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
黄瓜常见病害有哪些?黄瓜常见病害的病症与防治

黄瓜常见病害有哪些?黄瓜常见病害的病症与防治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果菜,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深受市场欢迎。
而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常见的有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等,严重危害黄瓜种植的产量品质。
那么,黄瓜常见病害有哪些?怎么防治?一起来看看吧。
一、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叶片被害初期出现水渍状的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严重时,病斑破裂或连片。
防治方法:1.生态防治。
上午棚温控制在25-28℃,相对湿度降至70%,下午温度降至18-25℃,相对湿度降至60%-70%,夜间温度上半夜控制在15-18℃,下半夜最好控制在12-13℃;2.烟雾法。
用45%烟渊烟剂熏烟。
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可选用58%露速净500倍液、72%妥冻500倍液、50%保乐1500倍液、50%洽益发500倍液、60%可鲁巴500倍液、70%多保净800倍液、69%辉常赞600倍液、33.5%净果精700倍液,隔7-10天用药1次。
二、黄瓜靶斑病发病症状:主要为害黄瓜叶片,呈大小不一的枯斑,小斑为多角形受叶脉限制;大斑直径有1.5-2厘米,近圆形且凹陷,有略白靶心,湿度大时病斑靶心外围形成一个黑色霉菌组成的菌圈,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可出现。
病斑迅速连片致叶片干枯,造成提早拉秧。
防治方法:1.通风排湿,及时摘除老叶病叶;2.盛瓜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3.发病前用好意+健植宝防病;发病初期用露速净+溴硝醇+海生素、拢总好+春雷霉素+健植宝、净果精+春雷霉素、加米农+氨基寡糖素等配方喷洒整株,隔5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防治效果显著。
三、黄瓜白粉病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防治方法:1.用30%君斗士1500倍液、“粉飞1+1”1000倍液、世泽1500倍液、33.5%净果精800倍液、40%氟硅唑1500倍液喷洒防治。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防治

黄瓜霜霉病发生及其防治1、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黄瓜霜霉病是一种重要的黄瓜病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其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科。
该病菌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发病重,给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危害黄瓜叶片,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浸状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逐步发展为不规则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有时连接成片,叶缘卷缩干枯,以致整株枯萎,只有顶部几片新叶无病斑。
黄瓜霜霉病菌通过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或卵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囊呈卵圆或椭圆形,浅灰或紫红色,成熟的孢子囊从孢囊梗上脱落,随风或水滴飞溅传播。
孢子囊在寄主植物叶表面需水膜才能萌发,萌发通常是间接的:孢子囊在水中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向气孔并定殖,失去鞭毛形成胞囊,然后从胞囊长出芽管,穿透气孔到达叶组织,在叶片气孔腔的菌丝上产生附着胞,这种气孔穿透是此类病菌常见的穿透机制,直接穿透是罕见的。
2、防治措施由于病菌繁殖速度较快,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一旦发生很难防治,生产中主要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以化学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其他防治方法为辅的防治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季节选用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能适当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改善果实品质、一定程度上减轻霜霉病的危害。
2.2 农业防治一些好的农田管理措施对黄瓜霜霉病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病或延缓病情发展的效果。
采用药剂拌种等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苗床消毒,培育无病的壮苗;及时清除收获后田间遗留的病残体,减少田间残留的病原体数量;提高耕作水平,将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套种;尽量选择地势高、排水好、通风好的地块种植,并适度调整作物的播种期以及降低植株的种植密度,这些措施均可相对降低叶片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科学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等。
黄瓜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

黄瓜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一)黄瓜霜霉病1.症状该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
初发病时,叶背出现水浸状淡黄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黄色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后长出灰黑色的霉层。
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农业知识2防治方法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结瓜后及时摘掉下部老黄叶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者喷施1:1:100的尿素和糖的混合液,提高功能叶片糖总含量,提高叶片生理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1)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2)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3)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4)5%百菌清或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1公斤,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二)黄瓜白粉病1.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背及叶面产生白色圆形粉状斑点,扩大后成片,长一层白色粉状物,并逐渐变为灰白色,叶片变黄后干枯死亡,不脱落。
