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古诗词,审美观]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合集下载

[关雎,古诗词,审美观]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关雎,古诗词,审美观]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关雎》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首琴曲,它源于《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关雎》重新演绎为艺术歌曲,使得这首传统的古乐作品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

《关雎》的原词来自《诗经·邶风·关雎》。

它描写的是周代的一个富贵贵族与妻子施于温柔甜蜜的爱情故事。

《关雎》一曲意境深远、诗意优美,反映了周代的爱情观和人生哲理。

在音乐形式上,《关雎》是一首有意境的琴曲,其曲式简洁,以五声古琴为演奏工具,旋律袅袅婉转,十分凄婉感人。

而后来《关雎》重新演绎为艺术歌曲,创造了全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以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作为歌曲的歌词,同时结合现代音乐的艺术形式。

比如,《关雎》的艺术歌曲版本中多使用中西合拍的器乐演奏,如吉他、钢琴等,使得该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同时,改变琴曲的表演模式,加入了主唱和和声的表演形式,使演唱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演唱技巧上,艺术家们注重发挥曲目的情感内涵和意象,用音乐语言传递出《关雎》所赋予的悲凉苍凉之感,通过声音情感的积淀,唤起观众们的共感和共鸣。

例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在演唱《关雎》时,刻意调整声音的重心,呈现出柔美而坚定的情感,将古老的琴曲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而李玟则在演唱中将音乐结构化,使曲目更佳动听和富有情感张力。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乐作品之一,《关雎》在演唱和创新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和气质韵味。

我们相信,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挖掘和创新过程中,《关雎》一定会继续发挥它不竭的魅力,使传统音乐持续传承和发展。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作者:梁鑫鑫来源:《大观》2017年第06期摘要:《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本文就古诗词歌曲《关雎》文本美学观以及演唱审美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关雎;古诗词歌曲;审美观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总之,《关雎》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内涵的深邃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它隐晦曲折的写作手法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标准与接受美学的审美趋向,因此是不朽的、精粹的。

二、《关雎》演唱审美观《关雎》整首诗歌充满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者通过满足个人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抒情诗。

赵季平先生根据诗词的艺术气质,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塑造了一幅幅唯美、幽静、细致、浪漫、热情的场面,这些画面的用声,需要不断调整歌声音色与音乐表情才能表现音乐内在的浪漫主义气氛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古曲《关雎》的声音观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对演唱者唱技术有极高的要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演唱《关雎》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

《关雎》的歌词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关雎》篇,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离别之痛。

演唱者要通过良好的阅读理解、文化底蕴和情感理解,准确把握歌词的内涵,理解其中的哀愁和眷恋之情。

只有在深入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演绎歌曲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美。

演唱《关雎》需要注意音乐的表现。

《关雎》的曲调婉转悠扬,带有一种哀怨的情感,表现了离别之痛和深深的相思之意。

演唱者要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惆怅和凄美。

演唱者还可以通过音乐表现技巧的运用,如借助音乐装饰音、颤音等,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诗意。

演唱《关雎》要注重和声的处理。

和声是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歌曲的层次和情感表达。

在演唱《关雎》时,可以适当添加和声部分,增加音乐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和声的运用,可以使歌曲更加丰满,增强听众的音乐享受。

在一些高潮部分可以适量加入合唱或者和音,让歌曲更加庄重和壮丽。

演唱《关雎》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

《关雎》描写了一个深爱而又别离的情感,演唱者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寄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纠结和思念之情。

要注重情感的过渡和表现,使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音节都能传达出最真挚的感受,让听众心生共鸣。

演唱《关雎》是一项需要专业技巧和艺术理解的任务。

演唱者要注重对歌词的理解和品味,通过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准确把握歌曲的内涵。

要注重音乐的表现和和声的处理,通过流畅的音调、清晰的发音和准确的节奏,以及适当的和声,表达出曲调中的情感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情感的把握和细腻表达,通过语调的变化、力度的控制和吐字的准确,将心中的情感传达给听众。

只有通过精心的演唱和细腻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展现《关雎》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的赞赏和喜爱。

浅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特色

浅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特色

浅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特色一、《国风·周南·关雎》的前世今生(一)关于《国风·周南·关雎》《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①,《诗经》多来自于民间歌谣,或周朝乐官所作,对后代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国风·周南·关雎》(后文简称《关雎》)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其地位更加与众不同,笔者認为,作为如此经典的《诗经》的起始,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欣赏性。

《关雎》是先秦时代汉族民歌,具体产生于周代,通常被认为是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诗篇,全文巧妙地运用了“兴”的手法进行写作,是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现如今《关雎》作曲家们所青睐,赋予其全新的风貌,为它进行音乐艺术上的提升,目前已知《关雎》有好几个版本,例如合唱形式版《关雎》、独唱版《关雎》等,哈辉、宋祖英等知名歌唱家都曾演绎过各不相同的版本。

