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读后感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

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
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篇一《哲学的故事》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
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
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
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
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
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学习稻盛和夫哲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稻盛和夫哲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学习稻盛和夫哲学篇1通过学习稻盛和夫,我不再为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而感到烦恼,我学会了对人生进行反思,我明白了每一次的坎坷都是一种锻炼,只要我以好的心态去面对并且能够不断的付出努力,我将收获是心志的磨练、能力的提升。
稻盛和夫让我明白平凡的人也能够创造不平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
稻盛和夫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他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即使他一直坚持努力也没能上一所名校,他毕业后找工作又遇到很多的困难最后去了一个经济状况非常不景气的公司,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抱怨命运但是稻盛和夫没有,当和他一起来公司的那些应届毕业生都纷纷跳槽时稻盛和夫选择了全力以赴去工作,他在工作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稻盛和夫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他的命运就此扭转。
如果他不是一直努力而是怨天尤人,那么他只会能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一直努力让稻盛和夫从平凡走向了不平凡,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要一直努力,当我遇见困难的时候我不再畏惧不再退缩,而是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通过稻盛和夫的学习,我明白了人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应该有感恩之心,只有我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我们才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处于顺境。
作为一名物业的工作人员就更应该如此,我们做的是服务业,更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日常工作中即便业主提出的需求不在我们的服务范围之内我们也要想办法为业主解决问题。
我们每次为业主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做了一件善事,就是为自己积累了福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
通过稻盛和夫的学习,我认识到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稻盛和夫在每一次命运与他开玩笑的时候都能够不向命运低头,没有因为自己的种种不幸的际遇而一蹶不振这与他有好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有好的心态才能在遇见困难挫折的时候从容的面对,才能够不被挫折吓倒最终取得成功。
哲学是什么 读后感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
一、哲学的定义与作用
哲学,一门探索人生意义、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世人关注。
它旨在引导我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的精神追求。
哲学的作用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哲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
从古至今,许多哲学家都试图回答人生困境,如生死、道德、幸福等。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深刻的思想,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哲学的价值与意义
哲学具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地位、价值和使命。
同时,哲学还教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分辨真伪、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学习哲学,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有更强烈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四、读后感总结
在阅读关于哲学的文章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
哲学教导我们理性思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1我用了一学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复复的终于读完了《数学与哲学》,这本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书,我是读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说反反复复。
读一遍没弄懂,在读一遍,所以读的很慢。
读了这本书,还弄懂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哲学则是研究不同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也就是说,哲学是对具体的东西作抽象的研究,而数学是对抽象的东西作具体的研究。
比如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说来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偶数与素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呢?事实上,偶数为两素数之和,它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
尽管这一关系式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并且一直是作为数论难题遗留至今,但是,这一难题实质上是个哲学问题,是一个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它是体现在数论中的一个哲学问题。
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它们都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数,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关系,而是一种质的关系。
所以数学思维方式对此才无能为力,事实上只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给它以科学的证明。
说白了,它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
因此,哥德巴赫猜想的实质是个哲学问题,是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就是应该如何认识偶数与奇数(包括素数与积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模糊的哲学与精确的数学——人类的望远镜与显微镜。
哲学类读书心得体会2读《沙漏哲学》,对我真的有很大触动,即使它所阐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却未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中,读过之后,耳目一新,确有励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