2.防治方法保护地熏蒸消毒。
在定植前先用硫磺粉或百菌清烟剂消毒。
用硫磺粉熏蒸的方法是每55立方米用硫磺粉0.13公斤,锯末0.25公斤。
如用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用药250克,分放几处傍晚点燃后密闭一夜,次日早上打开门窗通风。
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农抗120生物制剂100PPM,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没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黄瓜种植技术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但有时也危害茎和瓜。
子叶受害,初为水渍状,圆形或卵圆形凹陷斑,产生针头大小水渍状斑,后变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呈三角形,湿度大时叶背面斑上产生白色菌脓,干后为一层白色透明膜。
以后变为黄褐色斑,干枯。
病斑后期质脆,易开裂穿孔。
黄瓜霜霉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黄瓜霜霉病是湖南省黄瓜生产上最常见的病害,该病在各个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具有发生快、流行迅速等特点,经常造成黄瓜生产的重大损失,发病田,严重可减产10%~30%,局部田块可导致植株死亡率50%以上,甚至绝收。
黄瓜发生该病后,叶片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为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 防治现状1.1 防治方式单一、化学防治占主导盲目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化学防治相对省工省时、防效迅速明显,广大农户依然把它当作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很少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其他防效相对较慢的防治措施。
大量重复施用化学药剂不仅加大了病原菌的选择压力,从而降低防效,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1.2 防治药剂老化、防治方法不科学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兼容性好的新农药因为相对价格较贵,推广应用速度不快,许多农户仍长期使用甲霜灵、乙膦铝等常规内吸性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见病就打、重复使用同种或同一类型的药剂,导致病原菌对这些杀菌剂普遍产生了抗药性。
另外防治方法不科学,施药不及时,造成防效不理想;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农药残留量超标,安全卫生质量受到威胁。
1.3 施药器械落后、防治技术不到位黄瓜霜霉病防治器械仍以20世纪70~80年代推广的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为主,费工费力,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
且进行防治时采用喷雨或粗喷雾的方法,或用水量不够,致使黄瓜叶面等发病部位药液覆盖不周,降低了防治效果。
2 综合防治措施2.1 农业防治①清洁菜园,病区灭菌处理黄瓜收获后,拔除残株败叶集中沤肥或烧毁,以减小残留在田中的病原数量。
重发病地块,在收获结束、拔秧之前,每667平方米用5%石灰水100kg均匀喷布全株和地面或每667平方米用熟石灰粉20kg进行喷粉处理。
黄瓜、水果型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合 成 适 温 2~ 0C, 对 湿度 6 %~0 合成 产 物输 53 ̄ 相 0 7 %; 送 适 温 1~6 , 度 8 %~0 3 1℃ 湿 0 9 %。采 用 生态 防治 法 ,
逐渐降到 1 ℃, 2 叶面有水 6 小时 , 或夜温 由 2  ̄逐渐 0C 降到 l℃, 0 叶面有水 1 小 时, 2 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
植物 医 院
诛
黄瓜、 水果型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洽
杨 静
( 吉林省梅河 口市光明街道农村经济管理服务 中心)
霜霉 病 发生 时期 现 已打破 常 规 , 棚春 茬 、 大 日光 温室早 春 茬 、 大棚 秋 茬 、 能 日光 温 室秋 冬 茬 均可 发 节
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 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
侵 入 。 日均 温 1~ 6 , 5 l℃ 潜育 期 5天 ;7 1 o 4天 ; 1~ 8C, 2 ~5C, 。 田间始 发期 均 温 1 ̄ 6C, 0 2  ̄ 3天 5 1  ̄ 流行 气 温 2 ~4C; 于 1 ℃或 高于 3 %发病 受抑 制 。 I ̄温 02 ̄ 低 5 0 OC 差 最利 于病原 菌侵 染 、 扩展 和繁殖 , 度 2 ~5 , 温 0 3 % 高
3 防治 方 法
31 品种选 择 : . 因地制 宜选用 抗病 品种 。
32 栽 培无 病苗 , . 改进栽 培技 术 。育 苗温室 与生产 温
室分开, 减少苗期染病。 采用 电热或加温温床育苗 , 温 度较高湿度低 , 无结露发病少; 定植要选择地势高、 平
坦、 易排 水 地块 , 用 地 膜覆 盖 , 采 降低 棚 内湿 度 ; 生产 前期 , 其 是定 植 后 结瓜 前 应 控制 浇 水 , 改在 上午 尤 并
黄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瓜田常发生病害重要有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炭疽病、黄瓜灰霉病、黄瓜黑星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白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八大病害;虫害形成危害重要有瓜酚和美洲斑潜蝇,就上述黄瓜病虫害辨认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做以简述,供防治时参照。
一)黄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又称“跑马干”、“黑毛”,各地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保护地黄瓜危害为重,普通减产10-20%,严重达30-40%o此病重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
叶上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病斑连合成片,全叶卷缩干枯,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该病由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致病。
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不能长期存活。
黑龙江省为北方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温室生产黄瓜植株上越冬。
冬季没有黄瓜生产地区,最初菌源来自于邻近早发病地区。
