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精)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社会和国际关系,也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期欧美国家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浪潮,包括石油、电力、钢铁和化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1. 背景与特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期,历时约100年,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和机械化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纺织业,其核心技术是纺织机械的发明和应用,这一技术的突破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
(3)海外贸易的扩大。
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廉价原料和外销市场的出现为英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
工业革命期间,许多中小企业家和手工业者逐步走向破产,而垄断了大量资本和雇佣了数以万计工人的新工业资本家阶级则越来越强大。
(2)劳动力的转移和生产大规模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发展。
(3)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
工业革命后期,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成为了英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积累和商品流通。
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贸易政策。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某些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外贸的开放和发展,也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2)专利保护制度。
18世纪后期,英国实施了专利保护制度,通过授予发明人专利权,保护了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1战后英国的经济特征 2

1战后英国的经济特征:长期患有英国病,失业率一步步升高,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当发达,240年代,英国经济恢复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占的主战场不在英国,战争对英国的生产力破坏小,B战时为了迎得战争而增加的军事开资取得的科技成果,催生了一系列工业部门,,C 长期战争所抑制的国民消费需求在战后发,极大的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第四,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英国进行了大量的济经济援助3英国70年代经济治胀的原因,深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在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石油输出,原油价格大福度上升,经济危机,B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高消费低投资,西生发展来保持低通货膨胀,危机和膨胀,交织,扩大信贷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收缩又会加危机4现阶段英国的经济特点A 经济相当发达,保持持续增长态势,B 能源资源相当丰富,非能源资源缺FAC产业部门齐全,D 布局合理的经济特区,5 英国经济特区:康沃尔,默西塞德,南约克郡,西威尔士,及谷地的欠发达地区,第二类,高地和海倒等人姻稀少地区,第三类,包括,英格兰部分地区,的企业区,第四类,北爱尔兰地区问答,1 英国经济发的阶段,战后,A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迅速,恢复阶段性B 20 世纪5060年人的经济低速稳步增加阶段,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治胀,阶段D 80年代经济,复苏阶段E 1990 年至1997 年由衰退转入复苏阶段,F1997年以来的经济繁荣阶段性撒切尔夫人,A实行国企改革,大力推行私有化,推行,人民资本主义,,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对国有企业,资助,大力地实行私有化,约束财政,资金,投入,使企业提高效率,第二,引入私人资本,让职工购买股份,扩大董事会的权力,B 调整财政策,推行货币主义,紧缩货B,抵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资,C 改革税收政策,鼓励私人投资D 改革劳资关系,,E 控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福利国家年成功走上的经济复苏的道路布来尔,A 重视科技,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奖知识,向实用技术,转化二努力促进企业界的联合,第三,制定,,法规,规范市场,四,政府内部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五吸引风险投资,六加强,与国外研究力量的合作,七重视海外投资,B 鼓励竞争,发展高新的技术,企业,C 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保经济平衡健康发展1英国的产业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于业,工业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商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科研,2农业,种种植业,谷类作物,小卖大卖,燕麦,油料作物,油菜亚麻块茎作物,马铃薯,园艺作物,输菜,水果和花卉,畜牧业,养牛业,猪业,羊业,养禽业,饮料业,渔业,林业3工业部门能愿业,制造业,建筑业,能源有,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工业,制造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纺织工业,制药业,和生物技术工业,化学工业,信息技术,建筑业,4 服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电,和电讯业,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房产,文化创意业,问答题,海洋渔业,发达,,海AN线漫长,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架面积48。
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

世界当代史作业论文题目: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姓名:杨吉磊学号:09070132班级:09史(1)指导教师:张文伟论文大纲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艾德礼工党时期)。
1、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形成的背景和形成的条件)。
2、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特点。
①、福利制度的内容。
②、福利制度的特点。
3、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
①福利制度的利。
②福利制度的弊。
二、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撒切尔政府时期)。
1、改革背景。
2、改革措施。
3、改革特点。
三、总述。
正文: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杨吉磊(上饶师院·文旅学院 09070132)摘要:二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在英国大力推行福利政策,这迎合了战后英国人的需要。
但这种福利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到撒切尔时代对福利政策进行了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党政府;福利政策;撒切尔;改革;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了较发达的福利制度。
这种福利制度的建设,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随着时代发展,该制度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产生了消极影响。
到撒切尔政府时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希望在福利国家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到一个积极的平衡与稳定,其改革有利于英国福利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良后果。
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因而政局动荡不安。
1930年3月,英国失业人数已达160万,1931年春则高达260万。
①严重的危机终于导致了第二届工党政府的垮台。
在英国历史上,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政府垮台,尚属首次。
事态的发展引起了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探寻摆脱危机的道路,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庇古(1877—1959)就发表了《福利经济学》一书,他提出,如果政府一方面征收累进所得税、遗产税等,一方面增加社会福利,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给穷人一些,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社会满足的总量增加。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广告英国史:1914-1945作者:【英】A.J.P·泰勒著徐志军邹佳茹译当当英国二战时期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1939年9 月上旬,英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期间,英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立刻建立了战时内阁和经济管制机构。
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垄断资本家不仅操纵战时内阁,而且控制了经济管制机构。
在战时内阁中,垄断资本家分别担任了财政、生产、供应、粮食等部门的大臣。
此外,有2500多个垄断组织的董事长或总裁在经济管制机构中担任要职,控制国家的管制机构。
战争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扩军备战,发展军工生产,每年同垄断组织签订价值5 亿英镑的军事订货。
垄断组织乘机扩大投资,建立军工企业,扩大垄断公司,加强垄断组织,攫取垄断利润。
2.战时工业生产的发展战争期间,因英国实行战时经济,制止了1937~1938年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促进了工业生产,特别是军事工业生产的发展。
战时英国工业生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生产增长。
战时英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例如,1944年英国工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超过了1939年的25%左右。
工业生产增长主要是通过发展军工生产和重工业,减少消费品生产来实现的。
但从1945年春起,工业生产又下降了。
第二、民用工业生产锐减。
在战争期间,英国大幅度缩减消费品生产。
例如1945年的毛织品产量从1937年的290 百万米下降为177 百万米;食糖产量从59万吨缩减为44万吨。
其它棉纱、棉布、靴鞋等消费品生产都大量锐减。
结果导致了消费品匮乏,物价暴涨,外贸出口额暴跌。
第三、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战时经济年代,英国政府为了保证战争所需军火和垄断组织的高额利润,对工人实行军事管制,强制工人进行超时生产,从而使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以上。
由于战时实行主要食品配给制,加之军事苦役,工人生活非常艰苦。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
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
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确立: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著上升。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6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 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报告
(2)福利国家的建立
7
8
2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3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 梅纳德 ·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 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4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 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 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他以20世纪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 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 的矛盾现 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7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 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认同“借助 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 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他敢于打 破旧的思想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首次提出国 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具有极大的贡献。
3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4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 演变
一、二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政治状况 2、经济状况
1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5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量排他性和反对变革的“分利集团”,它们阻 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 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 症。
6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