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简介

合集下载

冯至简介

冯至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

中国现代诗人冯至
1、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杜甫传》、《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等。

2、人物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3、个人荣誉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 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

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冯至先生年谱

冯至先生年谱

冯至先生年谱冯至年谱1905年1岁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笔名有琲琲、CP、鸟影、鼎室、F等。

远祖曾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

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

父亲冯文澍是个读书人,有时在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

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外祖父在涿州为官期间,她与冯父结为夫妻。

冯至有一姐、一兄、一弟。

1909年4岁开始在父母教导下看图识字,描红。

1912年7岁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3年8岁春,入涿县两级小学。

在初级小学学习一个学期,暑假后入高级小学。

6月,母亲因病逝世。

1914年9岁父亲与继母朱氏结婚。

继母是北京人,待冯如亲生子。

1916年11岁暑假,从涿县高小毕业。

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

冯考入北京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前三年走读,住在继母的堂弟朱受豫家中,舅父母待他很好。

舅父擅长国画,冯至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绘画知识。

四年级时住入学校。

在中学里,冯最感兴趣的是教数学的黄自修和教国文的潘云超的课。

黄先生使他对代数、几何有了爱好,潘先生讲《韩非子》、《史记》中的名篇、司马相如和鲍照的辞赋,以《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序》等,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1919年14岁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也跟北京各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

暑假后,潘云超因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判处一年徒刑。

黄自修调另一中学任校长。

冯在学校大量阅读当时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

对新诗发生兴趣,练习写新诗。

由同学戴昌霆介绍,他最早在《新青年》6卷5期读到鲁迅的小说《药》。

此后,凡是鲁迅发表的作品,都找来读。

冯至的诗

冯至的诗

冯至的诗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十四行诗集蚕马吹箫人帷幔蛇南方的夜赠之琳十四行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着 一段兴衰史 ,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贰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
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
叁 第三部分(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语言鉴赏
品读课文, 赏析精彩句段。 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 点、描写方法、生发的 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最后一段为文章点晴之笔,概括了作者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 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 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任务三:回首来时路——初识路
壹 第一部分(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
自然风物
特点
联想
感悟
风物
特点
联想
感悟
溪流泉水
不息、清冽、 养人
溪水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与人共吃、饮水、共担 风雨;古人情诗。
人类生命可声息相通
鼠麴草
谦虚、纯、 坚强
村女、山村
生命的谦虚、纯洁和坚强; 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 回归生命的宁静; 渺小亦伟大,生命需要担当。
彩菌 新鲜、热闹
点缀民族的童话和滋养身 体和幻想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冯至散文的特色。 2.品读文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感受山村景物之美。 3.赏析重点句子,体悟主旨,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哲思 之深。
任务一:曲径通幽——初识路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发 现已经消逝了的山村? 原文: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参悟文本哲思
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 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冯至

冯至

人需要什么,就会感到什么是 亲切的。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 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 种精神:“经过十年的沉默,工 作而等待,直到在缪佐他显了全 部的魄力,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 交待。”
——冯至《工作而等待》(1943)
你记得波特莱尔那首不可思议的诗《腐尸》吗?……那 是他的使命,在这种恐怖的、表面上只是引人反感的事物里 看出存在者,它生存在一切存在者中间。没有选择和拒绝。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1936)
《十四行集》之二:“我们安排我们”
生存的限定:“脱落”,“秋日”,“严
冬”,“死亡”
存在者的自由:“让它们化作尘埃
”,“交 给秋风”,“伸入严冬”,向着“未来的死 亡”而生
生命的永恒:与“自然”同化
到了五四的末几年,中国的诗歌,因一天天地,越发地玄学化,冥想化,形式 化,观念化,颓废化了。……在西洋的象征主义的影响之下,……在朦胧,飘渺的 世界中,去寻求官能的颓废的陶醉,在每个诗人的心理,所存在的,只是资本主义 的没落期的小市民的烟雾般的哀愁了。虽然在那些诗中,相当地,存在着对于旧世 界的消极的否定,可是向着新世界的积极的憧憬,是没有的,更谈不到有什么追求 光明的战斗精神了。诗人的诗歌工作,同我们的民族革命脱离了。 ——穆木天《关于抗战诗歌运动》(1939) 从1930年10月到1935年6月,我到德国先后在柏林和海岱山(Heidelberg,通 译“海德堡” )学习。这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的反“围剿”与反革命 的“围剿”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德国的社会也十分动荡不安。我却无视现实,听雅 斯丕斯(Karl Jaspers,通译“雅斯贝尔斯” )讲存在主义哲学,读基尔克戈尔特 和尼采的著作,欣赏梵诃和高甘的绘画,以极大的兴趣诵读里尔克的诗歌,而自己 却一首象样子的诗也写不出来。 ——冯至《自传》(1979)

202我是一条小河

202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第 1 页 共 1 页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加入浅草社,后又与友人组织沉钟社,20年代即开始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是少有的在两个历史阶段(20年代与40年代)都做出特出贡献的诗人。

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与其他》《十四行集》等冯至是沉钟社的诗人,早期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

《我是一条小河》写于1925年,收入诗集《昨日之歌》,是冯至早期抒情诗创作中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

本文便是这样一首抒情诗。

它采用以拟物的手法,把“我”比做柔波微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渡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愁中见执著。

诗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

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诗作把情郎比作小河,把姑娘比作彩霞,把小河流入大海的过程比作初恋、热恋却不得和鸣的爱情过程。

