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指南:儿童药物外渗损伤管理

合集下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输液外渗或疑似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液,48h内可以抬高外渗的肢体,促进外渗药液的吸收。

普通药物外渗早期可以使用30~42℃的热毛巾热敷以促进渗出的吸收,减缓症状,但是发泡剂外渗早期首选冰敷治疗。

若出现水疱,小水疱可以使用碘伏进行外涂无需将其刺破,若是大水疱可以用碘伏消毒后,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渗出液抽出,再用碘伏外涂、外敷,促进水疱的吸收消退。

全面掌握各种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确保用药安全,并建立三级监控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2、外敷药物治疗①喜辽妥加芦荟外用:使用喜辽妥轻轻涂抹于肿胀的部位,范围大于外渗区域2cm,并稍加按摩3~5min ,每6h一次,再将新鲜芦荟切成薄片外敷于红肿处,其消肿的时间较50%硫酸镁湿敷更短,且消肿效果更佳。

但需注意外敷芦荟前需先取一小块于前臂做皮试,观察有无过敏。

②中药外敷:(1)药外敷治疗葡萄糖酸钙外渗后产生的硬结效果优于喜辽妥。

(2)研究表明六神丸蜂蜜膏具有清热、消炎、消肿、镇痛活血的功能,对于高渗性药物外渗的治愈率高于50%硫酸镁外敷。

(3)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可以扩张局部浅表血管。

研究表明使用复方丹参或联合山莨菪碱湿敷可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

(4)用如意金黄散加食醋搅拌调制成糊状外敷于外渗的部位,发现其治疗时间短于50%硫酸镁外敷,且更便于操作。

③肝素软膏外用:将肝素软膏均匀地涂抹在外渗部位,并沿血管的方向螺旋式按摩,每天3次或4次,取得满意的效果。

有出血性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者禁用。

④局部封闭疗法:采用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1ml进行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多巴胺外渗的患儿,结果显示对多巴胺外渗晚期的患儿效果尤为明显。

一旦发现多巴胺局部外渗后,若静脉穿刺处有回血,予立即拔除,并按压10min,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做环形注射,直至局部形成皮丘,若无回血,直接由穿刺针中注入封闭液。

幼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幼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幼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本文档旨在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以确保幼儿在遭遇静脉药物外渗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1 事前准备在幼儿接受静脉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操作,并做好以下事前准备工作: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确保药物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消毒;了解幼儿对药物的过敏史。

一旦发现幼儿出现静脉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1.停止药物输注:立即关闭输液器或阻止药物进一步注入。

2.留置留置针头:将留置针头保持在原位,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3.适当处理药物外渗:根据药物特性和外渗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例如轻揉局部、敷冷敷、使用适当的药物抗休克等。

4.监测幼儿病情:密切观察幼儿病情变化,并记录相应的监测数据,如血压、脉搏等。

5.及时通知医务人员:通知主治医师或相关护理人员,向其报告幼儿的病情和处理情况。

为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幼儿静脉药物外渗,按照以下处理流程进行操作:1.停止药物输注;2.留置留置针头;3.根据药物特性和外渗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4.监测幼儿病情并记录监测数据;5.通知医务人员,报告病情和处理情况。

为确保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建议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模拟静脉药物外渗情景,要求医务人员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检查医务人员在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按照演练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十分重要,能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应牢记预案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幼儿在药物外渗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制定幼儿静脉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十分重要,能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应牢记预案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幼儿在药物外渗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用药过程中时应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渗出时应立即停止,尽可能回抽皮下药液。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按照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制定治疗方案,遵医嘱执行。

4、对于少量非刺激性药液渗出,应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可采用湿热敷,不必用药。

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应遵医嘱局部用药或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局部冰敷制动。

5、发疱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6、持续性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7、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渗出一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一执行治疗方案一持续观察一做好记录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写《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版。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童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不慎流入血管外组织,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为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的1.及时、有效地处理儿童液体外渗事件,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加重。

2.提高护理人员应对液体外渗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预案的实施。

2.护理部: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培训和演练,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

3.临床科室: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发现、报告、处理和总结。

4.护士:负责液体外渗事件的现场处理、病情观察、护理记录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流程1.发现液体外渗(1)护士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怀疑为液体外渗。

(2)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2.报告与通知(1)护士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通知护士长。

(2)护士长立即向护理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现场处理(1)立即将患者转移至舒适体位,抬高患肢,减少局部肿胀。

(2)用无菌敷料覆盖患处,避免感染。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4.药物治疗(1)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1)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2)向患者解释液体外渗的原因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信心。

