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合集下载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英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史感想总结
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中占21%,均居垄断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打击,英国占有250年的海上霸权丧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经济力量遭到更严重的削弱,殖民地市场进一步缩小。

6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税、福利和国有化政策使英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境地。

然而,英国由于工业发展历史较长,有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所以仍属世界上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改变了其依赖英联邦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

1979 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其措施是: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国家干预,紧缩开支,降低税收,整顿福利,调整工业,取消外汇管制,推行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

结果使英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5。

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
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

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

主要旅游点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英国是世界第四大贸易国,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案例名称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案例适用关于国家垄断资本

案例名称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案例适用关于国家垄断资本

案例名称: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浪潮案例适用: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案例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在左翼政党执政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将若干行业的私人企业改变为国有企业,形成了一股浪潮。

以下是几个典型国家的例子。

英国:英国战后的国有化是西方国家国有化的一个典型。

在1945年的大选中,保守党大败于工党。

1945~1951年艾德礼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艾德礼政府对英国大工业,包括钢铁、煤炭、铁路、航空、电信和英格兰银行,实行国有化。

1974~1976年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期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一期的统计数字,国有经济在英国重要工业和交通部门中的比重是:石油25%,汽车50%,钢铁75%,航空75%,煤炭100%,电力100%,天然气100%,造船100%,铁路100%,邮政100%,电信100%。

法国:法国战后的国有化也具有典型意义。

法国全国抗敌委员会的纲领规定:“大型国有化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注: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63页。

)1944~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通过没收或赎买政策,将能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一些大型私人企业收归国有。

1946年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注:弗朗索瓦·卡龙:《现代法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63页。

)1946年底,法国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比重高达90%,在金融领域的比重接近50%。

1981年5月,密特朗击败了在职的法国总统德斯坦,成为法国第一任社会党人总统。

同年6月,社会党又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密特朗上台后,立即着手推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在法国掀起了国有化高潮。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追溯至17世纪早期,当时英国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前夕。

在这个时期,英国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出现工业化的迹象,特别是当时存在的煤炭和铁矿等资源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交通运输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的工业逐渐增长。

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达到高峰,这个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

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工业化逐渐转向了金融和服务业。

英国开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银行系统,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英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金融市场之一。

20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崛起。

在二战后,英国的经济恢复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增长速度较慢。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今天,英国的经济主要依赖于服务业,尤其是金融和保险业。

英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资本输出国之一,拥有一个庞大的国际贸易网络。

同时,英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脱欧和COVID-19的影响等。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中国 、
等23个国家
③签署:《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3、宗旨:降低 关税 ,减少 贸易壁垒,实
施 互惠和非歧视 ,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大楼
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4、作用:
世 界 银 行 宗 旨
• 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截止至2007年1月,世行拥有185个成 员国,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 的席位。
关注现实
WB
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
“2008年2月4日林毅夫被正式任命 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发展经 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世界银行60 多年来首次任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学家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 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灾后重 建是一个长期性恢复建设,需向世界银行贷款。 答案:B
2.二战后“金元帝国”实指一种货币体系, 在该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国旗是( )
解析: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美国。 答案: B
材料四:2008年3月21日,北京: 世界银行执董会昨天批准给中国的 “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 目”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修缮保 护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文化 自然遗产,开发可持续旅游 业。 —— 世界银行集团网站
思考:上述材料表明了世界银行的 成立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强烈地 震以及由此引发海啸等灾害,日本在灾后重 建中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

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

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

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

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

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

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二)特点: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

二战后英国工党与英国工会的关系恶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

二战后英国工党与英国工会的关系恶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

二战后英国工党与英国工会的关系恶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摘要】英国工党是英国主要两大政党之一,而英国工会则是英国社会重要的社会团体,作为工人运动的两翼,他们之间原本是天然的同盟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关系日益破裂,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英国工党;英国工会;社会经济原因1964年,以威尔逊为首的工党在的大选中获得重新上台执政的机会。

