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款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发

合集下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毕业论文本章主要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汽车转向系统是车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操控感受和行车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逐渐被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所取代。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力传动装置提供操控力,相较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节能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靠、高效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在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关注系统的结构设计、控制算法优化、故障诊断等方面。

通过对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将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背景与发展;第三章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原理与结构;第四章将重点探讨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实现;第五章将研究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最后,第六章将总结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可以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我们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具体内容}本文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涵盖了传感器选择、电机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

传感器选择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

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轮的转向角度、转向速度以及转向力等参数,为后续的电机控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转向角度传感器、转向速度传感器和转向力传感器。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其精度、响应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并确保其能与电机控制系统良好地配合。

电机控制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机控制是实现转向功能的核心部分。

电机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功能。

电机控制的关键是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常见的电机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理研究与设计

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理研究与设计

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理研究与设计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理研究与设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纯电动汽车(EV)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汽车。

纯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在动力系统上的差异可不仅仅停留在功率来源上,还涉及到诸多部件、系统的变化。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纯电动汽车中一项重要的安全和操控性能关键技术。

传统的机械助力转向系统会采用液压助力装置,通过液压助力油泵和助力缸组成的系统,实现转向助力。

而纯电动汽车则在机械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采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将电机作为驱动力源,通过控制器调节电机输出扭矩,实现转向助力。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操控性能、更灵敏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感应器、控制器和电动机。

感应器通过监测车辆的转向角度和转向速度等参数,将转向信号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则根据感应器的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电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行控制。

电动机作为一个核心部件,负责提供足够的扭矩以及转速,来驱动转向系统实现转向助力。

在纯电动汽车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电机参数的选取、控制策略、电池能量管理等。

首先,电机参数的选取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

需要考虑到电机扭矩输出范围、功率密度、效率和成本等因素。

其次,控制策略的设计是系统中的关键点,它决定了转向助力的响应速度和操控性能。

控制策略需要考虑到转向信号的采样频率、滤波算法和反馈控制等。

最后,电池能量管理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电池能量管理需要根据转向系统的需求来合理分配电池的能量,以提供足够的电能供给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为了验证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仿真和试验两种方法进行验证。

仿真可以用来预测系统的性能和优化参数,试验则可以对系统进行实际测试和验证。

通过有效的仿真设计和合理的试验方案,可以不断优化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与开发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与开发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与开发摘要: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快速、精确及稳定性控制,本文利用直流电动机为汽车的转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向系统提供辅助动力,并通过电子控制单元等相关硬件电路,进行数字信号采集、脉宽调制输出等,然后根据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片机相关指令对电动机进行实时控制,并最终由机械传动装置实现助力转向。

本文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用ARM7S3C44B0X单片机为控制电路的核心部件,并实现该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是有效的。

关键词:汽车电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究;开发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领域实现了进一步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创新,而汽车电子化则成为汽车技术当前主要发展方向。

其中,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诞生与在汽车中的应用,能够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这一全新动力转向系统来提升汽车操纵的轻便性与稳定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解决了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所存在的不足。

与以往所采用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液压转向系统相比较而言,采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借助电动机直接将助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力提供给驾驶员,而处于非转向状态下所产生的消耗几乎为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而节省了燃油,同时装配应用简单、方便。

但基于目前尚未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立标准的模型,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1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特征分析1.1耗能量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相较于传统汽车转向系统而言,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有耗能量低的特征。

具体而言,传统液压动力转向系统需通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机带动液压油流动而产生转向动力,液压油等资源浪费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重,转向能量消耗量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而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则可更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好地控制能量输出,在汽车转向时进行能量的输出,实际能耗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量低,大大提升了汽车与运行期间的经济效益及安全效益。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简介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开发简介

正文本文从六个方面介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针对EPS转向系统的必要性、常用类型、重要参数分析、开发基本流程和异响问题的对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一、动力转向系简介1、辅助动力转向的必要性使用大而宽的轮胎以及前轴载荷(整车载荷)增加、转向时需要较大的力、人没有转动的力,所以为了改善驾驶人的操控性,很有必要增加辅助转向机构。

