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先生年谱

合集下载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摘要:一、引言:了解1941年背景及冯至简介二、诗集概述:诗歌主题及风格三、诗歌分析:选取代表性诗歌进行解读四、诗集意义:对当时时代的影响及后世评价五、结语:总结诗集价值及当代启示正文:【引言】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此时,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诗集。

冯至,原名冯顺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部诗集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诗集概述】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在1941年创作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独特。

其中,既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作品,如《赞美》《祈祷》等;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如《怀亡妻》《思念》等。

诗集整体风格沉郁厚重,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心灵历程。

【诗歌分析】1.《赞美》这首诗歌以赞美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黄的麦田”、“碧绿的草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2.《祈祷》这首诗歌以祈祷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渴望。

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借助祈祷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3.《怀亡妻》这首诗歌以怀念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二人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集意义】这部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鼓舞人民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诗集中的作品既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爱。

此外,诗集对后世评价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研究现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

【结语】1941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

冯至简介

冯至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号君武,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有《在赣江上》《别离》等。

《在赣江上》通过描写作者乘船从赣州到万安的经历,表达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别离》通过描写作者与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重逢的期待。

冯至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游记、随笔、回忆录等多种形式。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情感真挚动人。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冯至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游记散文。

他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欧洲、美洲、非洲等地,通过他的笔下,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

他的游记散文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注,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此外,冯至的散文还涉及到了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散文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冯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世与出身__冯至《杜甫传》

家世与出身__冯至《杜甫传》

家世与出身__冯至《杜甫传》冯至《杜甫传》家世与出身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如今,人民获得了政权,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光辉的美景,更没有任何事物遮蔽它们的光芒的放射了。

他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

他怎样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他怎样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并因此使唐代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中间他经过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

这部传记要试验着述说他在他的生活里经历的那些过程和矛盾。

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

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杜预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年南迁到了襄阳,任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逊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

叔毗子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省)县令。

鱼石生依艺,为巩县令,迁居河南巩县。

依艺生审言,为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为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是杜甫的父亲。

杜甫的远祖是京兆杜陵人,所以他自称"京兆杜甫";他又属于襄阳杜氏的支派,所以史书上说他是襄州襄阳人;他降生的地点则在河南巩县。

杜甫在他给他第二个姑母写的墓志铭里提到他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他在《进鹏赋表》里也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我们读了这两句话,再看一看前边的那串世系,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我们便不难看出,杜甫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

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纳租税,丁男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许多封建特权。

冯至

冯至

1927年暑假从北大德文系毕 业,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 兼北大德文系助教。曾与冯文炳 (废名)合编文学刊物《骆驼 草》。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 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 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 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 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 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 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 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 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 杂文等。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导入
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作者中,郭沫若、 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成就很高。冯至 的诗如何呢?
事实上,冯至的诗既不热情,也不潇洒, 要让冯至的诗获得青年的普遍爱戴,不论在 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几乎都是不太可能的 事情。可是,鲁迅却偏偏说说冯至是“中国 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gou4)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十四行集》代表了冯至诗歌
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 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 《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 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 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 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 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 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 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 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 “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 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最新-冯至的诗 精品

最新-冯至的诗 精品

冯至的诗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十四行诗集蚕马吹箫人帷幔蛇南方的夜赠之琳十四行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顾随年谱(闵军)上

顾随年谱(闵军)上

顾随年谱(上)闵 军(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泰安 271021)[摘 要] 顾随先生是现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

先生词融会古今,自成一格;小说、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执教40年,桃李满天下;在中国古代词学理论、诗学理论、戏剧研究、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顾随生平;作品;编年[中图分类号] K 8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590(2005)01-0021-07 [收稿日期]2004—11—10 [作者简介]闵 军(1960-),男,山东济宁人,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1897年 1岁2月11日(光绪廿三年正月十二),先生诞生于河北省清河县前坝营村一中产之家。

初名顾宝随,后改名为顾随,字羡季,号苦水,晚号驼庵。

祖父顾天祥,前清秀才,科考失利,在家经营田产(19世纪末有100多亩;20世纪初有200多亩)和银号(20世纪初有资金1万元)。

父亲顾金墀,也是前清秀才,清政府停止科考,中断其上进之路。

也在家经营照料生计。

父、祖两代都将求学上进的夙愿寄托在顾随这位长门长孙身上。

1898年 2岁先生刚学会说话,就开始背诵唐人五言绝句。

先生《稼轩词说・卷首》记载:“自吾始能言,先君子即于枕上授唐人五言四句,令哦之以代儿歌。

”1901年 5岁先生进入私塾,塾师就是先生的父亲。

顾之京在《心苗尚有根芽在,心血频浇———记先父顾随的一生》中说:“在家塾里,有我的祖父亲授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以及先秦诸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

