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合集下载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一)背景战前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其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这种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最终相对生产力相对过剩。

战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各国采取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联邦德国、日本的政治改革和实行非军事化,各国的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结合的经济政策,发展科技教育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使底层人员有社会保障,极大地稳定了社会秩序,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二)起因战前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战后1.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2.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4.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

5.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

6.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改变。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中占21%,均居垄断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打击,英国占有250年的海上霸权丧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经济力量遭到更严重的削弱,殖民地市场进一步缩小。

6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税、福利和国有化政策使英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

然而,英国由于工业发展历史较长,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所以仍属世界上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变了其依赖英联邦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

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其措施是: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紧缩开支,降低税收,整顿福利,调整工业,取消外汇管制,推行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

结果使英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5。

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
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

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

主要旅游点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英国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1 发展历程1.1 概述(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1.2 转型期(16-18世纪)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

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

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在1720-1820年期间,英国的出口每年增长2%,在1700年时,英国的航运量占世界航运能力的五分之一多一点,但是,到了1820年英国的份额已经超出了40%。

1700年-1820年,虽然英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成功地施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战略而得到加强,但它的进步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它的国内发展没有受到17世纪武装冲突的干扰。

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过创建收税公路和渠道网络以及发展海岸运输得到极大的提高。

其结果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劳动分工。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5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6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 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报告
(2)福利国家的建立
7
8
2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3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 梅纳德 ·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 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4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中国 、
等23个国家
③签署:《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3、宗旨:降低 关税 ,减少 贸易壁垒,实
施 互惠和非歧视 ,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大楼
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4、作用:
世 界 银 行 宗 旨
• 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截止至2007年1月,世行拥有185个成 员国,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 的席位。
关注现实
WB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
“2008年2月4日林毅夫被正式任命 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发展经 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世界银行60 多年来首次任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学家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 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灾后重 建是一个长期性恢复建设,需向世界银行贷款。 答案:B
2.二战后“金元帝国”实指一种货币体系, 在该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国旗是( )
解析: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美国。 答案: B
材料四:2008年3月21日,北京: 世界银行执董会昨天批准给中国的 “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 目”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修缮保 护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文化 自然遗产,开发可持续旅游 业。 —— 世界银行集团网站
思考:上述材料表明了世界银行的 成立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 震以及由此引发海啸等灾害,日本在灾后重 建中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 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 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 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2,1979年-现在 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 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
二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里、5亿 左右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附属国,此 外还拥有1900万平方公里、5千万人口的自治领。表面上, 英国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从战后初期开始,英属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 1945- 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 立与解放的斗争便不断高涨- 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 •战后初期首先是缅甸、马来西亚,继而南亚各 迟缓的时期 国 •50年代亚洲、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54 年英被迫从苏伊士运河撤军,56年侵略埃及失败,殖民统 所有这些表明,英国的殖民帝国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了 治开始土崩瓦解 •60年代以后,英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 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 •此外,一些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如加、澳、新) 的离心倾向加强
高劳动生产率决非易事 走向对其经济影响巨大
The end~ thx~^_^