抱子囊借风、雨传播,高湿是发病有利条件,从中心病株形成到扩展全出,只需10-15天,形成暴发流行,故有“跑马干”之名,形容其叶片发病和枯死速度之快。
防治办法:1.选种抗病品种:选用适合本地栽培条件抗病品种。
2生态防治:对保护地黄瓜,运用黄瓜霜霉病发病规定湿度和温度条件,通过通风换气, 进行人为调节加以控制,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而有助于黄瓜生长。
3. 高温闷棚:保护地黄瓜普遍发病后可釆用此法。
选取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到45°C 持续2小时,可控制病害蔓延。
注旨在闷棚前一天必要浇透水,温度计必要挂在黄瓜“龙头”即生长点相似高度位置,摘掉近地面20厘米内重病叶,闷棚结束后应缓慢降温到正常温度。
闷棚温度不可随意提高,严格按以上规定操作,防止高温灾害。
4. 药剂防治:保护地应采用烟剂,在发病初期,每公顷45%百菌清烟剂3.0-3.75公斤熏烟,隔9〜10天防治1次,连防4・5次。
露地黄瓜用72%霜腺•镒锌(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8%精甲霜•鎰锌俭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64%噁霜•鎰锌(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5次。
黄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黄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黄瓜病害主要有黄瓜霜霉病、黄瓜褐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角斑病、黄瓜枯萎病、黄瓜疫病、黄瓜白粉病、黄瓜菌核病、黄瓜烂龙头、茶黄螨、蓟马、根结线虫病等。
一、黄瓜霜霉病1、发病症状: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为淡褐色,潮湿时病斑生有黑色霉层。
病叶由中上部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干枯。
2、药剂防治:用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5%克抗灵1500倍液,另加300倍液的白糖和醋防治霜霉病;当混合发生角斑病时加入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
近年的新型药剂如10%科佳悬浮剂,成分为氰霜唑,是一种新的进口药,用在黄瓜、甜瓜和葡萄的霜霉病的预防,一般在定植缓苗后喷2-3遍,用2000倍液,间隔7~10天。
也可以作为治疗剂,发病初期用1000~15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此药持效期为10~14天,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可于大多数杀虫剂、杀菌剂混用,如与53%金雷500倍液混合,增加内吸传导性。
二、黄瓜灰霉病1.发病症状:病菌从败谢的雌花中侵入,长出灰褐色霉层,继而侵入幼瓜,造成顶部腐烂,变软萎缩,大瓜受害病部先发黄,直至腐烂脱落。
叶茎受害,多为病花落在叶面及茎部引起,形成大型枯斑,使茎叶腐烂,导致植株死亡。
2.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6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50%克菌丹1000倍液喷洒,连续3~4次。
三、黄瓜炭疽病1、发病症状:在茎和叶柄上形成圆形病斑,初呈水浸状,淡黄色,后变成深褐色。
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病斑,红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的一圈黄晕,叶片上病斑多时,往往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块。
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潮湿时长出粉红色粘质物,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形成穿孔。
瓜条发病时,表面形成圆形、淡绿色凹陷形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后期在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黄瓜霜霉病,首先需要做好苗期管理。
可以选择抗病强的新苗,采取适当密度,确保通风透光,提高病区的生态环境。
并常规采用剪叶、去侧芽、排绳等方法,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会。
其次,积极预防和控制。
在黄瓜生长季节,应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当有连续阴雨天气时,应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选择50%乙酸忌廉酮粉剂或者72%农用链霉素粉剂进行防治。
另外,还可以定期喷施生物农药,对黄瓜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再者,良好的灌溉管理也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重要手段。
要适量灌溉,不能过量,以免增加病害的发生可能。
在黄瓜生长季节,尤其是湿度较大的时候,要避免在早晚较凉的时间段内灌溉,以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最后,应注重残留物管理。
在整个黄瓜生长周期结束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病源的存量。
可以通过深翻土壤、堆肥、绿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状况,防止病源在土壤中滋生。
以上就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具体方法,实践中要根据病害的实际情况和生长环境适时调整,以期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霜霉病生态防治
影响黄瓜霜霉病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有温度和空气湿度,其中空气湿度是最重要的发病条件。
为此,防治霜霉病首先要做好生态防治,控制发病条件。
1.降低棚中湿度,晴天小水勤浇,阴雨天坚决不浇水;膜下供水,杜绝大水漫灌。
2.加强通风,控温控湿。
早晨先放风15分钟,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同样在下午关棚前也要放风15分钟,此时温度保持在20℃左右。
在上午8~13时闭棚升温,使棚内温度由10℃~13℃迅速上升到25℃~30℃,超过33℃开小缝放风,降低湿度使相对湿度逐渐下降至75%左右。
下午13~18时开大缝放风,降温排湿,保持棚内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低于80%,不适宜霜霉病发生。
18~0时棚内温度逐渐下降到15℃~20℃,相对湿度逐渐上升至80%,病菌发生钝化。
由午夜0时到次日早晨8时,棚室内温度下降到10℃~13℃,相对湿度可达到90%以上,此时也不适合病菌侵染。
3.高温高湿闷棚。
高温闷棚是有效防治霜霉病的方法之一,但要注意高温闷棚时必须保持土壤水分较高闷棚头天要浇水,才能保证闷棚效果;闷棚的次日还应浇一次水。
闷棚方法选择晴天,将棚室封严,使黄瓜生长点部位的温度迅速升到45℃,保温2小时,然后采用多点放风法降温,加强管理;或者第一次闷棚后,隔4天再闷一次,10~15天再闷一次,也可控制病情发展。
4.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结瓜后摘除靠下部分老叶及病残叶减少营养消耗,在结瓜盛期即24~25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