6.病情观察与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变化。

(2)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

7.总结与反馈(1)液体外渗事件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向护理部汇报事件处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五、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液体外渗的预防意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过程安全。

3.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4.提高患者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做好自我护理。

六、总结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儿童液体外渗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儿童液体外渗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液体外渗是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儿安全,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

2. 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3. 减少液体外渗对患儿的伤害,降低医疗纠纷风险。

三、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发现液体外渗迹象(如局部红肿、疼痛、水疱等)时,立即停止输液。

(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处理措施(1)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2)局部抬高:将外渗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减轻局部压力。

(3)局部硫酸镁湿敷:用硫酸镁粉溶解于温水中,制成湿敷剂,敷于外渗部位,每次30分钟,每小时1次,连续2-3小时。

(4)药物治疗: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3. 伤口护理(1)保持外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根据伤口情况,给予适当的伤口敷料。

4. 心理支持(1)安慰患儿,减轻其恐惧心理。

(2)告知家长液体外渗的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5. 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液体外渗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安全。

(3)合理选择输液部位,避免重复穿刺。

(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液体外渗。

四、预案实施1. 成立应急预案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2.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液体外渗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对液体外渗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4. 定期评估预案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液体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儿安全。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患儿的伤害,提高护理质量。

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处理指引如果化疗药物渗漏后处理不当,可引起局部皮肤变化,表现为皮肤颜色变黑或起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

严重者须进行外科清创/植皮。

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一、常用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0级——无临床症状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

其表现为: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热敷
使用温热的湿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药液外渗的部位,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液吸收。适用于药液外渗后48小时后。
药物处理
局部用药
涂抹抗炎、止痛、抗过敏的药物,如 扶他林、地塞米松等,以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可能需要口服 相应的拮抗剂或解毒剂,以减轻药液 外渗的危害。
外科处理
记录外渗的时间、药液种类、用量等 信息。
05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定期开展药液外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 对药液外渗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建立药液外渗案例分享和讨论机制,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 经验交流和学习。
加强医院的管理制度
制定药液外渗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 责任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及时、规 范地处理药液外渗事件。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液性质选择冷敷或热敷,以促 进药液吸收和消散。
家长的教育与指导
告知家长药液外渗的 危害和预防措施。
提醒家长注意输液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如 避免过度活动和摩擦 等。
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 发现药液外渗,以及 如何正确处理。
药液外渗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外渗部位的颜色、肿胀、疼痛等 症状。
对外渗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 法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药液外渗的概述 • 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液外渗的处置方法 • 药液外渗的护理与观察 •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管理
01
药液外渗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药液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 皮下组织或血管外的周围组织。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置方法

热敷
总结词
在药物外渗的中后期,通常推荐使用热敷的方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药物 吸收和代谢。
详细描述
热敷通过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和代谢,从而减轻局 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通常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包裹外渗部位,每次敷20-30 分钟,每天3-4次,连续2-3天。
外用药物
总结词
在药物外渗的后期,如果仍然存在局部炎症和感染,可以推荐使用外用药物来辅 助治疗。
固定不牢固
穿刺成功后若固定不牢固,容易导致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液外渗。
针头移位
小儿好动,若针头未固定牢靠,容易受外力影响导致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 液外渗。
患儿不配合
患儿不合作
小儿对打针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若患儿不配合,容易导致穿刺失败或药液外渗。
患儿乱动
小儿好动,若在穿刺过程中或穿刺后患儿乱动,容易使针头移位,从而引起药液 外渗。
操作者技术水平低
操作者经验不足
新手上路,穿刺技术不过关,容易导致药液外渗。
操作者失误
若操作者穿刺技术不过关或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在穿刺过程中或穿刺后引起 药液外渗。
04
小儿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
避开关节
选择血管时,应避开关节 部位,减少固定难度和药 物外渗的风险。
选择粗直血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 血管,便于穿刺和固定, 减少药液外渗的机会。
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患儿焦虑
在穿刺前穿刺过程中,应给予患儿适当的安抚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紧张 情绪。
鼓励患儿合作
向患儿解释穿刺的目的和方法,鼓励其积极配合穿刺过程,减少因患儿挣扎导致 药液外渗的风险。
提高操作者技能水平
培训操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临床指南:儿童药物外渗损伤管理外渗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导管刺破血管壁或静脉压增加而导致静脉穿刺部位的外漏。