爱情历程的迂曲推进随着相对繁复的意向流动,形成情感结构的三个层次。

首节为第一层,写初恋。

“无心”绕过姑娘身边,姑娘也“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

虽说“无心”,但水能映照,霞有倒影,写出了两人偶然邂逅的一见钟情。

越是“无心”,越能传达出初恋的纯洁自然、和谐恬美。

二、三节为第二层,写热恋。

这是两组随着时空转换而有序并置的意象,柔波拥着姑娘彩霞般的影儿,把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裙裳,把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花冠,献给姑娘,写足了热恋的激动与明净。

后两节是第三层,写不得和鸣。

随着小河流入大海而意境顿变,海上风厉浪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美好的爱情骤然落入凄艳的悲剧情境。

表达了不得和鸣的失落感,暗示了社会人生的险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他盼着那“驯美的白鸽儿”带他“向着新的故乡飞去”。

现实的丑恶,未来的渺茫,理想的幻灭,使冯至和“五四”以后许多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由孤寂走向对美的追求。

写作《昨日之歌》时冯至还主要是在校园中生活,与社会接触还有限。

到了《北游及其他》,冯至则开始更多接触到现实的黑暗,更多品尝到人生的苦涩。

哈尔滨之行使冯至的视野第一次真正扩展到社会,他的思想和感情也更为坚实。

1929年8月出版的《北游及其他》共三辑,其中《北游》是最重要的一辑。

一首《北游》,是诗人精神蜕变、心灵嬗递的写照和记录。

更多地关注现实,使诗人空幻的理想坍塌,他苦闷、彷徨,然而并不消沉,
而是执著、坚韧地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现实的强烈刺激使冯至如此深刻地沉入“认识自我”以及认识社会人生的的拷问之中。

他反省和总结自己的过去,企图通过对往日生活的重新评估解答纠缠自己的苦恼问题。

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促使冯至对自己的命运作沉痛的拷问时,不仅没有激起诗人改造现实的信念和热情,反而把他导向了带有哲学意味的生命和存在的沉思之中。

诗人固然在省思自我的同时无情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但诗人更关心的是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应当指出,诗人在《北游》中所苦闷的有关生存和存在问题的焦虑,才刚刚是其开端,尚属由现实开启的初步的自觉。

《北游》中个人的哀怨色彩已较为淡化,社会性和现实性浓厚多了,同时也增加了哲理性,使其具有一种冷隽的色彩。

《北游》初步呈露出诗人由早年的浪漫抒情向哲理化抒情过渡和转变的端倪。

《北游及其他》标志着冯至作为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成熟。

然而,冯至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

他没有沿着自己所熟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探索和追求新的诗歌风格。

1930年,冯至和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冯至在上面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

但这些诗风格平淡,艺术感染力大不如前。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陷入了危机。

这与冯至当时的艺术追求有关。

冯至曾经说,他当时写诗“已经完全把旧的‘形式’和‘韵’抛开了”。

这表明冯至在反省过去的生活时,也开始以新的目光审视自己二十年代较为讲求格律和音乐美的诗歌,企图追求新的风格。

就艺术理想和追求而言,冯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已经达到的成就而希望在风格上有新的突破,是值得肯定的,但否定旧的形式和风格并不意味着抛弃,它同时要求必要的继承、保留和发展,以形成自己新的风格。

而冯至在新的创作实践中显然没有把把握好,这就使《骆驼草》时期的大多数诗表现出转折演变过程中的生涩和不成熟。

就在冯至艰难探索的时候,机遇终于来临了。

赴德留学的经历为他诗歌风格的成功转变准备了条件。

1930年冯至离开北京到德国学习,在那里他吸取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学养分。

其中,对他思想和创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和诗人里尔克了。

里尔克指示给冯至生活上应取的态度。

里尔克认为,人必须自己担当自己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容旁人多少帮助。

里尔克经常引用罗丹的“忍耐与工作”,使冯至感到“大半做人要从这里作起”,对人生抱执著的态度。

从里尔克那里,冯至“重新学到了什么是诗,怎样对待写诗。

”里尔克倡导的“工作”和“观看”对冯至建立新的艺术观有很大作用。

“工作”意味着艺术家和诗人应当约束感情,最大限度地浓缩素材,将注意力凝聚在形式不断提高的要求上。


“观看”则意味着要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自觉地使感情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呈现出雕塑样的风格。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里尔克的启示,经由冯至的吸收和消化,促使他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观。

“工作”和“观看”成为其艺术观的核心。

“诗是经验”是其对诗的本质的新的理解。

把世界的可感性提高到最大限度的自觉性,把感情客观化亦即理智化和实体化,使诗像一座座雕刻品一样,是其艺术理想。

在此基础上,加上现实的触发,冯至终于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二个高峰。

1941年,冯至在差不多搁下诗笔十年之后,重新提起诗笔写下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

这就是翌年结集出版的《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少见的充满了哲理色彩的诗集。

《十四行集》中二十七首诗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咏物诗。

在这些咏物诗里,对象本身以它们本来的面貌像它们本身存在的那样被呈现出来,诗人的自我感情和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同一化的境地。

总而言之,《十四行集》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清理,是诗人一次沉思的精神旅程。

它绝不是像个别评论者认为的那样是面对黑暗现实向象牙塔、桃花源的躲避,它是自觉而深刻的对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探求。

《十四行集》最大同时也是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更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哲理。

从二十年代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到四十年代初期的《十四行集》,冯至所完成的,不仅是诗风的成功转变,而且更是新的自我人格的完成:诗人已经成功地从一个浪慢性的抒情诗人转换成为一个哲理化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一生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探索,不断蜕变的一生。

他在一首名为《自传》的诗中说:“我这一生都想是在‘否定’里生活”。

在冯至的文学生涯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曲折,但由于勇于否定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如凤凰涅槃般,一次次超越自我,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诗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生命。

它最忌的就是重复,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不仅是诗,一切文学都是如此。

这就要求作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任何想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永远记住这一点,像冯至所做的那样。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