为了兑现其在竞选时期的对工会承诺,威尔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例如增加养老金、疾病和失业救济金等,并通过了一系列对工会及其会员有利的法律。

然而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的到来,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形势,工党政府决定牺牲工会的利益,而这引起了工会的反对,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官方和非官方的罢工行为。

威尔逊本人对工会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配合政府的表现十分不满。

1968年年底,威尔逊政府决定用法律手段对工会加以限制和规范。

这使得号称是工会政治代表的工党与工会高层的信任关系出现裂痕。

1976年工党卡拉汉政府上台,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更加恶劣,工党政府决定推行削减财政开支和限制工资政策,这显然又触动了工会的利益,为了维护大局,工会仍选择保持克制。

1978年,英国国内形势开始出现好转,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也逐步下降,而工党政府认为应当继续实行限制工资的政策,以图巩固现在有成果。

这遭到了工会界的强烈反对和愤怒。

工会会员认为,面对着恶劣的国内形势,广大会员为支持政府和取得国内经济的好转,作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不仅没有得到政府善意的回报,反而是变本加厉的以德报怨。

于是,工会决定不在行动上继续给予政府以支持,并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行动。

这严重的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秩序,给整个国家造成了混乱甚至瘫痪。

大罢工浪潮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工会的负面认识,受到了尖锐的批评。

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更加疏远甚至破裂,工党和工会的和谐的关系便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工党是英国主要两大政党之一,而英国工会则是英国社会重要的社会团体,作为工人运动的两翼,他们之间原本是天然的同盟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关系日益破裂,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可以1979年为 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 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 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 2,1979年-现在 是英国经济不断进行 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时期
二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控制着1400多万平方公里、5亿 左右人口,包括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与附属国,此 外还拥有1900万平方公里、5千万人口的自治领。表面上, 英国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 从战后初期开始,英属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 1945- 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 立与解放的斗争便不断高涨- 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 •战后初期首先是缅甸、马来西亚,继而南亚各 迟缓的时期 国 •50年代亚洲、非洲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兴起,54 年英被迫从苏伊士运河撤军,56年侵略埃及失败,殖民统 所有这些表明,英国的殖民帝国已无可挽回地崩溃了 治开始土崩瓦解 •60年代以后,英在非洲、地中海、中东、太平 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 •此外,一些经济发达的自治领(如加、澳、新) 的离心倾向加强
高劳动生产率决非易事 走向对其经济影响巨大
The end~ thx~^_^
欧洲政策
• 英国于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在 加入EC后,英国始终未放弃其“离心离德” 倾向,主要是在共同预算和共同农业基金 分配问题上一直有不同意见,尤其在撒切 尔夫人当政时,曾出现过长达6个月的“空 椅子危机”。在“马约”谈判过程中,梅 杰前首相又竭力为英争得了自主决定是否 加入、何时加入EMU第三阶段及欧盟社会 政策的两项例外权。
二。70年代末--80年代英国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干预 的调整-所谓“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
它是英国前首相 撒切尔夫人在其任内 为解决当时英国所面 临的国内外难题而实 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的总称~~它实际上是 一种新人为首的保守党上台执政。 在经济滞胀加剧的情况下,保守党政府摒弃凯 恩斯主义,奉行货币主义。 撒切尔夫人指责战后英国政府推行凯恩斯 主义,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生活,至少带来了两 大弊端:
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 干预
• 1,国有化运动扩展广泛
1945.7—1951.10月,工党艾德礼政府掀起第一次国有化浪 潮-对英格兰银行及约1300个煤矿、煤气厂与供应系统、约 1500家发电厂、铁路、内河航运、码头、公路运输、民航、机 场和70多家钢铁厂实行国有化
• 2,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作用 加强 • 3,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 调节
殖民帝国的解体及其对英国经济的 影响