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他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有办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哲学书读后感13篇

哲学书读后感13篇《哲学书读后感13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哲学书读后感初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时,我与大多数人一样,都因书名而觉得这是一本幼稚的书,但浅尝几章,我便爱不释手了。
这册书共有八本,每一本封面都是可爱天真的图画,书中还有幽默风趣的插画,更是勾起了让人坐下来饮口茶细细品尝的欲望。
书中语言简单,但稍一细读,便发现其中或许大人都无法领悟的道理,反而以孩子纯洁的眼光才能发现,大概这也是警醒大人的。
有一章,《自由与不自由》中,明确地提出了其实我们做任何事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自由。
如:此刻别人邀你观赏最近刚上映的一部电影,你却想到林子里踩着阳光享受花香,这完全是我们的自由,你可以选择陪朋友,也可以选择独享愉悦,但我们可能考虑得更多:这是这部电影的首映、朋友明天就要离开了等,为了别人而限制自己的自由则更显示出自己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当另一种自己不可及的力量阻碍了我们,那么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来意愿,这大概便是不自由,而恰恰我们当今社会这种情况有许多,例如父母强行要求孩子补课,不能怎么怎么样。
但我们有时也会依赖不自由。
如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掷硬币、让他人做决定。
大概我们都渴望自由,反感被束缚,但又依赖不自由,但如果束缚我们,却又给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好处,还不是乖乖束手就擒?说到底,我们还是太贪心。
我庆幸自己读到了这册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在这之前,我对善恶、美丑、金钱、战争、自由等都是些浅见寡识,无意间的翻阅,使我发现一个真正的我。
“多么希望成年人也来关注这丛书,因为无论您饱经沧桑还是初涉人生,您都会在阅读中品尝到思想的雨露和哲学的甘饴。
然后,您将会心一笑,因为您对人生有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理解,另一种宽容。
”第2篇哲学书读后感这个暑假,我又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假期快结束前看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书中谈的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
其中有一个章节谈的是“自由与不自由”,刚才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不以为然,心想:有谁会愿意不自由呢?可当我看完时,才发现我想得太过简单了。
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

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篇一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哲学这玩意儿,以前我觉得特高深,好像离咱普通人的生活老远老远的。
但最近读了关于“六项精进”的书,嘿,还真有点儿不一样的领悟!这“六项精进”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咱先说第一项,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老生常谈嘛!但你想想,咱身边是不是总有那么些人,稍微努力一下就觉得自己牛得不行,然后就开始偷懒?我觉得吧,真正的努力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得是持之以恒,像头牛一样闷头往前冲!再说说谦虚这事儿。
骄傲使人落后,这谁都懂,可真能做到不骄傲的又有几个?我有时候考个好成绩,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觉得自己特了不起。
可后来发现,这世界大着呢,比我强的人多了去了,我这点儿成绩算啥呀?每天反省,这可太重要了!我就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偷懒了?是不是对爸妈态度不好了?也许有人觉得,这多累呀!但我觉得,只有经常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嘛!活着就要感谢,这一项刚开始我还不太理解。
后来想想,咱能健康地活着,能有吃有喝,能有朋友家人,这难道不值得感谢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倒霉透顶,可仔细想想,那些更惨的人呢?我是不是应该感恩自己所拥有的?积善行,思利他。
这让我想起上次帮同学讲题,一开始我还不太情愿,觉得浪费自己时间。
但讲完后,看到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原来帮助别人自己也能这么快乐!最后说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我这人吧,心思重,一点儿小事就能烦恼半天。
可烦恼有啥用?能解决问题吗?不能!所以呀,还不如打起精神,积极面对!这“六项精进”,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我觉得,只要咱一点点去努力,生活肯定会变得不一样!你们觉得呢?篇二领悟哲学读后感六项精进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六项精进”的那些感悟,这一路的思考啊,真是让我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有感
一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篇关于哲学的论文,感觉很是惆怅,不知道如何着手,于是硬着头皮,借了几本关于哲学的书籍开始观摩,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浅层了解,写下这篇关于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首先,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吧:本书是达米特的代表性著作,它最为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哲学思想的全貌。
全面阐述了意义,真与反实的论等问题。
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作者阐发了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的概念,对弗雷格关于涵义与指称区别的论证做了进一步的辩护,批判了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提出了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以及意义理论的显示原则、交流原则,试图把应用于数学领域的直觉主义逻辑方法推广到日常语言领域,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问题,以奠定其哲学理论的逻辑基础。
本书涉及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大胆而深刻,颇有争议而极具原创性,是学界公认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成果之一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
它的总主题:语言哲学是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途径。
该书取得的形而上学大“收获”不仅仅是对经典逻辑的修正……它是20世纪哲学的真正高水准的标准性著作之一
且不说读了这本书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何谓:形而上学吧,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
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
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
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
这就是形而上学。
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
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
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