2、辅助动力转向的目的增加辅助动力转向的目的是减轻操舵力和提高驾驶时的操稳性(稳定性、操控性);二、动力转向系的分类1、类型①液压式(HPS) Y1W②电动液压式(EHPS)③电动式(EPS):管柱式(C-EPS): YC5、 YL1、YAE、YFE小齿轮输入轴式(P-EPS): YN5、YY5齿条助力式(R-EPS):无2、EPS型式管柱辅助小齿轮辅助齿条辅助三、动力转向系关重分析1、EPS系统简图2、扭矩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是通过扭力杆扭转后使两个分相器单元产生一个相对角度。

3、控制器逻辑(ECU ) 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时,连接方向盘的扭杆产生形变,其形变角度与方向盘的转矩成正比,转矩传感器将扭杆形变的角度转化为线性的电压输出信号T ,并与车速信号V ,发动机转速信号W ,点火信号G 送入到控制器ECU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运算后,输出电流信号控制助力电机。

助力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产生助力转矩,该助力扭矩施加到转向轴上,从而辅助驾驶员完成转向操作。

ECU 控制策略主要包括: 助力控制、回正控制和阻尼控制。

项目 功 能基本控制根据转向力矩值及车速大小计算得到所需输出电流控制马达运转电机反馈电流目标电流车速增大MCU 控制软件模块转向轴助力控制算法电机减速器总成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点火信号发动机转速TV W G I惯性补偿控制当驾驶员开始操作方向盘时改善马达的启动效果(启动力矩)转向复位控制当方向盘从极限位置向回转动时,EPS提供复位助力控制衰减控制当车辆高速过弯时调节助力输出,以防止车身出现较大摇摆增压控制对EPS ECU的电压进行增压,当驾驶员未对方向盘进行任何操作时或车辆保持直线行驶时该电压保持在0伏。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转向轴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毛建伟 杨建中 蔡志标 陈仁史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毛建伟 杨建中 蔡志标 陈仁史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汽车转向系一直存在着“轻”与“灵”的矛盾,而且转 向力与路感也相互制约。EPS由电机提供助力,助力大小由 电控单元(ECU) 实时调节与控制,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EPS控制策略的设计是EPS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得到 任意车速下的助力曲线是研究EPS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式中
I m ——电动机和离合器的转动惯量,Kg m2 ; Bm ——电动机粘性阻尼系数, N m /(rad / s) ;
电动机等效电路图
m ——电动机的转角, rad ;
Tm ——电动机电磁转矩,这里即是电动机的控制输入, N m ;
Ta ——电动机负载,这里即为电动机输出助力转矩, N m 。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ks
0
ks rp
0 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毛建伟 杨建中 蔡志标 陈仁史
3 EPS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
常规助力控制
EPS的控制模式
在实际的控制系统中,电动机助力转矩Ta 可以表示为:
Ta 式中
K
mK(mm— —n1电1 )动机和减20速20机/3/2构2 的刚性系数,
N
m
/
rad

输出轴子模型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毛建伟 杨建中 蔡志标 陈仁史
对转向柱输出轴及电机输出轴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下面的运动学方程: I e1 Be1 Tsen n1Ta Tw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1绪论 1 E S 绍 1 P 介 E S由扭 矩 传感 器 、速度 传感 器 、转 向角传 感 器、 电子控 制装 置、 电 P 动 机 、离 合器 、减 速 器 和 齿 轮 齿 条 转 向机 构 等 组 成 。 其工作是 由检 测传感装 置将所需信 息输入控制 单元, 再由控 制单元对 这些 信 号进行运算 后得到…个 与行驶情 况相适 应的力矩, 最后 发 出指令 使 电动 机工 作 。 1 P 优点 2 E S ES P 具有 以下优点 : 1 节约 了能源 消耗 () () 2 对环 境无 污染 () 3 增强 了转 向 跟 随性 ( ) 4 改善 了回正特 性 ( ) 5 提高 了操纵 稳定性 ( ) 统结构 简单 。 6系 2 E S系统 总体 设计 P 2 1 P 的设计 总体框 架 E S 汽车在 启动或 发动机运 行 时, 如果 驾驶 员操纵汽 车方 向盘 , 此时在 方向盘 下侧的 扭矩传 感器会产 生 ~个与扭 矩成正 比的 电信号 。此时通 过主控 芯片 的 A 模块来 对其进 行采样 并且对 汽车 的发动 机的信 号 以及 车速 信号进行 采集测 D 量它们的频 率信 号( 设计 中不涉及 ) 同时对驱 动 电路 获取 电机的 电流信 号, 本 , 这 样可 以获得负载 的大 小。然后 通过预 设在 主控芯 片 内的控制 算法对 所获得 的汽 车 信 号进 行 处 理、计 算来 得 到需 给 出 目标的 电流 值 。然后 该值 通 过计 算 公式转 换成对应 的 P M 号 的占空 比值给驱 动芯 片传输 P M W信 W 信号 。 当驱 动 芯片 T3 0 D 4 收到 P M信号后, w 驱动 上 F 臂的两 对 一M S E 管 , 电机提 供 桥 OFT 给
m tr o o .U i g F e s a e s M 9 1 D 1 8 o t o c p a d d i e h p T 3 0 T t c i v ri e i c t F n l y c m l t a o e t e n s n r e e l ’ C S 2 G 2 c n r l hi n r v r c i D 4 S o a h e e d v c r ui . i a l , o p e e a c r p w r s e ri g

