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素禀赋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要素禀赋论

第二章  要素禀赋论

• 假定4:完全竞争假定。假定两个国际的商品 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实现完全竞争。参与市场交 易的供给者、需求者众多,生产要素、商品是 同质的,具有完全信息。在长期内完全竞争市 场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同时 等于商品的边际收益; • 假定5: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假定两国在两种 商品的生产上保持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 比例等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 假定6:技术相同假定。假定两国具有相同的 技术水平,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投入同样数 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等数量的某种商品。强调 技术不是不变,而是,两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技 术保持相同;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下)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1 要素禀赋
• 生产要素: • 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 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 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 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 • 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 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
• 以1947年为例,出口产品每个劳动力一年所使 用的资本为14010(资本—劳动比14:1), 然而与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品竞争的行业产品,每一个劳动 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8180美元(资本— 劳动的比率为18:1)。 • 这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KX/LX)/(Km/Lm) = 14/18 = 0.77。进口产品的资本密度为出口 产品的1.3倍(18180/14010)这表明美国在 1947年出口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商品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 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 缺的。至少在70年代以前,美国比世界上任何 国家都富裕。美国工人人均资本占有量也显然 比其他国家高。

第二章--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章--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 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生产要素的增长原因在于劳动增长和资本积累。 • 1.生产要素增长与经济增长 根据劳动和资本数量增长的幅度划分,将经济增长 分为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 (1)平衡增长 即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数量增长比率相同。 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该国的生产潜能将以相同比 率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 2.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1)中性技术进步 即技术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的 影响是相同的。若K/L不变,生产相同数量的商品 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较技术进步前以相同 的比例下降。
•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即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长大于劳 动的生产效率的增长。生产者偏爱资本,由资本替 代劳动。 • (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即生产中的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长大于资 本的生产效率的增长。生产者偏爱劳动,由劳动替 代资本。
进口
进口商品 国内价格>国 际价格
进口 国内价格降低
消费者 增加消费
消费者剩 余增加
国内厂商价格降低
生产者剩余减少 销量减少 产量减少
一国的进口使国内消费者收益,进口行业的生产者利益受损
出口
出口商品 国内价格<国 际价格
出口 国内价格提高
消费者 压缩消费
消费者剩 余减少
国内厂商价格提高 生产者剩余增加
• 贫困化增长原因 大国出口量增长,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 国际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 (2)荷兰病 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 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败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 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 、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 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 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 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 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 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

要素禀赋理论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名词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名词解释要素禀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出生时就带有一些天生的才能和特质,这些才能和特质会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弗兰克·P.兰莫特提出,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被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个体在各种领域的发展潜力。

根据该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发展和应用这些要素,从而实现自己的潜力和成就。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 智力要素:指的是个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智力要素,这些要素会决定其在学术、专业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智力要素可以通过智力测验等方法进行评估和量化。

2. 创造力要素:指的是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要素,这些要素会影响其在艺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创造力要素可以通过评估个体在各种创造性任务上的表现来进行评判。

3. 情感要素:指的是个体的情感状态和情绪调节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情感要素,这些要素会对其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情感要素可以通过情绪调查问卷、心理测验等方法进行评估。

4. 身体运动要素:指的是个体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具备一定的身体运动要素,这些要素会对其在体育、舞蹈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

身体运动要素可以通过评估个体在各种体育项目上的表现来进行评判。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些要素在个体身上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

然而,个体的环境和经验也会对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并不是说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基因,而是强调了个体在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并且强调了后天环境和经验对这些潜力的开发和实现的重要性。

总之,要素禀赋理论是一个解释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强调个体在出生时就具备了一定的天赋才能和特质,这些要素会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个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认知和满足。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基本需求,而心理需要则包括尊重、成就感、认可等高级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人们对于食物、水、睡眠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追求,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

在没有满足这些生理需要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关注到其他更高级的需求。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安全、稳定、预测性的需求,包括对于身体的安全、健康的需求,以及对于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安全需求。

社交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社交交往、友谊、爱情等社会关系的需求,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和爱的满足。

尊重需要是指人们对于尊重、认可、成就感的需求,人们需要被他人尊重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实现自己的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们对于个人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人们需要追求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五个要素是人们内在的驱动力,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满足。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转向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层次的转变被称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更高级的需求时,会感到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生活质量。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的驱动力。

通过了解这些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动机,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企业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需求和动机的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

该理论源于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化是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量。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导致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劳动力是一个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资本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工具,人力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等人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德国以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高度教育的劳动力而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土地是第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国家的土地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例如,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特化生产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贸易相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对比较成本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国家的贸易政策。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

