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5篇

《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5篇《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1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
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
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
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瓦尔登湖》课文读后感2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瓦尔登湖》,大概是6年前,当时读完没有,我记不清了,原因是从小我就喜欢这本书,但是之前没有见到书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渊明和顾城,还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养,敬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我没有那样的勇气,是因为我后悔少年时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这个世界上走在人间的精灵,有爱有情有血性,他人看来:我是一个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几个月不洗,用朋友的话说,另外一个朋友换女朋友比我换衣服还勤快。
其实我的内心,我是热爱生活的,热爱比洗衣服更重要的'这个世界,不是热爱这个世界的无情,而是热爱这个世界的瞬间之美,感谢我这30年来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教会我很多,我感谢我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还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尔登湖》。
希望到60岁之后,我心中还有瓦尔登湖,还有我的恩师,还没有被世界同化,还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热爱我所认识的这个功利的世界。
心疼顾城的死,如此万人敬仰的才子,就这样走了,有人说,因为爱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遗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经想过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没有才气,也不会写诗,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没有,我想成为一个人,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爱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觉得我应该做的事。
悄悄地读顾城的诗,走过了我最艰难的求学生涯,走进了社会,还保存了我的坏脾气,不尊重师友,说话不注意场合,慢慢磨吧!做个圆人,眷顾大局,有社会责任感,走自己的路,到达心中的瓦尔登湖,我现在想,顾先生应该到了他的《瓦尔登湖》了吧!但愿我也有如愿的一天,也祝愿所有的人如愿。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样孤独的离开人间,但如今,生死见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样的离去,亲人会伤心,或许我的朋友也会伤心吧!其实,没有一个人伤心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无欠无憾,但是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罪恶感太严重,要还情债,欠亲人的养育之恩,欠同学的成长之恩,欠同事的圆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师的教导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瓦尔登湖》之美在于书中充满风光旖妮的田园般的魅力和富有内涵的深刻而智慧的思想。
前者是清泉,后者是甘露,汇聚在一起成就了《瓦尔登湖》。
我多想也在山林里找一片清澈的湖水,在湖边建一所木屋,去看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但也只是想想罢了。
每当我叹息,认为永远只能仰望她时,我猛然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好一个“心远地自偏”啊!如果无法在现实中到达瓦尔登,那就在心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吧!在那里,时间便是可供我们垂钓的湖水,我们尽情痛饮,寻摸着布满鹅卵石般的星星的苍穹,每一个早晨醒来时心里不觉有了一个希望。
且就奔赴吧!向着远方与纯洁,为自己的心灵在“瓦尔登湖”旁建一所自己的木屋。
瓦尔登湖读后感篇2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篇3《瓦尔登湖》一书记录了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间的情形,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木屋、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的点点滴滴。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
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
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
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
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
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
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
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
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
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
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
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
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6篇)《瓦尔登湖》读后感满分作文篇一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
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静静的扔掉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
看完这本书,心里很震撼。
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像瓦尔登湖一样干净。
他让我感到敬畏。
原来人的一生也可以是那样的。
他的生活对他的野心和平静漠不关心。
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
他的精神世界绚丽精致。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
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
