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模板
国际经济学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
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
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
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第二章 要素禀赋论

• 假定4:完全竞争假定。假定两个国际的商品 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实现完全竞争。参与市场交 易的供给者、需求者众多,生产要素、商品是 同质的,具有完全信息。在长期内完全竞争市 场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同时 等于商品的边际收益; • 假定5: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假定两国在两种 商品的生产上保持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 比例等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 假定6:技术相同假定。假定两国具有相同的 技术水平,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投入同样数 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等数量的某种商品。强调 技术不是不变,而是,两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技 术保持相同;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下)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1 要素禀赋
• 生产要素: • 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 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 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如果 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 • 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 的生产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
• 以1947年为例,出口产品每个劳动力一年所使 用的资本为14010(资本—劳动比14:1), 然而与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品竞争的行业产品,每一个劳动 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8180美元(资本— 劳动的比率为18:1)。 • 这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KX/LX)/(Km/Lm) = 14/18 = 0.77。进口产品的资本密度为出口 产品的1.3倍(18180/14010)这表明美国在 1947年出口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商品 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 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 缺的。至少在70年代以前,美国比世界上任何 国家都富裕。美国工人人均资本占有量也显然 比其他国家高。
国际经济学之要素禀赋与H-O理论

二、H-O-S模型分析
图5.5:相对要素价格均等 (一)说明: 贸易前A( w / r )<B( w / r ) 贸易后A( w / r )=B( w / r )
FIGURE 5-5 Relativ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二)结论: 1、H-O-S模型说明国际贸易可以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 替代。
FIGURE 5-2 The Shape of the Production Frontiers of Nation 1 and Nation 2.
第三节 要素禀赋和H-O理论
一、H-O理论: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商品。换 言之,劳动要素丰裕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要素丰裕国家应该出口资 本密集型商品,进口一、里昂惕夫之谜 1951年,里昂惕夫(美国)根据美国1947年数据 对H-O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 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约 30%,即意味着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 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检验结果与H-O模型预测相 反,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案例研究5.7:美国贸易的资本和劳动需求
2、在满足H-O理论所有前提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甚 至可以使各国要素的绝对价格趋于一致。
三、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各国相对丰裕或者相对 便宜要素的收入(因为该要素价格上升,且假定资源 利用水平不变),降低各国相对稀缺要素或者相对昂 贵要素的收入(因为该要素价格下降,且资源利用水 平不变)。具体说,贸易使A国劳动者收入上升,资 本所有者收入下降。B国劳动者收入下降,资本所有 者收入上升。 (二)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时会增加在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课件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 赋差异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10
图 3-5
Pa<Pb,即A国在X商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 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 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 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11
三、H-O定理
❖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 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 A国Y的相对价格将下降,B国Y的相对价格将上升。 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 衡价格。
❖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22
❖ 需要强调的是: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 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 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 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 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 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12
❖ H-O定理中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13
图 3-7
❖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 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 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03要素禀赋理论
14
❖ 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 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73,459
德国
50,116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结构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H-O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一、要素禀赋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二、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三、模型基本假设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如图3-5所示: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亦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一、模型假设(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定义以下表达式: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TC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LC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TF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LF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图2.2 最佳投入选择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FFCC(w/r)1(w/r)2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a/LF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土地投入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图2.6 棉布价格C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w/r )2工资-租金比率(w/r )CCFFF C P P /土地-劳动比F C P P /2 F C P P /1SST/L(w/r )1O图2.8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投入比四、要素禀赋与商品价格范围 图2.9 要素禀赋与商品价格比、要素价格比的范围注:必然有C C L T /<T/L <F F L T /。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
该理论源于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这三个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化是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的相对量。