殖民帝国解体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 丧失了原来作为宗主国所拥有的各种特权(如土地租借权、 占有权,矿产勘察权、开采权,海关管理权,货币发行权等)。这些 权利的丧失不仅减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据此 进一步剥削的基础。 • 使其资本输出的有利条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过去对 待殖民地附属国那样直接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了 • 以往那种对殖民地附属国在贸易上面通过低价掠夺原材 料、高价推销工业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额利润的做法再 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国的解体成为战后相当长时期中英国经济发展迟 缓、对外贸易状况恶化,英镑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死亡41万,伤36 万人,耗资250亿英镑,还有约1/4的财富被 毁于战火,战争结束时英国不仅丧失了战前 黄金与美元储备的大部分,而且积欠了30 亿英镑的新外债,其出口贸易下降了将近 70%
英国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最早完成资本主义工业 化,也是最先走向腐朽、衰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是“企业自由受到了威胁”,损害了“西方繁荣 的基础” 二是“长期入不敷出地生活”,成为经济滞胀和 失业严重的根源
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
• 逐步推行非国有化
• 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侧重点、方式和 目标
• 强调更多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鼓励私人 资本的发展。
撒切尔主义的实施效果
突出表现在英国经济逐渐恢复生气, 基本抑制住其经济的颓势,摆脱“欧洲病 夫”形象(从1979-1989年,英国的经济 增长速度先后超过了德、法、意,后来又 超过日本,进入90年代以后英经济表现更 好,其就业水平比欧洲其它大国都好,失 业率比德、法都低得多,通胀率一直控制 在2.5%以内,财政状况也比欧洲其它主要 国家要健康
2,“英国病”的病因
1)历史原因-世界工厂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给英国留下了 陈旧的生产部门 2)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过分膨胀,传统产业长期不 振,新兴产业缺乏竞争力 3)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较低 4)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轻应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 应用 5)墨守成规,守旧思想严重,企业管理较落后(英国门 第观念、等级制度根深蒂固,对引进技术审慎、保守: 不让工人参加管理,有的经理甚至将工人视为仇敌,劳 资关系紧张 6)过早实行高福利制度 7)两党轮流执政,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连续性
英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未完成 产业结构“老化”曾是使其经济缺乏活力于创造力而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经过近一二十年的调整,英国产业结构虽有很大改变,传统产业的比重已明 显下降,但调整任务远未完成,突出表现在英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应用还不广泛,远未形成规模 •投资不足,致使人均支配的资本量比其他发达国家低(德比其高 70%,法高50%,美高 • 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 30%) 据权威研究机构按各种指标测算,英国的劳动生产率都比美国低20-30%, •英镑游离于欧元区之外 比法德等国也低得多,其原因复杂-既有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因素, • 也有产业结构和新技术应用的原因,还有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因素,要大幅提 对其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英国的出口已占其 GDP的1/3以上,英镑今后的
丘吉尔下野
• 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 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

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
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 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 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 • 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 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 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 族的标志。” • 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13-15世纪,英国庄园经济逐渐解体,资本 主义开始萌芽 •经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760年代-1840 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70年前后,英国经济实力处于鼎盛时期,
其工业生产占全世界1/3,煤铁产量占1/2, 贸易总额占1/4,其殖民地总面积达2250万 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2.5亿,号称“日不 落帝国”
“英国病”
所谓英国病是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一大问题, 1,“英国病”的症状 也是英国战后常被人称之为“欧洲病夫”的原 •经济发展缓慢,经常走走停停(很长一段时间经 因 济增长速度都居于发达国家之末位,而且较短期增 长后,便是较长的停顿
•经济衰退频发,且日趋严重 •国际经济地位大为下降,英镑不断贬值 (1930年代以前英镑作为世界货币处于霸主地位,曾 受到各国拥戴,但二次大战后急转直下,其霸主地 位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宣布 由1英镑=4.03美元降为1£=2.8$,1967年底再次贬 值,1985年最低时曾为1£=1.298$,现为1£=1.5$。此 外,英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贸易连年赤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