禀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特定的产业。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石油工业,而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一、H-O模型的提出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

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其出发点有两个: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三、H-O模型的假设前提(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

(2)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

这意味着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

(4)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6)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

(7)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8)无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的壁垒。

(9)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四、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价格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要素禀赋点)(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例:假设美国与印度,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机器和布,机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需求与生产函数相同。

因此,各国要素供给情况就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唯一因素。

由于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资本便宜,劳动力贵;印度则劳动力便宜,资本贵。

美国的工资水平/美国的资本租金水平>印度的工资水平/印度的资本租金水平因为资本-租金比例不同,美国生产较多的使用资本、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印度生产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使用资本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

即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充裕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稀缺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五、H-O模型的基本内容H-O理论认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最终会使得各国福利增长和世界福利增长。

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六、对H-O模型的评价1. H-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1)相同点: 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强调国际贸易产生于价格差。

(2)不同点:①李嘉图认为商品是由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的;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应为两种要素生产。

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H-0模型认为国内、国际贸易本质相同,交换原则亦相同。

③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H-0模型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生产中使用的要素的比率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H-O模型的政策含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该模型指导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发挥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

马来西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对H-O模型的评价(1)有益的方面:①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2)缺陷:①禀斌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②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③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第二节 H-O理论的扩展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在于由于各国所具有的要素比例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国际贸易发生。

从这一理论还可以推导几种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其他现象。

当一国从自给自足经济转向自由贸易经济时(1)会对一国国内产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2)会对一国国内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收入产生什么影响?(3)会对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产生什么影响?一、要素价格相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当两国基于不用的要素比例开展国际贸易时,不仅自由贸易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而且两国间的相对要素价格也将趋于一致。

国际贸易的引入,两国以相同的贸易条件进行贸易,使得国内机器和布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变化;进而会使美国扩大机器的生产规模,缩减布的生产规模;印度扩大布的生产规模,缩减机器的生产规模,使得各国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因为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产出改变会导致市场两要素的供求发生改变,进而生产要素价格发生改变),最终使得两国要素价格趋于相同。

例:发达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丰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R低、W高→集中生产资本密集产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产品→资本供不应求,R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劳动力供大于求,W下降。

发展中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R高、W低→集中生产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力供不应求,W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萎缩,资本供大于求,R下降。

因此,国际贸易的结果是,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别逐步缩小。

注:1、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实际中贸易两国价格不可能完全相等,因为两国可能存在技术差异、市场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等因素。

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际贸易会使得两国要素价格逐渐接近。

2、要素价格均等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做长期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跨国公司在低工资国家建立工厂追求的是该国劳动成本的低廉,但长期来看,这种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

3、国际贸易在形式上商品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但是本质上是要素在国际间的间接流动。

二、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使一国国内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减少,并使充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增加。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会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这一福利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水平的分享,贸易利益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某些群体受损。

一般来说,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会支持较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反对自由贸易。

发达国家充裕要素是资本,稀缺要素是非熟练工人,因此,自由贸易受损的常常是最低收入阶层。

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倾向于提高他们的充裕要素――劳动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可能会使得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口减少。

三、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1、雷布津斯基定理前面分析都是假定一国的要素总量是固定不变的,雷布津斯基定理说明的是要素总量的变化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影响。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为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部门X来吸收新增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资本全部吸收,还需一定的劳动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必须缩小规模以释放一定的ΔLy,但Y部门释放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一定的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要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yx y x x x x L L K K K L K k ∆+∆+∆+== y y y y y yy L L K K L K k ∆-∆-==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的增加,将造成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减少。

或图形证明:E 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要素禀赋点直线OX 、OY 的斜率表示均衡时X 、Y 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线段OX 、OY 分别表示两产品的产出水平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 变为E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 、Y 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

由图可知,X 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2、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要素增长后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发生移动,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

现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如图,通过Q 与Q ′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 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