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虽然我们无法领略梭罗那样孤独的山居生活,虽然瓦尔登湖已经永远消失,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心中有一个清澈的瓦尔登湖,它总能洗涤我们的心灵。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读《瓦尔登湖》有感篇二1845年,拿了一柄斧头的亨利大卫梭罗,孤独地跑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小木屋。
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
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瓦尔登湖》读后感1实际上《瓦尔登湖》里的瓦尔登湖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
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
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
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
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
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
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而梭罗则数着《瓦尔登湖》读后感2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年仅28岁,名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资料丰富,好处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务必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瓦尔登湖》读后感3“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夸大某一种生活呢?”世间亦有语:“所谓生活的减法,是已有加法者方可尝试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__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__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
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就像那可怜的__人一样。
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__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4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4篇)瓦尔登湖读后感篇1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情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之评。
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一定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
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
”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
《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
”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
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
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理想。
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
”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登湖》读后感读这本书时,正是我学习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学到昏天黑地、头晕脑涨时才回家,回家后做做饭说说话,但有时还会说到学习的事,可到了晚上入睡前,一抱着这本书开始读时,我便忘了白天的学习的事了,仿佛穿越了,安静了,和作者一样走近自然了。
这就是阅读的奇妙,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断断续续、细细密密读了一个月,我这才读完这本书。
读时很享受,合上书很空白。
因为作者的思想太深奥了,太哲学了,太隐喻了,而我又太浅薄了,其实真正读懂的部分真的很少。
书的前面有一个何怀宏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写得真好啊,读书之前读了二遍,读完之后又读了一遍,看了他的读后感,我自惭形秽哪还有脸说我也在写读后感啊,我写的真的只是日记、小学生作文啊。
可是,我仍是要写的,呵呵,因为别人写得再好是别人的,我写的是我的感受。
不能因为别人的完美,成为否定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是活人,我也阅读了,我也感受了,我也敢说出来写出来。
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表达的意义上,我们的读后感也是平等的,不是吗?只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已。
说说这本书吧,正好大刀友也在读。
跟他交流过一点儿,但很多感受感慨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在突然提及总体感受时,一时语塞,只能说“是本好书。
”呵呵呵。
在读何怀宏的代序时,他说“它是一本寂寞的书,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
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悟出深味。
”----------是的,我买回这本书大约有半年了,一直没有心理准备去读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得进去,是否能静下心来听作者讲那些细小的大自然的秘密。
所以一放再放。
直到我需要这本书,来平抚来后扯我紧张激进要强的那颗上进的学习的心时,我才拿起了它来读了。
直至学习完毕,书也阅读完毕之时,我自认为我阅读它的时机,正是时候。
我暂时不需要读第二遍了。
再读时一定是我需要它的时候,就像何怀宏的句子里所说,应该在我最寂寞的时候吧。
“瓦尔登湖”在现在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现,都是指“心灵故乡”的代名词。
如何怀宏所说“我们每个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
”那么我的“瓦尔登湖”在哪里?我想一处是“家”一处是“网络”吧。
我在异乡的风景区,无论多么惊艳,都会感到轻浮其上,不能融入其中,再纯净的画面也不能让我感动或诚俯,我总觉得我是过客,下一秒就会离开。
而在家里,角角落落我总能找出乐趣,总能找到灵感,给我的拍写生活寻找到新的亮点。
无论在拖地还是在晒太阳,我的脑子都在不停地思考,不是机械地执行别人的意志。
另一处是网络,网络是虚幻纷杂花哨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隐于市小隐于网,因为面对的是流水似地过客,所以我更率真,真性情的表露着自己的内心,反正不会有人驻足注视我,反正我展现的只是片断的我,所以我没有恐惧没有害羞,真实地陈述自己,记录自己。
嗯,“JOY的空间站”是我的瓦尔登湖。
其他长驻或短驻的站点,也是我的常去的湖,就像梭罗的白湖。
在阅读之初时,十分惊奇生活在一个有电报有火车的时代,在那块新大陆上人人都在创业都在激进的时代,唯有他,梭罗,能干脆果决地放下一切离群索居,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地独自在湖边缩衣节食地过着土著人一般的原始生活。
世人都在说“放下”啊,可真正像他一样能放下的有几个呀。
他很享受那种动物般亲近自然的,哲人般只需思考不需要交流的生活。