文献报道高达11%的儿科患者和高达70%的新生儿接受静脉内治疗后会经历静脉输液的外渗。

尽管外渗风险在周围静脉内插管更高,外渗损伤也可以发生于中心静脉插管。

少量病例会因为外渗损伤而遗留长期的外观或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泵并不能总是提醒护理人员外渗损伤的发生。

将泵周期限制在1小时内可以提醒医护人员检查穿刺部位和肢体是否有外渗迹象而尽可能降低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的范围。

谨慎护理和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避免或减少损伤是关键。

目标•定义外渗损伤的分级和治疗•适用于儿童和新生儿患者•本指南不包含化疗药物外渗•请参见化疗药物外渗临床指南术语定义•外渗(Extravasation):发疱液体或药物从静脉意外渗漏至周围组织。

•发疱剂(Vesicant):能够造成水疱、组织腐烂或坏死的制剂。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一种可以分解组织内透明质酸的酶,可以加快外渗液体的再吸收。

风险因素•皮肤和血管易损性增加,如新生儿、多部位穿刺插管、化疗;•无法报告疼痛;•无法查看插管部位;•有中心静脉通路器械或周围静脉内置管的肢体被覆盖或无法肉眼检查;•长时间的静脉内治疗;•输注液体或药物的量、pH、渗透压和化学构成。

评估1. 初始评估输液时,应每小时对插管部位进行评估。

没有输液时,应在输液前对插管部位评估和至少每8小时评估一次。

注:社区医疗中发生3/4级损伤时,应理解通知医疗团队。

患者需要至上级医院接受医学评估和接受必要的治疗,治疗需要在1-2小时内开始以获得最好的结果。

2. 持续评估外渗损伤发生后24小时持续观察受累部位以确保没有感染迹象或进一步的并发症。

如果出现感染/并发症迹象,应继续对受损部位观察直到表现和症状缓解。

出现任何感染表现,均应向医疗团队报告以决定是否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治疗1. 急性期治疗•立即停止输液;•任何外渗损伤,应理解通知医疗团队;•大部分外渗损伤为1/2级,无需复杂干预来防止长期皮肤和软组织损伤;•3/4级损伤发生皮肤坏死、腔室综合症和需要外科手术介入的可能较大,情况依外渗溶液的类型和量而定。

通知治疗团队后,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请外科/整形科会诊。

*(婴幼儿)最低量的扑热息痛和蔗糖+/-吗啡•证据显示透明质酸酶冲洗对于肠外营养和氯化钙外渗有益。

对高级别外渗损伤冲洗被用于防止广泛的皮肤缺损和避免手术。

然而,冲洗来防止长期损伤的证据限于案例报道。

•透明质酸酶应该在发生外渗后1-2小时内使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透明质酸酶不应用于血管收缩药物外渗(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是否使用透明质酸酶治疗是医疗团队的决定,应在病历中予以记录。

•肢体神经血管情况恶化或可疑腔室综合症是外科急症。

冲洗治疗(Irrigation procedure)1.麻醉后等待10分钟,开始治疗;2.操作中不要使已形成的水疱破裂;3.使用抗菌液清洁患肢;4.受累部位四象限皮下浸润麻醉,1%利多卡因(最大0.15ml/kg);5.透明质酸酶冲洗(随后0.9%生理盐水冲洗):在外渗损伤区周围及内注射总共5批次0.2ml等分剂量的透明质酸酶(1000单位/ml);6.生理盐水冲洗:使用0.9%生理盐水,通过透明质酸酶冲洗所做的四个穿刺点进行灌注,每等分剂量10-20ml;7.如果管路仍然在原位,用3-5ml(0.9%)生理盐水浸润,然后移除;8.对于冲洗穿刺点周围形成的水肿,可按摩消除;9.如果外渗液体包括脂质,冲洗受损部位直至流出物变清澈;10.大范围的外渗损伤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额外的局部浸润麻醉;11.完成后,使用非封闭性敷料包扎;12.抬高患肢;13.如果有感染迹象,给予抗生素治疗;14.治疗后的头24个小时内需护理人员持续观察受损部位,以及时发现不良事件;15.医疗人员应在冲洗操作后1-2小时查看治疗评估以评估效果,然后在24小时后再次评估。

2. 后续管理•在患者病历中记录部位、范围和损伤治疗措施;•对于3/4级外渗损伤,在EMR中设置外渗LDA以监视损伤,头24小时内每小时,然后每班次;•保持患肢抬高直到肿胀消退;•对于3/4级损伤,给予适宜的镇痛;•任何时候,如果伤口出现感染,应进行伤口拭子培养、全血计数、CRP和血液培养,给予适宜的抗生素治疗。