推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设计 课程设计 精品

推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设计 课程设计  精品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设计一、设计目的熟悉专业课程设计的相关规程、规定,了解电力系统,电网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建立方法和相关算法的计算机模拟,熟悉相关电力计算的内容,巩固已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撰写工程设计说明书,对电力系统相关状态进行模拟,对电网设计相关参数计算机计算设计有初步的认识。

二、设计要求(1)通过对相应文献的收集、分析以及总结,给出相应项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2)通过课题设计,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

(3)学习按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书,能正确阐述设计方法和计算结果。

(4)学生应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课程设计过程中,认真查阅相应文献以及实现,给出个人分析、设计以及实现。

三、设计任务(一)设计内容1.了解蓄电动助力转向原理,PWM电机调速原理;2.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3.利用protues软件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仿真;4.相关在学校图书馆中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中查找。

(二)设计任务1.建立相关算法、模型。

2.设计说明书,包括全部设计内容,对电力系统相关状态进行模拟。

3.总体方案图,仿真软件模拟波形图,计算相关参数。

四、设计时间安排查找相关资料(2天)、确定总体方案,进行必要的计算。

(1天)、对电力系统相关状态进行模拟,计算相关参数,(2天)、使用(MA TLAB)等相关软件进行电路图系统图设计与仿真。

(2天)、撰写设计报告(2天)和答辩(1天)。

五、主要参考文献[1] 电力工程基础[2] 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3] 相关设计仿真软件手册,如(MA TLAB)等。

[4] 数学建模算法分析等[5] 电气工程设计手册等[2] 图书馆中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其他相关网络资料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设计摘要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缩写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与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相比,EPS系统具有很多优点。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51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设计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51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设计

目录一、绪论1.1 前言 (1)1.2 EPS的特点 (2)1.3 EPS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 (3)二、 EPS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1 EPS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2.2 EPS的关键部件 (5)2.2.1 扭矩传感器 (5)2.2.2 电动机 (6)2.2.3 电磁离合器 (6)2.2.4 减速机构 (7)2.3 EPS的电流控制 (7)2.4 助力控制 (8)2.5 回正控制 (9)2.6 阻尼控制 (9)三、EPS系统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3.1 微控制器的选择 (10)3.2 硬件电路总体框架 (10)3.3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11)3.3.1 H桥上侧桥MOSFET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2)3.3.2 H桥下侧桥MOSFET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3)3.4蓄电池倍压电源 (14)3.5电机驱动电路台架试验 (15)3.6 结论与展望 (16)四、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自诊断的研究4.1 故障自诊断的基本原理 (17)4.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自诊断 (17)4.2.1 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故障辨识 (17)4.2.2 转矩传感器故障自诊断 (18)4.2.3 电机故障自诊断 (20)4.2.4 车速和发动机转速信号故障自诊断 (21)4.2.5 电磁离合器故障自诊断 (22)4.2.6 控制单元电源线路故障自诊断 (22)4.2.7 控制单元故障自诊断 (23)4.3 故障代码显示控制及安全防范措施 (23)4.4 实例分析 (26)4.5 结束语 (27)致谢 (27)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设计绪论1.1前言转向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转向特性、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汽车助力转向依次经历了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式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式转向系统等阶段,国际上已有一些大的汽车公司在探讨开发的下一代线控电动转向系统。

