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课标要求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考点定位 1.认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及其特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辩证全面地看待其影响。
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美英经济实力变化对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地位与使用的深刻影响。
主题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1.表现时期社会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2)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特点:强调自治,即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思维点拨西方社区与我国社区的不同点(1)西方社区从管理机构到具体运作突出社会性,即社会工作社会办,政府主要实施宏观管理,具体运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
(2)我国社区则强调各级政府和政府业务部门参与管理,方法是派代表参加。
二、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1.建立与发展时间概况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①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实质与影响(1)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制度的实质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福利制度的实质:保障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制度的实质 2.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哪些内容?
瑞典的社会福利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全民公费医 疗,实行义务教育,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全由政 府包下来。可享受幼儿保育费、学生学费、失业救 济金、退休金、安葬费、抚恤费等等,名目繁多。 法定年工作量只有6个月,是全世界最短的。新生 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婴儿的母亲也同样 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孩子年满16周岁以前,父母 均可获得生活津贴。年满16周岁以后,完成九年义 务教育的青年,如继续深造可获得学习津贴。病人 享受病假补助,医疗费用和经医生之手的药品开支, 大部分由国家负担。在瑞典没有贫民区。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 原因是什么? 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 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 宏观调控。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 自由放任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加强 宏观调控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
原因: 表现: 影响: 什么是第三产业?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1 发展历程1.1 概述(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1.2 转型期(16-18世纪)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
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
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在1720-1820年期间,英国的出口每年增长2%,在1700年时,英国的航运量占世界航运能力的五分之一多一点,但是,到了1820年英国的份额已经超出了40%。
1700年-1820年,虽然英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成功地施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战略而得到加强,但它的进步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它的国内发展没有受到17世纪武装冲突的干扰。
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过创建收税公路和渠道网络以及发展海岸运输得到极大的提高。
其结果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劳动分工。
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

世界当代史作业论文题目: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姓名:杨吉磊学号:09070132班级:09史(1)指导教师:张文伟论文大纲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艾德礼工党时期)。
1、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形成的背景和形成的条件)。
2、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特点。
①、福利制度的内容。
②、福利制度的特点。
3、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
①福利制度的利。
②福利制度的弊。
二、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撒切尔政府时期)。
1、改革背景。
2、改革措施。
3、改革特点。
三、总述。
正文: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杨吉磊(上饶师院·文旅学院 09070132)摘要:二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在英国大力推行福利政策,这迎合了战后英国人的需要。
但这种福利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到撒切尔时代对福利政策进行了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党政府;福利政策;撒切尔;改革;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了较发达的福利制度。
这种福利制度的建设,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随着时代发展,该制度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产生了消极影响。
到撒切尔政府时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希望在福利国家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到一个积极的平衡与稳定,其改革有利于英国福利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良后果。
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因而政局动荡不安。
1930年3月,英国失业人数已达160万,1931年春则高达260万。
①严重的危机终于导致了第二届工党政府的垮台。
在英国历史上,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政府垮台,尚属首次。
事态的发展引起了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探寻摆脱危机的道路,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庇古(1877—1959)就发表了《福利经济学》一书,他提出,如果政府一方面征收累进所得税、遗产税等,一方面增加社会福利,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给穷人一些,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社会满足的总量增加。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广告英国史:1914-1945作者:【英】A.J.P·泰勒著徐志军邹佳茹译当当英国二战时期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1939年9 月上旬,英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期间,英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立刻建立了战时内阁和经济管制机构。
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垄断资本家不仅操纵战时内阁,而且控制了经济管制机构。
在战时内阁中,垄断资本家分别担任了财政、生产、供应、粮食等部门的大臣。
此外,有2500多个垄断组织的董事长或总裁在经济管制机构中担任要职,控制国家的管制机构。
战争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扩军备战,发展军工生产,每年同垄断组织签订价值5 亿英镑的军事订货。
垄断组织乘机扩大投资,建立军工企业,扩大垄断公司,加强垄断组织,攫取垄断利润。
2.战时工业生产的发展战争期间,因英国实行战时经济,制止了1937~1938年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促进了工业生产,特别是军事工业生产的发展。
战时英国工业生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生产增长。
战时英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例如,1944年英国工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超过了1939年的25%左右。
工业生产增长主要是通过发展军工生产和重工业,减少消费品生产来实现的。
但从1945年春起,工业生产又下降了。
第二、民用工业生产锐减。
在战争期间,英国大幅度缩减消费品生产。
例如1945年的毛织品产量从1937年的290 百万米下降为177 百万米;食糖产量从59万吨缩减为44万吨。
其它棉纱、棉布、靴鞋等消费品生产都大量锐减。
结果导致了消费品匮乏,物价暴涨,外贸出口额暴跌。
第三、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战时经济年代,英国政府为了保证战争所需军火和垄断组织的高额利润,对工人实行军事管制,强制工人进行超时生产,从而使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以上。
由于战时实行主要食品配给制,加之军事苦役,工人生活非常艰苦。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精)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 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 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他以20世纪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 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 的矛盾现 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7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 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认同“借助 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 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他敢于打 破旧的思想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首次提出国 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具有极大的贡献。
3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4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 演变
一、二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政治状况 2、经济状况
1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6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 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报告
(2)福利国家的建立
7
8
2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3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 梅纳德 ·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 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4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社会和国际关系,也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期欧美国家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浪潮,包括石油、电力、钢铁和化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1. 背景与特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期,历时约100年,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和机械化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纺织业,其核心技术是纺织机械的发明和应用,这一技术的突破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
(3)海外贸易的扩大。
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廉价原料和外销市场的出现为英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
工业革命期间,许多中小企业家和手工业者逐步走向破产,而垄断了大量资本和雇佣了数以万计工人的新工业资本家阶级则越来越强大。
(2)劳动力的转移和生产大规模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发展。
(3)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
工业革命后期,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成为了英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积累和商品流通。
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贸易政策。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某些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外贸的开放和发展,也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2)专利保护制度。
18世纪后期,英国实施了专利保护制度,通过授予发明人专利权,保护了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2
9Leabharl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