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第一篇: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最终版)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
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块>5cm×5cm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婴幼儿液体外渗处理课件

01
02
03
04
保持伤口清洁: 使用无菌纱布或
棉签清洁伤口
使用抗生素: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预防感染
3
液体外渗的预防 措施
正确选择输液部位
避免选择 静脉曲张、 皮肤破损、 感染等部 位
选择静脉 较粗、弹 性较好的 部位
避免选择 关节、骨 骼等部位
选择易于 观察和操 作的部位
01
02
03
04
规范操作
婴幼儿液体外渗处理 课件
演讲人
01 液体外渗的原因 02 液体外渗的处理方法 03 液体外渗的预防措施
04 液体外渗的护理要点
目录
1 液体外渗的原因
皮肤损伤
外力损伤:如 擦伤、划伤等
化学损伤:如 酸碱腐蚀、化 学物质刺激等
物理损伤:如 高温、低温、
紫外线等
生物损伤:如 细菌、病毒等
微生物感染
输液不当
瘙痒感
局部处理
01 02 03 04
01
清洁皮肤:用生理盐水或清水 清洁皮肤,去除污垢和细菌
02
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 减轻肿胀和疼痛
03
涂抹药膏:涂抹抗生素软膏或 抗炎药膏,防止感染
04
包扎: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 防止感染和液体外渗
预防感染
避免接触细菌: 避免接触不干净
的物品和伤口
定期检查:定期 检查伤口,观察 是否有感染迹象
01
操作前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
02
操作时使用无 菌操作技术,液体, 避免感染
04
定期检查操作 设备,确保设 备完好无损
加强观察和护理
01
03
04
及时更换尿布:及时更 换尿布,避免尿布过湿, 导致外渗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课件

02
1
02
03
血管因素
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通 透性高,容易发生液体外 渗。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高渗性药物、 刺激性药物等,容易引起 血管损伤和液体外渗。
操作因素
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 固定不牢等,容易造成血 管损伤和液体外渗。
液体外渗分 类
轻度外渗
局部红肿、疼痛,渗出液 体量较少。
中度外渗
局部红肿、水疱形成,渗 出液体量较多。
重度外渗
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形成, 渗出液体量大且不易控制。
易发生液体外渗新生儿类型
早产儿
早产儿血管发育不完善,通透性 高,容易发生液体外渗。
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血容量相对较少,血管较 细,容易发生液体外渗。
危重儿
危重儿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输液 治疗,血管损伤风险高,容易发生 液体外渗。
更换输液部位
选择新的静脉通道
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选择另一条 合适的静脉通道进行输液。
避免使用渗漏的静脉
避免在渗漏部位及其附近进行静脉穿 刺,以免加重局部损伤。
局部封闭治疗
药物封闭
使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 素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局部浸润注射
在渗漏部位周围进行局部浸润注射,以促进渗漏液体的吸收 和消散。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针头,避免移位或脱 出。
穿刺时动作轻柔、准 确、快速,避免反复 试探和损伤血管。
妥善固定针头
使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固定针头,防止移位或脱出。
固定时要松紧适宜,避免过紧 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针头 脱出。
定时检查固定情况,及时更换 敷料和重新固定针头。
04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置课件

儿科留置针的种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直针
带延长管 留置针
安全型留 置针
中等长度 留置针
经外周中心 静脉置管
留置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钢针
1.操作简单, 容易穿刺, 价格便宜。
2.活动受限, 高渗漏率, 不能保留。
脂肪少。
脆弱、弹性差。
皮肤红润、
血管弹性强于
皮下脂肪丰满。 早产儿。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与新生儿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
2.与新生儿相关的成长和发育知识。
3.与新生儿相关的输液治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药物 间相互作用、副作用、及检测指标。
化学性 静脉炎
因:药物和溶液的刺激
导致: 静脉硬化、 渗漏、 血栓形成。
静脉炎的分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机械性 静脉炎
原因:物理刺激所致
相关因素: 1.固定不良,在更换敷料或延长管时
引起导管移动。 2.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
移动。 3.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4.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到管速度
44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6英寸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前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因素
早产儿皮肤解剖结构 生理发育 治疗需求 疾病状态
新生儿输液外渗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儿生命安全,减少医疗风险,本次演练旨在通过模拟新生儿输液外渗事件,检验和优化应急预案,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应对能力。
二、演练时间2022年X月X日三、演练地点新生儿科病房四、参演人员1. 演练领导小组:组长1名,副组长1名,成员若干名。
2. 演练指挥组:指挥1名,副指挥1名,成员若干名。
3. 演练执行组:护士若干名,医生若干名。
4. 观摩组:各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人员。
五、演练背景1. 患儿信息:男,1个月,因新生儿肺炎入院。
2. 输液信息:生理盐水500ml,泵入速度为每小时100ml。
3. 演练场景:患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发现患儿右小腿出现红肿,疑似输液外渗。
六、演练流程1. 演练启动(1)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宣布演练开始。
(2)演练指挥组负责协调各参演人员,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2. 演练过程(1)护士发现患儿右小腿出现红肿,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值班医生。
(2)医生到达现场后,对患儿进行评估,初步判断为输液外渗。
(3)护士协助医生对患儿进行局部处理,包括:① 局部清洁: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红肿部位。
② 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湿敷包对红肿部位进行冷敷,以减轻炎症反应。
③ 局部抬高:将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④ 局部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必要时进行再次冷敷或热敷。
(4)医生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穿刺抽吸或局部封闭治疗。
(5)护士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并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3. 演练总结(1)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宣布演练结束。