欧洲政策
• 英国于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在 加入EC后,英国始终未放弃其“离心离德” 倾向,主要是在共同预算和共同农业基金 分配问题上一直有不同意见,尤其在撒切 尔夫人当政时,曾出现过长达6个月的“空 椅子危机”。在“马约”谈判过程中,梅 杰前首相又竭力为英争得了自主决定是否 加入、何时加入EMU第三阶段及欧盟社会 政策的两项例外权。
二。70年代末--80年代英国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干预 的调整-所谓“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hipping was the essential lifeline for the nation’s economy. Ninety-nine per cent of the trade in and out of the country went by ship- and over half of it in British ships. Shipping was also a significant British success story. It earned over £1,000 million a year in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without the merchant fleet,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would be permanently in deficit, despite North Sea oil. Now it was greatly threatened by other countries. ※ Today Britain has discovered 50 oil fields in the North Sea, with a reserve of 2.2 billion tons. Production beg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75 and went up gradually. In 1976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reached 52.8 million tons. It was estimated that by 1980 production rose to about 110 million tons. And if so, Britain was selfsufficient in oild War II
A. By the mid-1950’s , things were definitely rosy for Britain: unemployment was low; wages were far higher than before the war; more and more people were buying cars and going on holidays. B. By the 1960s, Britain w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industrial as well as nuclear powers, a “permissive age” for many British people. C.In the 1970s, Britain was beset with troubl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lthough Britain’s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averaged 2%—3% annually up to 1971, yet the rate dropped considerably in subsequent years. The optimism of the 1960s disappeared. The oil embargo(石油禁运) declared by Opec and coal-miners’ strike at home forced the government to declare the State of Emergency in 1973. Edward Heath’s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was brought down at the general election.
3. British disease A. low growth of productivity, B. soaring inflation and devaluation of the currency C. high unemployment rate 4. The causes of the disease (according to some of the western economists) A. excessive socialism ( one-fourth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industries were nationalized . Man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de thin profit (微利) or ran at a loss.( 亏 损经营) B. its from—cradle—grave social welfare program e.g. 1)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providing free treatment for all English people.
2)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securing a basic standard of living for people in financial troubles, transferred too much money from the haves to the have-nots through the system, thus, dampered people’s enthusiasm for self-reliance and encourage “dependency culture”, being contented themselves with relying on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and refused to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at is called the redistribution or transferring money (from the haves to the have-nots) C. the workers’ attitude to high technology (over-anxious to keep their jobs, reluctant to use labor-saving techniques that implies firing more workers e.g. Murdoch’s newspaper plant
3) During the 2nd World War and post-war era, the UK had experienced an economic decline since 1945. This is a relative decline rather than an absolute one. Actually Britain was more w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than it was in 1945, but since other countries developed more rapidly , people have such an impression. A. It has dropped from being the 2nd largest economy to being the 6th. This causes relative declines after the 2nd World War : B. Britain had gone heavily into debt in order to finance the 2nd World War. During the war, it sold many of its accumulated overseas assets (长期积累的海外资产,英 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海外殖民地)and borrowed large amount from U.S. and Canada.
AKA Keith Rupert Murdoch
• Born: 11-Mar-1931 Birthplace: Melbourne, Australia • Gender: Male Religion: Christian Race or Ethnicity: White Sexual orientation: Straight Occupation: Business • Nationality: United States
• Keith Rupert Murdoch默多克(1931-)名闻欧、美、澳洲的报业巨子。 • 出生于墨尔本。父亲为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在牛津大学获硕士 • 学位,经他父亲的朋友比弗布鲁克勋爵推荐,进伦敦《每日快报》任 • 副编辑。其父去世后,他返回澳大利亚继承父业,接管《新闻报》和 《星期日邮报》。之后立即采用两年来从《每日快报》所学的危言耸听 的报道方法,不久把《新闻报》由持重的报纸变成以色情、丑闻充斥的 报纸,销售量因此激增。后来打入英国报界,如伦敦的《世界新闻》周 刊,以色情、丑闻为内容,使其销售量增至600万份。后打入美国德克 萨斯州的《快报》,不久又购入《新闻晚报》将其办成色情,丑闻满篇 的报纸,压倒了所有对手,垄断了晚报市场。1976年转向纽约市,买进 了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纽约《邮报》晚报。同时还购入《纽约》杂志 等。他很注意运用他早年从比弗布鲁克勋爵处学得的经验,善于利用高 善于利用高 科技、善于利用色情和丑闻扩大销售、善于在适当的时刻用低廉的价格 科技 购入其他报刊因此他的事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版企业之一。
D. Britain’s membership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now called the European Union) was 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referendum of 1973(全民公决). It was a major step to link Britain with othe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 The EU consists of 3 communities set up by separate treaties: 1) the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欧洲煤钢联营 2)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欧洲经济共同体 3)the 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AEC) 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