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等中国古文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它的文化也影响了日本这片东方岛国。
自唐朝与日本开始正式交往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深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彼此对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唐朝的文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繁荣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进一步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的万叶集就是受到唐代诗歌的启发而形成的。
这部诗集记录了日本古代诗人的作品和生活情感,展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风格。
同时,僧人鉴真自唐朝带回的佛教经典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唐朝的艺术也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艺术、雕塑技艺、音乐表演等方面都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这些艺术形式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为日本艺术提供了强大的借鉴和影响。
例如,日本的宫廷音乐源于唐代的宫廷音乐,而日本传统的歌舞伎表演也受到了唐代戏曲的影响。
同时,唐朝的绘画技法也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吸收,成为日本绘画发展的重要奠基。
除了文学和艺术之外,唐朝的科技和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科技成果都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制造业和军事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唐朝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对日本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的文化思潮和学术成果不仅扩宽了日本人的视野,也为日本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文化的交流始终是相互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也逐渐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在唐朝末期,随着日本使团的频繁来往和文化交流的深化,日本的宫廷文化、建筑风格以及服饰等对唐朝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唐朝的宫廷文化和礼仪对于日本的宫廷文化形成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日本的宫廷制度和宫廷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总结起来,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唐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思想传入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源泉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题材和思想观念方面。
日本古代文学如歌谣、散文和戏曲中,不少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如《万叶集》中的《琵琶行》、《六首歌》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使得日本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在思想观念方面,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于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日本文学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内涵的思想基础。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表现在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借鉴中。
由于日本的书面语是汉字文字,使得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的引入和使用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语言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礼貌性的体现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社交场合中的敬语使用、尊称与敬称的运用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礼仪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反映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表现上。
中国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创作。
中国的传统戏剧和文学作品的改编,如京剧《牡丹亭》的日语版本《牡丹亭四夢》、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红楼梦》的日语翻译和研究等,都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体现。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在古代文学、词汇和语言结构以及现代影视作品创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拓宽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和发展,相信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语言文学,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
汉字是由中国引入日本的,起初被用来记录政治、宗教和学术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被日本人所接受和使用,并融入到日语中。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是直接引用自中国的,比如“予”、“麦”、“熊”等等。
日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也源自汉语,比如“风情万种”、“纸上谈兵”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书写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在日语文学中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平等、仁爱、孝道和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影响了社会和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和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讴歌、对礼节的尊崇,以及对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播和交流,也为日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读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唐诗等中国古文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唐诗等中国古文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唐诗等中国古文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日语古典语法学习的重要性语法的学习在外语习得中起非常重要。
"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无语法的教学,无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还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只能导致蹩脚的,不合语法的洋泾浜式的外语。
"①日语的学习也是如此。
除现代日语语法之外还有日语古典语法。
他们都是日语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前者更是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在现代日语中有很多古典语法现象残留。
以《日语国际水平考试一级出题基准》来说,其中的「~と思いきや」中的「き」实际上为古语中的过去助动词,所以「~と思いきや」实际上相当于「~と思っていたが」。
「~んがため」中的「ん」不是否定助动词「ぬ」、而是意志助动词「む」的音便形式。
「なりに」、「たりとも」等分别是断定助动词「なり」「たり」的活用,意思相当于「である」。
而「ならでは」中的「で」是表示否定的接续助词,「ならでは」相当于「でなくては」的意思。
以上所举的这几个语法现象都很常见,但如果没有古典语法的基础是难体会的。
学习日语古典语法也是阅读、研究现代日语形成之前的日语古典文献资料所必须的工具。
二.我国高校日语古典语法教学的问题点在我国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中,一般都开设有日语古典语法课。
但遗憾的是,古典语法教学的难度非常大。
教师拼命教学,学生往往是"上课时似懂非懂,下课时马上不懂"。
究其原因,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教授日语古典语法往往只进行一个学期,这个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皮毛性的东西。