(2)参演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观摩组对演练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演练评估1. 评估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包括观察、判断、处理等环节。
2. 评估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评估护理团队的协作能力。
4. 评估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八、演练改进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输液外渗的认识,提高警惕性。
新生儿药物外渗的处理

液体外渗定义分级预防处理渗出(Infiltration)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0.1%~6%。
结 果大部分液体外渗都是自限性的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法律、法规!!!作为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可究竟该如何预防?一旦发生了液体外渗,究竟该如何处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常见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影响伤口程度因素外渗液渗漏到皮下组织腔隙的量暴露在外渗液体中的时间外渗的部位外渗液体的渗透压、PH值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输液外渗的处理紧急处理输液外渗的处理局部封闭输液外渗的处理 药物湿敷(外涂)输液外渗的处理•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输液外渗的处理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药输液外渗的处理50%50%硫酸镁湿敷,适用于10%氯化钾、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水泡的处理(小水泡)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 以上)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皮下组织冲洗•有研究表明在液体外渗患儿中,于24预防液体外渗措施•穿刺者应经过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下脂肪多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穿刺;选择柔韧好的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预防液体外渗措施•建立新生儿药物外渗紧急预案及相关指。
儿科液体外渗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儿科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儿安全,降低液体外渗事件的发生率,特开展本次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时间2022年x月x日三、演练地点儿科病房四、演练人员1. 演练指挥:儿科护士长2. 演练组员:儿科全体护士、医生、药剂师、病房护士、护理部相关人员3. 观摩人员:护理部领导、其他科室护士长及护士五、演练背景患儿,女,5岁,因“发热、咳嗽3天”入院。
今日下午15:00,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发现患儿右上肢出现肿胀、皮肤发红,疑似液体外渗。
六、演练流程1. 护士发现液体外渗护士发现患儿右上肢肿胀、皮肤发红,立即停止输液,并向值班医生报告。
2. 值班医生接报值班医生接到报告后,立即到达现场,查看患儿病情,确认液体外渗。
3. 护士采取应急措施(1)抬高患肢,协助患儿采取舒适体位。
(2)用冰袋冷敷患肢,减轻肿胀。
(3)通知药剂师,准备注射用生理盐水。
4. 药剂师准备注射用生理盐水药剂师接到通知后,立即准备注射用生理盐水。
5. 护士进行局部封闭护士在医生指导下,用注射用生理盐水进行局部封闭,缓解肿胀。
6. 观察患儿病情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则继续观察;如症状加重,则立即报告医生。
7. 向患儿家属解释护士向患儿家属解释液体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取得家属理解。
8. 护理部调查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了解液体外渗原因,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七、演练总结1. 演练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由护士长总结本次演练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
2. 护理部领导对演练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 演练组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改进措施。
八、改进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液体外渗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别和预防能力。
2. 规范液体外渗应急预案,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处理液体外渗事件。
3.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4.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提高家属对液体外渗的认识。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童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不慎流入血管外组织,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为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的1.及时、有效地处理儿童液体外渗事件,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加重。
2.提高护理人员应对液体外渗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
2.护理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
3.临床科室: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理和总结。
4.护士: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现场处理、病情观察、护理记录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流程1.发现液体外渗(1)护士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怀疑为液体外渗。
(2)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2.报告与通知(1)护士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通知护士长。
(2)护士长立即向护理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现场处理(1)立即将患者转移至舒适体位,抬高患肢,减少局部肿胀。
(2)用无菌敷料覆盖患处,避免感染。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4.药物治疗(1)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1)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2)向患者解释液体外渗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信心。
6.病情观察与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变化。
(2)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
7.总结与反馈(1)液体外渗事件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向护理部汇报事件处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五、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液体外渗的预防意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过程安全。
