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全球变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全球变化涉及的范围和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除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方面,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而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则是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能源流动和物质循环等过程是全球生态平衡的基石。
然而,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给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使得气温和降雨分布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给特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性影响。
比如,气温升高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热涌现象加强导致海浪和风暴灾害形成等。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土地利用变化。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利用已经成为了全球变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土地变得越来越负荷,大量的可耕地被用于工矿区建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严重损失。
农业的高强度种植、过度养殖和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甚至出现了一些生态系统崩溃的现象。
环境污染也是全球变化的一个主要问题。
能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使用的有毒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酸雨、水质污染和城市雾霾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最后一个问题是生物多样性丧失。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生物灭绝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一大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会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对人类的健康和大自然的稳定和平衡造成巨大影响。
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系统维持重建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成为解决生态系统问题的关键。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节机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它带来了全球和地区尺度上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响应和调节作用。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调节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能量平衡等方面。
首先,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在碳循环过程中。
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从而把大气中的碳储存在植物、土壤和水体中。
生态系统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和吸收二氧化碳,进而形成持续的碳循环。
这一过程对于减缓全球变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生态系统还在水循环中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响应。
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通过影响蒸发腾发过程来调节水循环。
例如,森林的存在可以增加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地区的降水量。
生态系统中的湿地可以通过存储水分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来调节地区水循环的平衡。
因此,生态系统对水循环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区的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配。
此外,生态系统对能量平衡的调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调节了地表和大气的温度。
森林覆盖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从而影响地区的气温和降水。
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至关重要。
此外,生态系统通过多样性保持和提高了生物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它能增加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抗性。
不同种类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构建了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网络。
这使得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生态系统的响应和调节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例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垦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从而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调节机制。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调节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能量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气候学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生物气候学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生物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它不仅关注生物个体对气候因子的反应,还研究生物群落的适应策略。
本文将探讨生物气候学中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一、生物个体的响应和适应生物个体在气候变化下展现出多种响应和适应方式。
首先,生物个体能够通过行为的方式来适应变化的气候。
例如,一些鸟类会随着气候变暖而改变迁徙行为,调整迁徙时间和路径来适应更适宜的环境。
其次,生物个体还能通过发育和生长的方式来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
例如,某些动物在寒冷的冬季进入冬眠状态,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生理代谢率。
此外,生物个体还能通过进化的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
一些种群可能会出现基因突变,使其具备更好的适应性状,从而在气候变化中更具竞争力。
二、生物群落的适应策略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因此群落的适应策略通常体现了整个群落的响应能力。
生物群落的适应策略可以表现为物种组成的变化、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调整等。
首先,物种组成的变化是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之一。
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一些物种可能会向更凉爽的区域移动,导致群落中物种组成的变化。
其次,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调整也是群落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一些物种可能会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并在群落中扮演新的角色,从而提高整个群落的生态稳定性。
三、生物气候学对社会的意义生物气候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在气候变化下的响应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生物的响应和适应能力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其次,生物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气候适应性较差的物种,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此外,生物气候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农业、林业等行业提供参考,帮助其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
综上所述,生物气候学对生物在气候变化中的响应和适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时,动植物也通过不同的适应和响应机制来调整自身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特征,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本文将对动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探讨。
一、动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 移居与迁徙动物通过迁徙来适应气候变暖或变冷的环境。
许多候鸟在气温上升时选择北方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繁殖和觅食环境;而在寒冷气候下,它们则迁徙到较温暖的地区过冬。
此外,一些陆地动物和海洋生物也会通过迁徙来寻找适宜的栖息地。
2. 行为调整动物对气候变化还表现出一系列行为调整。
例如,有些动物在气温骤降时会改变活动时间,选择在白天活动以获得更多的热能;同时,它们也调整觅食和休息的地点,以避免更恶劣的气候条件的影响。
3. 繁殖策略变化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繁殖策略和生殖行为也产生了影响。
一些动物如鸟类和昆虫会根据温度和光照变化来确定合适的繁殖时间,以确保幼崽的生存率。
当气候变暖时,它们可能会提前繁殖;而当气候变冷时,它们可能会推迟繁殖并选择更适宜的环境进行繁殖。
二、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 种群迁移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在种群的迁移。
当气温升高或降低时,一些植物会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迁移,以寻找更适宜的生长条件。
这种种群迁移不仅可以适应变化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还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2. 生长阶段调整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长阶段有着明显的影响。