在国外,各大汽车公司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或称Elec-tric Assisted Steering-EAS)的研究有20多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款纯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开发
0 引言
以某款汽油车型改款纯电动汽车为例,探讨转向系统在纯电动车型上的开发设计。

由于汽车动力系统改变,取消了内燃机,同时取消了由内燃机驱动的液压助力泵,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结构来实现转向助力功能。

对于纯电动车最优选方案是全部采用电气化设备,即选用EPS(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 System,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依靠电机提供辅助扭矩的转向助力。

1 转向系统介绍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选择的方案有3 种:EHPS (Electrically Powered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电动液压助力转向),C-EPS(Column Type 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 System, 转向轴式电动助力转向),R-EPS(Rack Type 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 System, 齿条式电动助力转向)。

3 种方案的优缺点对比见表1。

综合考虑功能实现、成本优化、批量生产等因素,最终在公司现有车型上选择借用C-EPS 方案。

C-EPS 是在转向管柱上加装转向助力模块,通过电机达到助力效果。

助力模块
包含扭矩和角度传感器、助力电机、减速机构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电子控制单元)。

EPS 的工作原理是驾驶员操控转向盘进行转向时,扭矩传感器检测到转向盘的扭矩;车速传感器测出车辆的行驶速度,将这个信号输送到ECU,ECU 根据内置的控制策略,计算出助力力矩,以电流信号形式向电机控制器发出指令;电机输出相应的转向助力扭矩,经过减速机构作用在机械式转向系统上,和驾驶员的操纵力矩一起克服转向阻力矩,实现车辆转向。

2 结构设计
C-EPS 转向系统是基于原车型基础开发,为保证整车布置变化量最小,转向系统硬点不变。

由于转向管柱总成集成电子助力模块,导致体积增大,需考虑部件的空间布置。

同时,转向管柱总成重量增加,需对其下安装支架进行重新设计,仪表横梁支架的刚性需要相应增大。

综合考虑整车通用化及相关部件变更最小化,转向管柱总成的安装形式仍采用原车型的4 点式固定方式,满足强度要求。

考虑车辆碰撞法规要求,管柱的溃缩行程需不小于50 mm。

C-EPS 转向传动轴所传递的扭矩相比原车型更大,因此轴的直径增加,外径由Φ22.5 mm 增加至Φ24 mm。

由于硬点不变,相位角保持在(19.5±1.5)°,小于设计要求值30 °,有利于转向力矩波动控制在±5%范围内。

采用机械式转向机替换原车液压式齿轮齿条转向机,所以取消液压缸,齿轮室没有油孔,小齿轮无需配置油路,相比原结构简化。

机械式齿条直径由Φ24 mm 增加至Φ25 mm,以输出更大扭矩,同时线角传动比增大,改善转向响应。

汽油车与电动车的转向部件实物对比见表2。

3 计算校核及助力性能设计
车辆的动力系统变更为动力电池模块,整车重量增加255 kg,前轴重量增加71 kg,见表3。

转向器输出扭矩增大,对转向器输出扭矩和电机助力进行计算校核。

3.1 转向器最大输出扭矩
汽车转向过程中主要克服原地转向阻力矩、重力回正力矩和转向系统的内部摩擦阻力。

根据经验,汽车满载时原地转向需克服的转向阻力矩和回正力矩都是最大。

转向器的最大输出扭矩满足式(1)
式中:TMAX 为转向器最大输出扭矩;Mr 为原地转向阻力矩;MG 为重力回正力矩。

原地转向阻力矩,根据半经验公式(2)得到
式中:f 为轮胎和路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取值0.7;G1 为满载前轴载荷,kg;P 为轮胎气压,MPa。