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讲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以及技术水平决定。

以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详细解析。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欧林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以国家的要素禀赋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而劳动力禀赋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技能水平等。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的要素禀赋会影响其经济发展和贸易模式。

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商品,通过出口这些商品获取外汇。

例如,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

劳动力禀赋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口多、技术水平高的国家,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劳动力。

例如,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技术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

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在高附加值的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要素禀赋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

根据该理论,国际贸易主要存在两种模式:比较优势和相对要素禀赋。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它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比较优势模式。

相对要素禀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特定的产业。

例如,一个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石油工业,而一个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可能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章 要素禀赋理论2

第二章 要素禀赋理论2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重点)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H-O-S定理) 1、内容: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 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相对均等和绝 对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同质)都 能获得同样的工资,所有的资本都能获得同 样的利息,所有的土地(同质)都能获得同 样的地租。
2、推导过程: A国出口X产品→国内X产量↑→劳动需求↑>资本需 求 ↑ →W↑>R↑→R/W ↓ ; A国进口Y产品→国内Y产量↓→劳动需求↓<资本需 求↓ →W↓<R↓→R/W ↓ ;
B国的情况?
3、现实中国际间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越来越大,原因何在? 主要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不能满足, 如资源充分利用、自由贸易、不完全转业 化生产等。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国际贸易,国际间的 贫富差距会更大。 为了缩小国际间的收入差距,仅有国际贸 易是不够的,还要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如果把人力资本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存量, 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资本 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7)跨国公司说 美国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所生产的产 品约50%返销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主要利用 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和劳动力,加上美国的资 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其中大多属于资本密 集型产品,这类产品的返销,按照国际统计 惯例,算作东道国的出口和美国的进口,即 美国跨国公司的体内循环,导致美国进口资 本密集型产品。

即 (R/W )A > (R/W )决于其要素 丰富程度和生产的产品要素密集度;
Y B国
A国 0
X
2、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 (1)假设: ①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 种要素, ②生产技术相同, ③需求偏好相同, ④要素密集程度固定, ⑤规模收益不变,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现代与当代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精讲

O
附:厂商均衡状态
K
Q C/R E
O
C/W
L
5.2 H-O模型证明
4 H-O模型的勒纳图证明(技术系数不同) 假定:X劳动密集,Y资本密集
A国L丰裕,B国K丰裕
两国技术系数不同
5.2 H-O模型证明
K b a′ a
YY
XX
N1 N M1
O
M Pb
Pa′ Pa
L
5.2 H-O模型证明
(1)XX、YY为单位产量的等产量曲线;Pa(Pa′)为 A国要素相对价格;Pb为B国价格,Pa斜率小于Pb (2)均衡点:M、N与M1、N1。OM与ON的斜率小于 OM1与ON1 (3)以资本计算,则A国成本为a与a′,B国成本 均为b,故A国X相对价格更低
KY/LY>KX/LX,即:SY>SX
故:PAX/PAY-PBX/PBY>0,即:PAX/PAY>PBX/PBY
5.2 H-O模型证明
由:PAX/PAY>PBX/PBY
即:资本丰裕国(A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Y商品) 相对价格更低;劳动丰裕国(B国)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X商品)相对价格更低
所以:H-O模型得证
产品沿OY生产
因为:kOX<kOY 所以有:X劳动密
集,Y资本密集
O
L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2 要素丰裕度 (1)含义:即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针对国家而言
附: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2)要素丰裕度与要素丰裕国
A 实物单位
若A、B国资本、劳动总量为ATK、ATL、BTK、BTL
5.1 H-O模型基本内容
2 H-O模型的假设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国 A’
C1 A B国
A 国 P’A
x
(E’) E
B B国
PE
x