试想,一个学期想让学生达到能阅读古文的地步,那怎么可能呢?其次,日语古典语法知识点较多,形态变化复杂。
如,光动词就分为上一段、下一段、上二段、ラ变等九种,用言一般都有未然形、连用形等多达六种的变化,短时期内识记相当困难。
再者,是中国学生缺少接触日语古典语法的文化环境,背了还会忘,再学一遍,还跟没学过一样。
唐宋诗词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唐宋诗词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1. 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代,其中诗词创作更是达到了巅峰。
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邻近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日本是最早接受和吸收唐宋文化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并讲述其重要性。
2. 日本对唐宋诗词的接触2.1 文化交流的背景介绍唐宋时期与日本发生联系的历史背景,包括外交、贸易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
解释为何日本在这个时期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
2.2 日本与中国文人交流介绍那些从中国来到日本的知名文人,并谈论他们如何将自己对唐宋诗词的研究和创作经验带给了日本。
具体例子可以包括僧侣诗人贞观大师、歌人李白等。
2.3 日本对唐宋文学的翻译与传播讨论日本在这一时期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和传播的情况,包括对唐宋诗集的翻译以及如何在日本社会中广泛流传。
3. 唐宋诗词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3.1 破体诗与万叶集说明唐宋时期破体诗形式对万叶集及其他日本古典文学产生的影响。
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强调破体诗在感情表达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和歌与绝句探讨唐宋绝句对日本和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举例说明早期和歌中引入了许多借用自唐宋绝句风格和技巧的元素,并使其成为日本主流文学形式之一。
3.3 俳谐与唱片意境介绍唐宋时期俳谐(即俳句)对于后来发展成为现代日本俳号运动的贡献。
解释俳句如何从唐宋绝句中演化而来,并在语言艺术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4. 结论总结唐宋诗词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并强调这种影响对于日本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还可以加入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进行预测,以及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提升与倡导。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早期的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显著,例如汉字被日本列岛的居民所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学作品也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汉字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Kanji”,它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日本词汇都是直接从中国汉语中借用过来的,比如“学校”、“医院”、“电话”等等。
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汉字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结合使用,构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影响还体现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中,日本的书法一直受到中国书法传统的影响,而且中国的书法理论也对日本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书法通常都用中国书法术语来描述。
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奈良时代,中国的诗歌、音乐与绘画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万叶集”中,不难找到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子,其中许多诗歌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也被日本文学界所重视,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被翻译成日语,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主要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对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现代化的变革,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思想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正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本是一个文化极其丰富的国家,这其中不乏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和继承。
在日语语言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日本的汉字、文学、哲学、音乐、艺术以及华丽的建筑等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
首先,汉字是日本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由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他们在学习汉字时非常努力。
日本的汉字和词语都是由中国文化传入的,所以非常相似,比如像“和服”“武士”这些口语中常用的词都是直接从汉语中借用的。
更进一步的,许多日本的文学作品都使用汉字文字,比如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作家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日语语言文学中汉字对日本文化的深厚影响。
另外,中国文化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尤为崇尚美学,这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也有体现,比如如瑟琴和笛子这两种古乐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这两种乐器也在日本的音乐中广为流传。
此外,在东亚国际地位上,中国文化有时也能为日本文化增添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层次感,如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大陆独立性强烈,为了凸显日本独立性,一些日本学者甚至拒绝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不过绝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仍然抱有极度尊敬之态度。
此外,日本的建筑中也有许多元素是来源于中国文化,比如致色,它是众多外来文化元素中对中国建筑影响最深,致色是一种呈三角形的中国古代传统屋顶,它不仅兼顾了美学和功能,同时也可以不需要柱子就支撑整个建筑,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
此外,在日本所兴起的茶道和园林文化中,亦可看到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力。
总的来说,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了东亚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力。
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了解和发展中日文化充分交流,对于巩固中日友好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发展和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诗歌、戏剧到现代小说、电影,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一分析其中的演变过程。
古代日语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在公元7世纪,日本首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学习和模仿中国的古典诗歌。
这个时期被称为“万叶时代”,后来发展成为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
这本诗歌集主要收集了从5世纪到8世纪的约4500首诗歌,其中有很多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中国的山川、花草、村落等景物,也有一些以中国诗人为主题的作品。
古代日本的歌舞伎戏剧中也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歌舞伎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戏剧形式,起源于17世纪。
在歌舞伎剧目中,经常出现扮演中国角色的演员,这些角色的装束和动作都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
有一部著名的歌舞伎剧目叫做《李香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被日本商人买到日本的悲惨命运。