3.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4.提高患者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做好自我护理。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儿童液体外渗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输液治疗中能够使用新生儿专用的与 输液相关的设备及其护理、维修;
➢ 具有不断更新静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 途径;
新生儿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
➢ 静脉炎 ➢ 渗出
静脉炎
➢ 定义:指静脉壁内膜的炎症,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 分类: 0级:没有炎症; 1级:输液部位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
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 最少出现的静脉炎(小于2%); ➢ 原因:感染所致; ➢ 感染途径:液体、静脉延长管、留置针、
皮肤消毒;
渗出
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 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 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渗出分级
➢ 0:没有症状 ➢ 1: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
➢ 高渗性或其它性质的输入液体刺激血管壁,引 起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影响伤口程度因素
➢ 外渗的部位; ➢ 外渗液体的渗透压和PH值; ➢ 渗透到皮下组织腔隙的量; ➢ 暴露在外渗液体中的时间;
液体外渗的分级
➢ 1级:皮肤发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冷, 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 2级:皮肤发白,水肿小于2.5-15CM,皮肤冷,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新生儿液体外渗的处理
概述
➢ 留置针的种类和特点 ➢ 新生儿皮肤及静脉特点 ➢ 新生儿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 ➢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新生儿皮肤及静脉特点
早产儿:皮肤簿哦、红嫩、脂肪少, 血管直径细、脆,弹性差;
足月儿: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 血管弹性强于早产儿;
科室成立静脉治疗小组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 如肿胀明显,皮肤张力高时,可先用适当的拮抗药如 硫酸镁等外敷,待张力减轻后再拔针,以免造成皮肤 撕裂伤;
➢ 抬高患肢; ➢ 在第一个24小时内持续湿热敷,新生儿慎用冷敷;
液体外渗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外渗如为脂肪乳、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 体时,肿胀明显,皮肤颜色红润未发生变化时, 首先 ➢ 尽量从留置针里回抽液体、药物,然后给予拔出 留置针; ➢ 充分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减压使外渗液体流出, 减轻间室内压,抬高患肢,硫酸镁外敷;
外渗
定义: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 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 正常的血管通路;
国外文献报道:23-63%; 英国报道:NICU中1000个新生儿中有38个发
生静脉输液外渗引起的皮肤坏死,大多数发生 在胎龄26周以下的早产儿;
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 腺素等;
➢ 新生儿恰当穿刺部位的选择,包括但不仅限于 头皮、上肢和下肢;
➢ 具有为新生儿进行护理评估和实施血管和非血 管输液穿刺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考虑为新生儿交替使用外周和中心血管穿刺通 路;
➢ 依据具体患儿、治疗方式和环境特征的不同制 定监测频率;
➢ 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 3级:皮肤发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 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 中度到重度疼痛,任何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 蚀性的液体渗出;
➢ 4级: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 包括大部分肢体或伤口非常深;
预防液体外渗措施
➢ 穿刺者应经过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 进行静脉穿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液体外渗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外渗周围的皮肤出现缺血或坏死(变白或紫黑色) ➢ 同前 ➢ 尽量在6小时内给予NS500ML进行皮下组织冲洗疗法,
以去除所有刺激性的药物; ➢ 立即报告,记录,与家属沟通;
新生儿护士应做到六及时
➢ 及时巡视 ➢ 及时发现 ➢ 及时报告 ➢ 及时处理 ➢ 及时记录 ➢ 及时沟通
➢ 高渗性溶液: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 SB、红细胞、鲁米那、高渗盐水等;
➢ 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 钾盐: ➢ 氨茶碱; ➢ ……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液体进入血管周 围组织;
➢ 由于液体引起血管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 刺激,产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液体从置管时 留下的针眼处渗漏;
➢ 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
液部位的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大、弹性好且皮 下脂肪多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穿刺; ➢ 选择柔韧好的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
液体外渗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 外渗如为普通液体时,如抗生素、盐水、糖水且肿胀 不明显时,首先尽量从留置针内回抽液体、药物,然 后给予拔出留置针;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有脓液流出;
静脉炎
形成;
机械性静脉炎:物理刺激所致;
➢ 固定不良,在更换敷贴或延长管时引起导管移动‘ ➢ 导管留置状态-导管与穿刺点反复移动 ➢ 过大的导管型号,细小静脉 ➢ 送管时绷皮技术不好,送到管速度过快 ➢ 微粒物质:玻璃碎屑、未充分溶解的微粒
➢ 与新生儿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 ➢ 与新生儿相关的成长和发育知识; ➢ 与新生儿相关的输液治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药物
间相互作用、副作用及检测指标; ➢ 年龄、身高、体重或体表面积、药物剂量、单位换算
与计算、剂量的限制等与新生儿输液治疗相关的药量 计算方法;
新生儿静疗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2: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 3: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 感 ➢ 4: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 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任何容 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