随访和评估· 1/2级损伤应该在24小时内再评估;·医疗人员应尽快审查3级损伤,评估损伤程度和确定是否需要请整形科会诊;·医疗人员应尽快审查4级损伤,并请整形科会诊评估组织损伤范围;·对于所有的外渗损伤,应根据机构要求进行“医疗事件”报告;·如果置管是由其他学科(如麻醉或外科)完成的,应予以通知。

特别考虑·使用标准的预防措施包括手部清洁和无菌技术;·患者安全警示,为3/4级外渗损伤进行医疗事件报告;·潜在的不良事件;烧伤、腔室综合症、组织坏死证据列表本指南为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所用临床指南。

查看原文可至“慢伤前沿伤学院”。

参考文献:•Ainsworth S, McGuire W. 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versus peripheral cannulae for delivery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neonat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5, Issue 10. Art. No.: CD004219. DOI: 10.1002/14651858.CD004219.pub4.•Al-Benna, S., O'Boyle, C., & Holley, J. (2013). Extravasation injuries in adults. ISRN dermatology, 2013, 856541. doi:10.1155/2013/856541•Amjad, I., Murphy, T., Nylander-Housholder, L. and Ranft, A. (2011)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Infiltr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Pathophysi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 34(4), pp. 242-249.•Beall, V., Hall, B., Mulholland, J. T. and Gephart, S. M. (2013) Neonatal Extravasation: An Overview and Algorithm forEvidence-based Treatment. Newborn and Infant Nursing Reviews, 13(4), pp. 189-195.•Casanova D, Bardot J, Magalon G. (2001).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cidental infusion leakage in the newborn: report of 14 cases. 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54(5):396-39 •Ching, D. L. H., Wong, K. Y. and Milroy, C. (2014) Paediatric extravasation injuries: A review of 69 consecutive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12(10), pp. 1036-1037.•Corbett, M., Marshall, D., Harden, M., Oddie, S., Phillips, R. and McGuire, W. (2019) Treating extravasation injuri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 scoping review and survey of UK NHS practice. BMC Pediatr, 19(1), pp. 6.•Davies J, Gault D, Buchdahl R. (1994). Preventing the scars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70(1):F50-F5•Gault DT. (1993). Extravasation injuries. 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46(2):91-9•Gopalakrishnan PN, Goel N, Banerjee S. Saline irrig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skin extravasation injury in neonat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7, Issue 7. Art. No.: CD008404. DOI: 10.1002/14651858.CD008404.pub3•Hadaway, L. C. (2010) Preventing Extravasation. Oncology Times, 32(8), pp. 5-6.•Keogh S, Mathew S.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A review of guidelines and research. Sydney: ACSQHC; 2019 •Lim, E. Y. P., Wong, C. Y. W., Kek, L. K., Suhairi, S. S. B. M. and Yip, W. K. (2018)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Intravenous (IV) Site in Pediatric Patients to Reduce IV Site Related Complications – An Evidence-based Utilization Project.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41, pp. e39-e45•Maly, C., Fan, K. L., Rogers, G. F., Mitchell, B., Amling, J., Johnson, K., Welch, L., Oh, A. K. and Chao, J. W. (2018) A Primer on the Acute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Extravasation Injuries for the Plastic Surgeo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6(4), pp. e1743 doi:10.1097/GOX.0000000000001743•Murphy, A., Gilmour, R. and Coombs, C. (2017) Extravasation injury in a paediatric population: Extravasation injury. ANZ Journal of Surgery, 89•Odom, B., Lowe, L. and Yates, C. (2018) Peripheral Infiltration and Extravasation Injury Methodology: A Ret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 41(4), pp. 247-252.•Park, H. J., Kim, K. H., Lee, H. J., Jeong, E. C., Kim, K. W., & Suh, D. I. (2015). Compartment syndrome due to extravasation of 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 extravasation injury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Kor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58(11), 454–458. doi:10.3345/kjp.2015.58.11.454•Paquette, V., McGloin, R., Northway, T., Dezorzi, P., Singh, A., & Carr, R. (2011). Describing Intravenous Extravasation in Children (DIVE Stud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 64(5), 340–345. doi:10.4212/cjhp.v64i5.1069•Phelps SJ, Tolley EA, Cochran EB. (1990). Inability of inline pressure monitoring to predict or detect infiltration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infants. Clinical Pharmacy. 9(4):28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