祖父课子甚严,凡讲过的书要求我父亲能回讲、能背诵,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即农村所谓“三晌”,都要在书房读书,不但不许离开书房,甚至不许离开书桌。

”1903年 7岁先生开始练写文言文,到8岁,已能作出三、五百字的通顺文章。

先生从小就对古典诗歌有非凡的领悟力和敏锐的心灵感应力。

《稼轩词说・卷首》记载是年先生读杜诗而突有领悟的情景:“会先妣归宁,先君子恐废吾读,靳不使从,每夜为讲授旧所成诵之诗一、二章。

冯至诗歌创作

冯至诗歌创作

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
• 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 开 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 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 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 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 代表作:《蚕马》、《帷幔》
帷幔
• • • • • • • •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 • • • • • • • 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 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 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 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 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 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
蚕马帷幔帷幔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冯至不仅仅是确立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成熟形式而且在这些成熟完美的形式中还融注了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曾真正关注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这其实是具备很深的现代性品格的
冯至诗歌创作
一、诗人简介
• 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散文 家、小说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曾参与组织“沉钟社”。有诗集《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冯至诗选》等。
• • • • • • • • • • • • • • • •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 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 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 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 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 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 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 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 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 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 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先生年谱冯至年谱1905年1岁9月17日出生于直隶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也作均培),笔名有琲琲、CP、鸟影、鼎室、F等。

远祖曾在天津经营商业,后迁居涿州。

冯至降生时,家已破产。

父亲冯文澍是个读书人,有时在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

母亲姓陈,安徽望江县人,外祖父在涿州为官期间,她与冯父结为夫妻。

冯至有一姐、一兄、一弟。

1909年4岁开始在父母教导下看图识字,描红。

1912年7岁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3年8岁春,入涿县两级小学。

在初级小学学习一个学期,暑假后入高级小学。

6月,母亲因病逝世。

1914年9岁父亲与继母朱氏结婚。

继母是北京人,待冯如亲生子。

1916年11岁暑假,从涿县高小毕业。

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送他去北京读书。

冯考入北京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市立第四中学),前三年走读,住在继母的堂弟朱受豫家中,舅父母待他很好。

舅父擅长国画,冯至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绘画知识。

四年级时住入学校。

在中学里,冯最感兴趣的是教数学的黄自修和教国文的潘云超的课。

黄先生使他对代数、几何有了爱好,潘先生讲《韩非子》、《史记》中的名篇、司马相如和鲍照的辞赋,以《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序》等,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1919年14岁5月4日(星期日),“五四”运动爆发,四中也跟北京各学校一样,成立学生会,参加罢课游行,与北洋军阀进行斗争。

暑假后,潘云超因在《益世报》上发表一系列支持学生运动的署名社论而被捕,判处一年徒刑。

黄自修调另一中学任校长。

冯在学校大量阅读当时传播新文化提倡新文学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晨报副刊》等。

对新诗发生兴趣,练习写新诗。

由同学戴昌霆介绍,他最早在《新青年》6卷5期读到鲁迅的小说《药》。

此后,凡是鲁迅发表的作品,都找来读。

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他反复阅读,为之感动。

通过继任国文教师施天侔,冯至接触到西方文学流派,首次知道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名称。

1920年15岁寒假开始后,冯至和同班同学陈展云、戴昌霆等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通过自筹经费和向老师募捐,创办《青年旬刊》,发表新诗和其它习作。

后因经费告竭,仅出4期便停刊,它在冯至心里播下了以办刊物为乐事的种子。

同时,读到胡适的《尝试集》。

夏,中学毕业回到故乡,读郭沫苦、田汉、宗白华三人的通信集《三叶集》,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诗,知道了歌德、海涅等诗人的名字,也注意到郭沫若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发表的《凤凰涅槃》和《天狗》那样的诗。

《三叶集》对冯至起了诗歌启蒙作用。

1921年16岁3月,继母在北京病逝。

暑假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此时他大量阅读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出版的书刊,也读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诗歌,读莫泊桑、都德、屠格涅夫、契诃夫、显克维支、施托姆等人的小说,尤以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对他影响较大。

更多地阅读新诗,如康白情的《草儿》、俞平伯的《冬夜》等;而郭沫若的《女神》使他开阔了眼界,对诗初步有了欣赏和评判的能力。

冯至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他后来收入他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的第一首诗《绿衣人》,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

1922年17岁北大同学、同乡卢季韶之兄卢伯屏在山东济南第一女子中学教书,介绍他的同事顾随(羡季)与冯至通信。

顾擅长诗词,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

下半年,认识在北大国文系讲授《文学概论》的张定璜(凤举)教授,便把自己的诗作送他评阅。

张定璜将组诗《归乡》寄给上海创造社,于1923年初发表在《创造季刊》2卷1号上,这对冯至是很大的鼓励。

1923年18岁组诗《归乡》发表后,引起由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等组织成立的浅草社同人的注意,约冯至加入浅草社。