回正力矩为
式中:R 为轮胎静半径,mm;σ为主销内倾角,°;rs 为主销偏移距,mm;δ为轮胎内转角,°。

最大齿条力为
式中:FR 为最大齿条力,N;Ff 为转向系统内部摩擦力,取值200 N;L 为转向节臂长,mm。

3.2 EPS 电机助力性能校核
从现有产品库中,选择无刷交流电机,减速机构采用蜗轮蜗杆式。

根据EPS 工作原理,作用在转向盘上的人手力矩加上电机助力通过转向传动轴作用在转向器上。

转向器的齿轮与齿条配合,转为齿条输出力,通过拉杆推动车轮转向。

具体公式为
得出公式
考虑电机需要有10%的设计余量,得出
式中:TM 为电机计算得出的输出扭矩,Nm;TM'为留有10%设计余量的输出扭矩,Nm;i 为减速机构传动比;TH 为人手最大操纵力,取值8 Nm;S 为转向器线角传动比,mm/rev,取值见表3;EPS减速机构传动效率ηG=0.9;中间传动轴传动效率ηU=1;转向器传动效率ηP=0.9;其他参数见表4。

结合表3 计算得:Mr=603.8 Nm,MG=89.7 Nm,FR=8 868.6 N。

将数值代入式(6 ),得出TM=3.11 Nm,(1+10%)×TM=3.42 Nm<3.7 Nm(选用电机的额定扭矩),因此选用的无刷电机可以满足转向系统要求。

3.3 助力性能设计及评价
EPS 需要对助力参数进行调试,最终满足转向性能要求。

由于前述电动助力模块是借用传统汽油车车型,所以需对现有车型进行助力特性曲线优化,如图1 所示。

助力特性曲线的横轴为转向盘处的扭矩输入,纵轴为控制助力的电流输出,不同曲线代表不同车速下的助力特性。

曲线从上到下的车速逐级增加,范围为0~120 km/h,共选择了8 条曲线,如图1(a)所示。

为了改善驻车及低速行驶时人手操纵力重的问题,增加了驻车状态和低速曲线的斜率,增大了电机助力;为了改善中高速转向时人手操纵力轻的问题,减小了中高速曲线的斜率,减少电机助力,增大车辆高速行驶时人手操纵力;为了增加转向响应的灵敏度,调整了曲线横坐标起始点,增强中心感;为了增加转向线性感,对不同车速曲线的间隔进行调整,使全车速的驾驶力均匀增加。

优化后曲线如图1(b)所示。

通过以上优化,得到如下主观评价结果:
1)静态下,曲线坡度增加,使车辆静止状态转向力减少;
2)动态时,在高速区间减小转向助力,改善操纵稳定感;
3)全车速范围内,中心感及转向力增大;
4)全车速范围内,改善转向线性感。

4 实车验证
将优化后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实车验证。

在一般道路行驶1 500 km 进行磨合试验;在试验场的长直路段和高环路进行性能试验;分别在城市工况、强化路、20%爬坡和高
环路进行里程1 500 km 的可靠性试验;最后分别在城市工况、山路和一般公路进行里程27 000 km 的实际道路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该款纯电动车的电子转向助力系统满足转向性能要求,试验过程中无批量性不良问题发生。

5 总结
介绍了某款汽油车改制为纯电动车过程中,转向系统由液压助力改为电动助力的设计开发方案。

1)技术方案研讨。

在选择电动助力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功能实现、成本优化、批量生产等因素,为实现成本最低、开发周期最短、可靠性强,最终选择借用公司现有车型的助力模块,采用管柱式电动助力方案。

2)结构设计及安装方案。

考虑到使整车布置的变化量最小,则在硬点不变的原则下进行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

转向管柱增加助力模块,体积和重量相应增加,需要变更安装方式。

同时转向传动轴的直径增大,实现传递更大扭矩。

转向器由液压式变为机械式,为提高转向响应,增大齿轮齿条的传动比。

3)设计计算校核。

电动车的前轴重量增加,转向扭矩增大,对转向器齿条最大拉力进行计算,校核电机助力可以满足转向系统的扭矩要求。

4)助力性能设计。

助力特性影响驾驶转向性能,整车状态下调试EPS,对助力曲线进行优化,实车评价满足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