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导致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劳动力是一个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人口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而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
资本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工具,人力资本则指的是教育、技能等人的知识和能力。
一般来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相对优势。
例如,德国以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高度教育的劳动力而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土地是第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不同国家的土地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例如,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生产要素禀赋,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贸易的发生。
国际贸易的核心就是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特化生产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解释了贸易相对优势的产生。
贸易相对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相对比较成本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
这种相对优势是由于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禀赋。
其次,要素禀赋理论指导了国家的贸易政策。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政策来推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发展。
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鼓励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学)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容一、H-O模型的提出1)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
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其出发点有两个: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概念
•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if (K/L)y >(K/L)x, then we say Y is capital intensive, and X is labor intensive;
•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 If (TK/TL)nation2> (TK/TL)nation1, then nation 2
• 雷布金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泼-萨缪尔森定理
H-O模型的基本内容
• 内在逻辑关系: •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 价格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绝对差决定的; • 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要素价格决定的; • 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
定的; • 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 • 要素的供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基本假设
• 1、2X2X2 模型(A&B, X&Y, L&K) • 2、两国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 3、X是劳动密集产品,Y是资本密集产品; • 4、规模报酬不变 • 5、不完全分工 • 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 7、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 8、以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 • 9、没有运输成本或贸易障碍 • 10、两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 11、两国贸易平衡
古典模型的结论:分工和贸易有利于所有人 实际情况:有赢家有输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 一、雷布金斯基定理 • 二、1、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小国 • 2、增长与贸易:大国 • 3、不幸的增长 • 4、有利的增长
一、雷布金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
• 一、雷布金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 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 致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 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is capital abundance ✓ If (PK/PL)nation1> (PK/PL)nation2, then nation 2
is capital abundance; or if(r/w)nation1>(r/w)nation2, nation2 is capital abundance.
•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 丰裕和便宜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 利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 品。
• 或者: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 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H-O模型的基本论点
• 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 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 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产生贸易;
与绝对收入。 • 国际贸易成为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 –Samuelson Theorem):
•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关系 • 即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 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上升,而另一种要素的实际报酬下降.
Factor intensity
Nation2 Y
Nation 1
O X
要素丰裕度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要素禀赋与H-O理论
• 两种理论形式: • 一、H-O理论: • 研究和预测贸易模式 • 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H-O定理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1933) 一书中,结合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一般 均衡理论对赫克歇尔提出的资源与贸易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最终提出了要 素禀赋理论,即H-O模型。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
• 一、基本假设 • 二、重要概念
第四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要点
• 解释比较优势是如何建立在各国间要素禀 赋差异的基础上;
• 解释贸易如何影响一国国内及各国间相对 要素价格的;
• 贸易可能并非造成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 间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 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
瑞典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917)一文中,用一般均衡分析 方法分析各国资源禀赋与商品贸 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律,为H-O模型奠定了 基础。
Y
Nation 1* PB=PM=1
Z
Nation 1 E
• 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 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比较有利 的地位。反之则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 一国总是出口以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 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 例如,设X是劳动密集产品,Y是资本密集 产品,在Px/Py 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 劳动增加,那么,该国X的产量将以更大比 率增加,而Y的产量将减少。
劳动增加与雷布金斯基定理
Y
PB=PM PB
B
M
O
X
二、1、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小国
Y
Z
II
E I
PM=PB=1
B
PB=1
M
O
X
经济增长与贸易:小国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与收入分配
•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H-O-S定理) •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 –
Samuelson Theorem):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 反映国际贸易的结果 • 国际贸易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
H-O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
商品价格
要素价格
要素的派生需求 商品的最终需求
技术
要素供给
偏好
生产要素的分配
PB= PB’ Y
Pa’ Nation 2
B’
A’ C’
II E
A C
I B Pa
O
Nation 1
X
H-O模型
“那些在它们的生产中需要大量丰裕生产要 素和少量稀缺要素的商品将被出口,以交换 那些要素投入比例相反的商品。由此,间接 地,供给充足的要素被出口,而供给稀缺的 要素被进口。”——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