要素禀赋理论,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论形式,前者研究
和预测贸易格局;后者研究和预测贸易后要素价格的变化又 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S-S定理)。
2.4.5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是H-O理论的推论。
(10)充分就业假设。 (11)贸易平衡,即每个国家的总进口等于其总出口。
2.4.3 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之间的投入比例,表明商品生产投入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
也就是说,土地实现相同的地租,资本实现相同的利率,劳 动者实现相同的工资。
由此可看出,国际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要素流 动性的不足。
推论:Stolper-Samuelson定理——一国的对外贸易对国内 收入分配的影响 要素价格→收入分配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实 际价格或报酬提高,另一要素相反。 因此,一个国家如果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参与国际分工,该 国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会提高,而进口 产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所有者收入会下降。即该国丰裕要素所 有者收入会提高,而稀缺要素所有者收入会下降。
贫 困 化增 长
y C2
P
C1
A
A’
P’
x
在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实
施随处可见。正是为了摆脱这一增长陷阱,发展中国家才掀起 了工业化运动,实施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2.5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俄裔美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里昂惕夫,由于投入-产出 分析方法的提出,1973年获Nobel经济学奖。
2、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也叫悲惨增长。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如 果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其出口偏向型经济增 长带来的出口供给大幅度增加会恶化其国际贸易条件,并最终 可能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
贫困化增长的出现需要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过的出口部门; (2)经济增长国出口产品能够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即大国; (3)增长国出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非常低。 (4)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 长而显著增加;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得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因此,国际贸易就成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
例子:某些发达国家工会反对经济全球化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成立所依赖的诸多假设是不存在的。例 如,各国并非是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各国间的运输成本和贸 易壁垒;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不能完全自由转移;不完全 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等。 目前,世界贫富差距并未缩小 ,反而扩大。
2.5.3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 要素密集型逆转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美 国的劳动熟练程度或劳动效率比其它国家高造成的。按生产 效率计算的美国工人数与美国拥有的资本量之比,较之于其 他国家,美国就成了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所 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4 要素禀赋理论
2.4.1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比较优势论认为: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 率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未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要素禀赋理论试图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比较优势产生 的根源。

该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两人共同提 出。
1919年,赫克歇尔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要素相对供给量的比较,如(TK/TL)1>(TK/TL)2,则1国资本 相对丰裕,2国劳动相对丰裕。 要素相对价格的比较,如(r/w)1< (r/w)2,则1国资本相对丰裕, 2国劳动相对丰裕。 例子:美国、中国、越南三个国家的比较
案例: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
2.4.4 要素禀赋理论
(1)基本原理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或H-O模型。 国际贸易来源于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而商品价格 差来源于要素价格差,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 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该定理说明了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其基本含义: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 价格相等(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 够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可以获取同样 的利润报酬。 即国际贸易使得同质劳动获得等量工资,等量同质资本获得均 等利润。



1933年,俄林《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77年,俄林为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对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论述又被另一位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萨缪尔森进一步完善,他推导出证明要 素禀赋理论十分精确的数学条件。

Eli F. Heckscher 1879-1952
Swedish economic historian.
3、贸易壁垒的存在
这种解释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是美国贸易保 护的结果。事实上,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制定对外贸 易政策时有严重保护本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倾向。如果实行自 由贸易或美国政府不实行这种限制的话,美国进口品的劳动密 集程度一定比实际高。
另一方面,别的国家也可能对其进口的资本密集型商品 进行较高的保护,这样会使得美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受到 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 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自然及可获得性资源) —————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 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 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 ———— 相对量的概念。


因此,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趋势,要
素价格完全均等化相同是不可能的。
2.4.6 要素积累、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1、罗勃津斯基定理 (1955年)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 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减少。
罗勃津斯基定理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
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条件保持不变, 那么该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 相对价格将下降。
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商品生产中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则 称此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当只有两种商品(X 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 下,如果Y 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劳动比大于X 商品生产中的 资本/劳动比,即
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要素密集度对产品类型的划分: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要素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纺织品、计算机、飞机)
如果要素可以完全流动,劳动将会从低工资国家流向高工 资国家,直到两国工资率相等为止。同样,只要两国利率不同, 资本就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直到两国利率相等为 止。
由于假设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要素价格均等化就意味国 际贸易可以达到与要素自由流动相同的效果,使两国要素绝 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趋同。
贸易利得: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
(2) 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商品价格(差异)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相同)
商品的最终需求(相同) 技术(相同)
要素供给(差异)
偏好(相同)
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 即收入分配(相同)

3.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图形说明
PA y
y B’
C2
程度的1.3倍,即美国进口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要大于出口产
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换句话说,美国进口是以资本密集型商 品为主,而出口则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这与H-O理论相 悖。
里昂惕夫对H-O理论的实证检验
每百万美元的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 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额(1947年)
出 口 品 资本K(美元) 劳动力L(人·年) 资本/劳动力(K/L)(美元/ 人·年) 2550780 182.313 13911 进口替代品 3091 339 170.004 18184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这一解释是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提出来的。他认为 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劳动和资本)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 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 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 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程度很高,把这类产品划归资本密集型产品 无形中加大了美国进口品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使“谜”产生。
1899-1979 1/2winner of Nobel 1977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tockholm,Sweden
The student of
Heckscher
2.4.2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劳动和资 本)。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有着相同 的生产函数。 (3)在两个国家,产品要素密集度类型始终不会改变。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 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人们普遍认同美国是个资本丰富 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因而里昂惕夫期望能够得出美国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