他在那里很少读书,也不是有意去体验得出什么结论,他就那么呆着,看着,简单地劳作着。
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简单而真诚的描述。
而他是博学而会深入思考的人,所以他最终写成的这本书,被后世人所赞扬、所理解、赋予了深刻的时代的意识流方面的意义。
书中那些对湖的描写,对森林里一切动植物的描写,我是能读懂的,也能在一百六十年后的此时倍感欣喜,并与作者一起微笑。
但到他的内心思考,尤其是最后《结束语》一部分我几乎是只识字不知所云了。
那么,就让我品味、分享我能读懂的部分吧,希望读我读后感的人,也能从我摘抄的这些句子里感悟到你自己的感悟。
能从一个圆心画出多少条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之道。
----------------我们不是在重复父辈的生活,也不是在经历邻居早几年的生活,我们在循着自己的轨迹在生活,不要向往别人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未必就比你的好。
当农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不见得因此而更富,反而会是更穷了,是房子拥有了他。
-------为物所困,当我们拥有了大房子,就会被更多的家务活拴住,被更高有房贷困住手脚甚至是心。
当我们拥有了汽车,就会被汽车束住,增添更多的烦恼,生活方式都会因此而改变,身体状况都会因此而改变。
拥有的东西越多,负累就越多。
人可以和动物一样吃简单的食物,而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体力。
----------啊,我们怕得太多了,怕老、怕胖、怕肾虚、怕生病。
不停地往嘴里填钙片、维生素、保养品。
我们是在用药品安慰自己的恐慌的灵魂。
最好在坏事一开始的时候就防止它。
------------对,所以我反省,我自责,然后就会停止一些冒险的想法。
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
------境由心生啊。
梭罗引用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是我眺望的一切的君主,我对它具有的权利无可争辩。
-------------------呵呵,又想到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花一沙很渺小,但也是它的世界的君主。
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家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贪欲越小,得到的自在就更多。
对那些思想灵活和充满活力,和太阳同步前进的人,白天是永恒的清晨。
---------心自在,思虑无尽止,那么每个时刻每个年龄段,都是清新的充满朝气的清晨。
就像前一段时间读一书中所说“女人只要保持着那份纯真好奇、热情和新奇,那么到七十岁你仍然可以拥有少女般的情怀。
”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
----------------是呀,活着是这样的珍贵,短短七十年,过完就完了呢,我就无踪无影了呢,已活了35年了,还剩35年了,想想都胆怯退缩,有点赖在人世间不想往前走的感觉。
所以啊,尽量快乐的真实的生活吧。
作家是对人类的智力和心灵讲话的,是对任何时代一切能够理解他的人讲话的。
-------------所以经典书籍经久不衰的流传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体会着自己的人生,如照着,试图着去理解着先贤们已经总结出的感悟和智慧。
正如我现在的姿态,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揣测着,试着去理解160年前的梭罗。
阅读作为一种高尚的智力活动,他们只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一无所知。
然而,从高级意义上,只有这才是阅读,而不是那种奢侈品一样使我们宁静,允许我们较为高尚的官能处于休眠状态的阅读,是我们必需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机敏最清醒的时光贡献给它们的,才是阅读。
-----------------------说实话,这段话我不是很懂,但我知道,阅读就要读你读懂的东西。
比起那些不得不到外面去,到社交界和剧院去寻找消谴的人来,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这个好处,即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消谴,而且永远都是新奇的。
-----------------呵呵,我也有同感。
我的生活,那些小细节变化,那些小情绪起伏,那些新添增和旧淘汰的物件。
这些都是我的消谴,体验每天生活的不同成了我的游历。
呵呵,按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宅”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梭罗独自呆在在瓦尔登湖那里,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属于他的,他不需要与人分享。
他也无意把这一切写成书与后人分享。
然而他的小世界因为留传下的这本书而穿越了时空,无限地传播、延伸、扩大,波及到了2011年我,再往后还不知会触及、惠及到几百年的谁谁谁。
这种感觉真奇妙。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孤独。
------------你有没有这样感觉呢?人群中好拥挤,虚伪敷衍欺骗嫉妒羡慕攀比,让我们把自己紧紧地包裹了起来,我们无法敞开我们的心扉和怀抱,我们无法与别人有交集更难交心,所以我们会感到孤独。
而独处时,我们是松弛的,是很容易可以接纳一切真实的感受的,可以尽情的哭,可以真心地笑,可以无所顾忌地皱眉甚至大喊大叫。
总之,独处时,你是自己灵魂的伙伴,你们交谈妥协甚至矛盾纠结,但唯独不孤独,因你的心就没停止过争吵和辩论。
孤独不能以一个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
-------------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尺度来定位别人,你所说的孤独,在人家那里根本不算孤独。
你的同情,在人家那里根本没有必要。
呵呵,所以说“同一高度的云才能相遇成雨。
”只有同类才懂同类的孤独。
如果我们想享受我们身上具有的意会不可言传的最为亲密的交往,就不仅必需沉默,而且一般来说身体之间的距离要远得互相无论如何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
-----------这段话说的是与朋友之间的那种默契的心有灵犀的交流,诉说和倾听,还有适当的沉默都是必要的。
不必刻意也不必尴尬,知音会懂得留白。
梭罗给他的小屋记铭:他们到了那儿,挤满了小屋,没有人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款待。
休息即是他们的盛宴,一切随心所欲,崇高的心灵获得了最大的自在。
-----------------希望来我空间的朋友们也能在我的小屋里,休息,获得自在。
我脑子笨。
我想这是上帝的意思。
------------------梭罗都这么说了,我更有理由这么说。
我脑子笨,读一本也就能理解这么些内容。
我想这也是上帝的意思。
能理解的这些,足够我享用了。
它(湖泊)本身没有变化,仍然是我年青时的眼睛看到的同样的水,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我身上。
-----------------------嗯,再过几年,再读一遍《瓦尔登湖》感受肯定不同,书没有变,梭罗的湖没有变,而我变了,一定是变了。
湖水在海洋的浪涛中糟蹋了自己的清新,谁能不为此感到遗憾呢?---------------啊,随波逐流了,被染了,浊了,变了,一声叹息了。
要得多,那你就得下苦力,就得受牵制牵绊。
--------是呀是呀,为满足贪欲,总得付出代价啊。
殷情待客就是一种和你保持最大距离的艺术。
------------是的。
有时越殷情让人越不安,我不喜欢热热乎乎地与人打交道。
我老公总说我不懂事,试图纠正我,可我就是认为那是一种装模作样假情假意。
呵呵,唉,怎么办呢,有时似乎就得装着点啊。
地球的另一端只不过是和我们相似的人的家。
把目光朝向内心,你就会看到你心中有干个地区尚未被发现。
到这些地方去旅行,成为内心宇宙志的专家。
-----------呵呵,这种想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