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
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其实,虽说略读过本书,但是对其内容可谓知之甚少,关于什么语义值、推理与真的概念及其各种各种关于真的理论,真的太过于抽象化了,在这片哲学的海洋里,自己甚至连冰山一角都还没有厘清,更不要说会有懵懵懂懂的感觉了,能够开始有这种懵懵懂懂就表示自己离哲学的脚步不远了,这里也会为自己提出一个书本上的理论:这样的基本假定似乎合理吗?我们在这个析取、条件句及全称量词等条件中有诸多的不符之处吧。
虽说没有打算以后的人生为哲学而活,但是哲学是每时每刻存在着,其实,看完这本书过后,我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从初中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的才能智慧,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先驱。
因为古人便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等哲学思想,这是何等的智慧啊?更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格拉等等在哲学史上的皇冠级人物,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柏拉图针对苏格拉底而说的:“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这是多么崇高的战斗主义精神,为了真理,且不论正误,至少是自己在追逐着心中的理念,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当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都在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创造性伟绩。
再看看我们熟悉的当代中国伟人---毛泽东,将更多的哲学思想用在了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上,熟悉地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邓小平更是将哲学的思想用在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
说了这么多关于哲学的杂事,那什么是哲学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你问一百位哲学家,那恐怕至少会得到一百种以上的回答,因为至今关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不同的哲学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
据官方资料得到: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又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玄学。
就哲学研究外部世界的本原和一般本质来讲,把哲学说成形而上学没错,但把哲学说成玄学,就把哲学和科学对立起来。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能够建立起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都可以成为科学;而有明确的可具体界定的可实证的研究对象是能够建立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前提。
科学与玄学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玄学化相对而言,哲学的科学化与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是对称的——哲学的科学化程度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成正比。
“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具备指导性、实证性与可操作性;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实际上就已经承认哲学是一门科学。
哲学科学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哲学发展观;哲学发展史,本质上就是在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中,使哲学逐步科学化的历史。
哲学科学化的进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哲学科学化的逻辑,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关系的浓缩。
哲学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唯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流派只不过是这种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而对称哲学,作为对它们的扬弃、综合、升华,本身就既是哲学科学化的结果,也是哲学科学化的总结
看完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太深奥了,太空虚了,我只想说,哲学就是对生活中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同时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吧,这就是我对于哲学的看法。
应该多半的人会认为我的观点是一个谬论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让我来做一个简要的解释吧: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展望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世界观,对当前的生活有一个更加合理的指导就相对于上文所说的方法论,虽然言语间没有什么典雅的词汇,但是这样对于我一个还未入门的伪哲学学者来说,是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多半是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罢了,但是通过浏览这本书过后,我更想说说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哲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要是学习一个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不学也罢,自然,哲学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意义呢?或者更直白的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难回。
在我认为,哲学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一门学问,因为哲学是智慧之学。
凭借哲学智慧,我们不仅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深谋远虑,而且能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
一个民族想要更文明,更有教养,非有哲学基础不可。
拥有哲学,好比一个人行路时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探路,没有哲学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或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哲学在一个民族中的地位就像是庙里的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看完这本书,其实,并不在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这本书不过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罢了(虽然这本书有着极其丰厚的学术代表性)更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样去理解哲学,感悟哲学,从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
最后,我以一则哲学笑话来结束这篇小论文吧。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满天灿烂的星斗,却预言第二天下雨。
正在这时,他掉进脚下的坑里,差点摔个半死。
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救我,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于是又有了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