暑假开始,冯至结束预科的学习,与在京的浅草社成员10余人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茶会,由林如稷介绍浅草社在上海的情况。

茶会的参加者有游国恩、李开先、冯文炳、高世华、陈炜谟、罗石君、韩君格等。

通过此次活动,他与北大同级同学陈炜谟结交,由林如稷介绍,开始和当时在复旦大学学习的陈翔鹤通信。

7月,顾随来京,与冯至及卢氏兄弟畅叙友情,纵谈中外文艺情况。

暑假后,入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学习。

在张定璜家遇见杨晦(时在北京孔德学校教书)。

年底,陈翔鹤为能与北京的朋友长期相聚,放弃复旦大学学籍来北京。

冯至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很快成为朝夕与共、无话不谈的朋友。

下半年,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大受启发。

下半年,北大派经济系教授陈启修赴苏联考察经济,郁达夫自上海来京,代替陈启修讲授统计学,得与郁达夫相识,时常一起去逛市场、旧书摊。

由于郁达夫的推荐,冯至读了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并萌发将其译成中文的愿望。

是年,冯至在《浅草季刊》和由浅草社编辑、作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版的《文艺旬刊》(后改为《文艺周刊》)上发表诗、散文和译作。

1924年19岁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

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

《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

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1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

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

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

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

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10期。

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

鲁迅除了谈论文学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

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

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

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

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Et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崑相识。

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20岁4月3日下午,冯至在鲁迅下课后,将新出版的《浅草季刊》1卷4期送给鲁迅。

《鲁迅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午后往北大讲。

浅草社员赠《浅草》一卷之四期一本。

”《浅草季刊》l卷4期印出后,由于其积极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的旨趣不一等原因,浅草社已名存实亡。

9月下旬,在德国研究哲学美学的本家叔叔冯文潜(冯学彰之子)回国省亲,冯至在他那里首次知道了诗人里尔克与史推芳·盖欧尔格的名字,听叔叔谈了里尔克与盖欧尔格的情况。

冯文潜还给他讲解荷尔德林小说《徐培利昂》中的名诗《命运之歌》。

冯至后来曾把这首诗译出发表。

秋,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和冯至商量另办刊物,冯至提议取名《沉钟》。

由刊得名,时人称为沉钟社。

该社一直坚持到1934年才解体,在中国新文坛上存在长达10年之久。

10月10日,《沉钟》周刊问世,共出l0期。

冯至和陈翔鹤、陈炜谟负责编辑、校对,印刷费由杨晦教学的工资里支付。

1926年21岁4月10日,鲁迅作《野草》中的最后一篇《一觉》,提到一年前“一个并不熟识的青年(即冯至)”曾送他一本《浅草》,“这赠品是多么丰饶啊!”鲁迅还更多地谈到《沉钟》周刊,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努力。

5月1日下午,冯至和陈炜谟访问鲁迅先生,鲁迅谈到《沉钟》,谈到俄罗斯的小说,也问办刊物的其他人的情况,差不多有半个下午时间。

5月到7月间,他们数次到鲁迅家中拜访。

鲁迅除了谈论文学与时事外,也对他们提出批评,希望他们不可总是搞翻译、写诗,要参加实际斗争。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

秋,冯至读到里尔克的早期作品《旗手》,这篇散文诗对冯至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

8月10日,《沉钟》停刊半年后,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前6期的封面是由鲁迅转托陶元庆绘制的。

冬,晚间常和陈炜谟到景山东街未名社门市部,找韦素园、台静农谈天。

1927年22岁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作为“沉钟丛刊”之一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5月9日写信给鲁迅,表示毕业后希望去广州工作,并附寄《昨日之歌》一册。

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

拟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听杨晦之劝,赴哈尔滨担任第一中学国文教师。

1928年23岁寒假回到北京,1月22日(农历丁卯年除夕)与陈翔鹤、陈炜谟、冯雪峰在杨晦寓所欢聚,冯至读他写的长诗《北游》。

春节后仍回哈尔滨第一中学,陈炜谟亦随往担任英文教师。

暑假后回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并兼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

下半年,杨晦编《新中华报副刊》,冯至在上边发表诗文。

1929年24岁杨晦编《华北日报副刊》,冯至在副刊上发表创作与译作,直至1931年。

在杨晦家中与当时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为《华北日报》编《妇女周刊》的姚可崑相识。

5月,鲁迅回到北京。

24日上午与杨晦、陈炜谟到鲁迅寓所看望,并一同去中央公园午餐,一直谈到下午5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