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植物的开花时间、生长速率和种子成熟时间的调整。
例如,一些早春开花的植物可能会在气温升高后推迟开花,以避免受到晚春的冷冻天气的影响。
3. 光合作用适应光合作用是植物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适应机制之一。
当气温升高时,一些植物会通过调整光合效率来减少光合作用产生的热量,以降低叶片温度。
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开启或关闭气孔来调节水分蒸腾,以适应变化的湿度条件。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的重要来源。
因此,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对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一、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多个方面。
气候变化是主要的全球变化因素之一,其中温度、降水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
温度变化会导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水量和水质发生变化。
此外,气候极端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风暴等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增长,很多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破碎,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
同时,农业、林业和牧业等人类活动也会对土地造成持久性的影响,如造成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
此外,生物入侵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随着人类全球化的推进,生物侵入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会导致与原生物种的竞争、基因污染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二、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复杂而多样的,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响应。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一些生态系统会向更高海拔或更高纬度地移动,而一些生态系统则会发生退化和消失。
例如,一些冷带和高山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植物物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而热带和沿海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海平面上升和暴风雨频率增加等现象。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下,生态系统采取不同的响应方式,其中一些生态系统会发生适应性变化,而另一些生态系统则可能失去适应性。
一些生态系统可能会适应更强的干旱或更频繁的洪水等环境条件,而其他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物种数量减少、数量变化和生态功能丧失等现象。
至于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些生态系统能够适应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而另一些生态系统则可能受到影响并失去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非生物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强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着这些变化。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和农业生产,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生态系统对这种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植物物种的适应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的生长和繁殖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如温度升高,降水量减少等因素,但植物也有自己的适应方式。
对于干旱地区的植物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减少蒸腾等方式来适应降水量的减少,从而保持生长。
对于高温地区的植物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调整生长节律、降低酶活性等方式来调节体内的代谢过程,以适应气温升高的影响。
二、动物物种的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对动物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动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速度一般比植物要慢。
在一些地区,气温升高导致一些动物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一些物种被迫向高海拔地区迁移或者是向北极方向迁移。
一些在极地地区的动物也面临着极端气候变化的挑战,比如北极熊的食物链被破坏,从而面临饥饿的威胁。
三、生态系统的调整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在这种影响下可以进行一系列调整,从而保持其功能和稳定性。
比如在一些地区,如果由于气温变化导致原有的植被覆盖都消失了,那么生态系统会逐渐向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类型转变。
这种调整总是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并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弹性和适应能力。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它们也在不同的方式中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响应。
本文将从物种适应、分布范围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来探讨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一、物种适应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物种通过改变其身体特征或生命周期来适应气候变化,以增加其生存的机会。
例如,一些植物可能会发展出更深入地土壤中寻找水源的根系,以适应温度上升和降雨减少的气候变化。
另外,一些动物可能会改变繁殖季节和迁徙路线,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二、分布范围变化气候变化也会引起生物的分布范围变化。
随着气候变暖,一些生物可能会向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地区移动,以逃避过热的环境。
相反,一些生物可能会从原来的适宜区域迁移到其他地方,因为原地的环境已变得不再适合它们生存。
这种分布范围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
三、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互动关系,这些关系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植物对温度敏感,它们的生长和开花时间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会影响到与之相互依赖的传粉昆虫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食物链和营养循环的紊乱,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结论综上所述,生物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多种形式的响应。
它们通过物种适应和分布范围的变化来增加自己生存的机会,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的响应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响应机制,以便更好地采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地球上宝贵的生命资源。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研究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研究随着近年来全球变化的加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物种灭绝、海洋污染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研究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成为了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的关键。
一、增强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该弹性和适应性主要来自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不同种类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
通过保持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减缓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响应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迅速反应的能力。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升高、降水不稳定等情况时,植物和动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食物链、生态系统进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相应调整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其生态功能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调节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全球变化的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稳定性。
因此,调节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稳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增加保护区面积、保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壤和水源的破坏等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调节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强其稳定性。
四、降低和缓解全球变化的影响尽管生态系统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仍然不可避免。