这个角色在戏剧中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使得这个剧目一直在日本流传至今。
近代日本文学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小说和电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复兴运动,使得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对于日本的现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等作品引起了日本作家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关注。
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通过日本的电影院和电视台传播到日本,使得日本观众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日本文学中,中国文化成为了重要的素材和题材。
很多日本作家通过描写中国的历史、风景和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文化的元素也成为了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常见的革新和变化的源泉。
著名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羅生門》就以中国古代的故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宋朝的失控与猜疑的故事。
这个作品不仅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等中国古文在日语古典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古文作品在传入日本时,被日本人创作性地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汉文训读法”技巧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的成果「書き下し文」之中包含了很多日语古典语法,完全可以作为语法入门阶段的学习。
如能科学地选取篇目,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掌握基础的日语古典语法。
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番简要的论证。
关键词: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汉文训读法;書き下し文
【中图分类号】g644
一.日语古典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语法的学习在外语习得中起非常重要。
“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无语法的教学,无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还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只能导致蹩脚的,不合语法的洋泾浜式的外语。
”①日语的学习也是如此。
除现代日语语法之外还有日语古典语法。
他们都是日语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而前者更是在后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在现代日语中有很多古典语法现象残留。
以《日语国际水平考试一级出题基准》来说,其中的「~と思いきや」中的「き」实际上为古语中的过去助动词,所以「~と思いきや」实际上相当于「~と思っていたが」。
「~んがため」中的「ん」不是否定助动词「ぬ」、而是意志助动词「む」的音便形式。
「なりに」、「たりとも」等分别是断定助动词「なり」「たり」的活用,意思相当于「である」。
而「ならでは」中的「で」是表示否定的接续助词,「ならでは」
相当于「でなくては」的意思。
以上所举的这几个语法现象都很常见,但如果没有古典语法的基础是难体会的。
学习日语古典语法也是阅读、研究现代日语形成之前的日语古典文献资料所必须的工具。
二.我国高校日语古典语法教学的问题点
在我国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中,一般都开设有日语古典语法课。
但遗憾的是,古典语法教学的难度非常大。
教师拼命教学,学生往往是“上课时似懂非懂,下课时马上不懂”。
究其原因,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教授日语古典语法往往只进行一个学期,这个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皮毛性的东西。
试想,一个学期想让学生达到能阅读古文的地步,那怎么可能呢?其次,日语古典语法知识点较多,形态变化复杂。
如,光动词就分为上一段、下一段、上二段、ラ变等九种,用言一般都有未然形、连用形等多达六种的变化,短时期内识记相当困难。
再者,是中国学生缺少接触日语古典语法的文化环境,背了还会忘,再学一遍,还跟没学过一样。
最后,我国国内目前出版的古典语法教材基本照搬日本的模式,其中的例句内容较深,表达篇幅亦长,往往一个句子中含有多项语法点,不太适合作为初学者的中国学生学习。
再加上其中包含的异国文化背景,自然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难了。
三. 解决方案——中国古文的「書き下し文」
要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日语古典语法,就必须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因材施教。
材是中国之材,自然应施与中国之教。
首先,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
“语法的研究性学习是专家学者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古文语法的基本规则,但不必花很大精力对古文语法进行专业性的学习。
古文语法的教学不能让学习者因为学习内容过于理论而失去兴趣。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在介绍古典语法规则的时候,欣赏到日本古典作品的精彩有趣。
”②
什么样的教材才是浅显的、有趣的?笔者认为,以唐诗等古文作为切入口去进行古典语法教学,很有意义,很值得尝试。
(一)日语和中国古文的关系密切。
日语中的文字起源于汉字。
日本早期的文学作品《古事记》等就全是用汉字写就的。
虽然其中有“万叶假名”,但当时的中国人看日文典籍是没问题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中国古文的思维去认识它,学习日语是否可以借用我们古文的作为桥梁、媒介去进行呢?
(二)日语古典语法大致在平安时代步入成熟期。
那时正值中国的大唐盛世,最杰出的文学形式之一——唐诗极度烂熟之时,中国对日本的文化影响也达到了极致。
可以说,日语古典语法的成熟和完善是在对当时的中国文化的吸收、使用「漢文訓読法」对汉文典籍的解读和解构之中实现起来的。
在唐诗等作品的「書き下し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含量极其丰富的日语古典语法现象。
以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書き下し文」为例,其中有一句「惟見る長江の天際に流るるを」。
我们至少可以学习以下语言现象:如,「流るる」的原形是什么?它是一个下二段动词,那么这
类动词有什么特征?如何变形?为什么它可以不带形式名词就可
以直接加宾语?等等。
又如,「子曰わく、学びて時にこれを習う、亦説ばしからずや。
朋有りて遠方より来たる、亦楽しからずや。
」通过《论语》的这一名句,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到形容词的「カリ活用」、助动词「ず」和「や」等相关知识。
再如,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に伯楽有りて、然る後に千里の馬有り。
千里の馬は常に有れども、伯楽は常には有らず。
故に名馬有りと雖ども、祇に奴隷人之手に辱づかしめられ、槽櫪の間に駢死し、千里を以て称せられざる也。
」用这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用来作为学习「然る」「あり」「ども」「ず」「といえども」「しめる」「られる」「ざる」「なり」等动词或助动词的相关知识的手段。
以上通过几个例子中,包含了很多符合当时日语表达习惯的大量日语古典语法的知识,如果我们借用这些作为学习的素材,是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的。
(三)选取唐诗等为代表的中国古文作为入门阶段的学习,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们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试想,以这样的内容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们怎么会不觉得浅显易懂,不充满好奇,兴致勃勃呢?唐诗等作品中反映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理解例句的意思不会存在障碍,这种前提下,能够集中精神去关注语法现象本身,自然事半功倍。
以上仅是对我国古典日语语法教学问题的一点思考,希望能够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指导。
最后要说明的是,选取什么样的中国古文的「書き下し文」需要教师多下功夫去选择。
教学时确实应该由浅入深,选取最通俗易懂的作品。
这样才能满足“趣味性”“浅显”的要求。
使用唐诗等汉文的「書き下し文」进行教学最适于在入门时采用,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要过渡到日语原文典籍的阅读才能提高的。
参考文献:
①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外语教学》2004,4
②徐曙,《日语古典文法》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7
③陆晓光,《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的起源与形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
④王彦花,郭翠英,《日语国际水平考试一级出题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覃思远(1979-04-07),男,壮族,现工作单位于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硕士,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