因此,降低和缓解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广可再生能源、推进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土地等措施来降低和缓解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王清涛1李新蓉2(新疆农业大学1、林学与园艺学院,2、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以求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英文摘要: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human survival,also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nd deposition intensified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make the organisms character,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change, further influence ecological system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with China's in this field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ore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terrestrial ecosystem;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0引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理论与实践上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多样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予以测度.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可以用于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用一定面积内的物种数目表示.更精确的方法是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即测度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的方法相对比较成熟,除物种丰富度外,还有物种相对多度(species abundance)、物种多样性指数(species diversity index)和均匀度(evenness)等[2]。
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主要有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生态系统水平多样性测度的难度较大,主要是生态系统的边界不确定,本身的结构又比较复杂.但是,如果用一系列的标准来定义生态系统,其数量和分布还是可以测定的,也有人从种间关系或营养结构的角度构造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3-4]。
遗传多样性的测度要困难的多.形态上判定的遗传多样性如作物或家养动物的品种可以参照物种水平的方法测度,而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的测度则很困难,目前还没有确定很好的测度公式或指标.但群体遗传学中等位基因频率、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等的计算方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5]。
1.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在1992年10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US)所属的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和联合国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起召开了―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研讨会‖,同时联合发起了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项目,即DIVERSITAS。
目前,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5个核心领域:(1)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2)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丧失:(3)生物多样性的编目与分类;(4)生物多样性的监测;(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
5个交叉领域:(1)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2)海洋生物多样性;(3)微生物多样性;(4)淡水生物多样性;(5)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纵观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以下7个方面已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1)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及信息系统的建立;(2)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4)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5)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6)栽培植物与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7)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与对策。
此外,遗传修饰生命体释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外来种效应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马克平和刘灿然(1997)等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10多项深入的研究,从样本面积的选择到多样性测度方法的应用,从不同群落物种数目的估测方法到外在条件对多样性的影响等多个细节进行详细说明,并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
研究明确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测度方法、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样本大小对多样性测度的影响、尺度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临界抽样面积的确定、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数目的估计、群落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等问题。
整个研究历时3年多,如此系统、全面的研究,对未来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工作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2.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形成了一系列决议,尤其是1992年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中心议题之一。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一直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并且取得重要的成果。
在我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经全国人大批准生效后,建设部派出协调员参加了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并参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纵观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建立及长期动态监测;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物种濒危机制和动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邢韶华(2005)等人在北京山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规划研究中,为能够较好地评价分析北京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状况,合理地保护北京地区及其周围的森林植被,使其形成北京城区的天然屏障,对北京主要保护区的植物、植被状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植物多样性状况,并进行了植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划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以及实施方案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1994年至2003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Decade)的决议.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49/119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9]。
3.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面貌,这一方面为人类生存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改变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趋于灭绝, 包括全球变暖、降水格局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氮沉降增加、大气气溶胶增加、臭氧空洞等[7]。
人类生存的基础正在逐渐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8]。
其中气候变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它一方面可以引起栖息地环境变迁,另一方面引起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理生态、物候期、生长和繁殖的响应,改变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相对优势度并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9]。
3.1.大气CO2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的高低,对植物光合作用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同时,CO2作为生态系统呼吸主要产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两者的共同作用将决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
因此,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是当今全球性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10]。
大量的实验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可以:(1)促进光饱和碳吸收和每日碳同化作用,同时降低比叶面和气孔导度[11]。
(2)促进温带森林生产力增长(23±2)%,热带森林(35.1±0.09)%和北方林(15.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