可见,《关雎》不仅具有文学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改编性,它代表了中国古典诗词最经典的功能——入乐歌唱,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在过去不仅是吟诵,更有乐府等机构专门对其进行歌唱艺术加工,如今现代作曲家们将它们改编后,亦是赋予了古典诗词新的生命。

(二)由赵季平教授创作的《关雎》歌曲版本为当今演唱者青睐赵季平先后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直从事中国民族音乐创作,被誉为“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曾多次为《水浒传》《乔家大院》《霸王别姬》《红高粱》《一九四二》《梅兰芳》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配乐,成为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

笔者选择他的作品《关雎》作为分析对象,有两点理由:一、赵季平非常善于运用将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创作,且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小合唱、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歌剧、舞剧等,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或大气磅礴,或灵动轻巧,其中艺术歌曲《关雎》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他曾说道“你如果想些什么就像什么,……不走遍神州大地采集各方风韵,如何能做到创作的顺心顺手和顺利?”②,由此可见,赵季平对于创作非常严谨,也是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并且保证了首首作品都高质量的原因;二、赵季平的作品具有时代性,贴近人民生活,传唱度较高。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诗经》中的《国风·周南》所载。

这首古代诗词描绘了古代女子因思念心上人而悲伤的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演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而近年来,将古诗词艺术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如何将《关雎》以歌曲形式演绎,成为了音乐人和研究者们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研究进行探讨。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演唱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风格。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因此音乐风格的选择尤为重要。

在选择音乐风格时,需要考虑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更好地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

《关雎》所传达的是古代女子思念心上人的悲伤情感,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抒情或者悲伤的音乐风格,如民谣、流行慢歌等。

这样的音乐风格可以更好地表现古诗词的意境,也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需要对词曲进行合理的编排。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将古代诗词的语言文字与现代曲调结合在一起。

在演唱《关雎》时,需要对词曲进行合理的编排,既要保留古代诗词的原意,又要符合现代音乐的演唱要求。

这就需要对曲调进行修改和优化,让旋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现代听众的口味。

还需要进行合适的编曲,加入合适的乐器和音效,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具有现代感。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离不开艺人对情感的表达。

在演唱《关雎》时,艺人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词曲之中,用真挚的情感去表达古代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艺人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情感的抒发、动作的表演等多种手段,将《关雎》中的悲伤和思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让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需要进行适当的舞台呈现。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往往需要在舞台上进行呈现,因此舞台呈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关雎》是我国古代诗歌里的传世名篇,是《诗经》中一章,据传为周昭王时期宫廷中的美人关雎所唱。

通过对该古曲的韵味及情感处理进行浅析,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首先,从韵味方面来说,关雎古曲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韵律华丽,其优美的旋律形成了一种抒情的节奏,用简单、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内涵。

关雎以周代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不但宣扬了爱情,而且借此道出了自身的愤慨和不满。

词句具有大自然的豪迈与宏伟,也富有宫廷乐曲的柔和细腻。

其次,从情感处理方面来说,关雎古曲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优异的情感处理的功力。

关雎唱的内容是情感丰富的,诉说了一个少女的恋爱故事,以及一些深层的意蕴,也包括对周王朝中的内外朝政的谴责。

她借助了自己深刻的感情和智慧,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处理,使得古曲不仅仅是一个抒情的代表,还是一个传递鲜明时代色彩的文化载体。

总之,《关雎》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韵味和优异的情感处理能力。

通过解析古曲的奥妙,不仅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诗歌文化的精髓,还能从中汲取不竭的艺术营养,这对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一、《关雎》文本美学观
《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通过描述君子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句,可以看出君子追求的辛苦、执着,又可以看出他爱得深入、理智、规矩,可谓衰而不伤。

当淑女拒绝了君子追求,君子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继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出他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和善解人意的宽广胸襟,可谓发乎情,知乎礼仪。

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中国传统而含蓄的爱情表白方式,就如现在一位男子手捧一束玫瑰献给他所爱的女子,君子不仅把淑女当作他热切追求的恋人,还渴望和淑女结为秦晋之好。

总之,《关雎》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内涵的深邃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它隐晦曲折的写作手法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标准与接受美学的审美趋向,因此是不朽的、精粹的。

二、《关雎》演唱审美观
《关雎》整首诗歌充满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者通过满足个人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抒情诗。

赵季平先生根据诗词的艺术气质,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塑造了一幅幅唯美、幽静、细致、浪漫、热情的场面,这些画面的用声,需要不断调整歌声音色与音乐表情才能表现音乐内在的浪漫主义气氛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古曲《关雎》的声音观
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对演唱者唱技术有极高的要求。

这首歌曲从整体作曲风格来看,现代旋律意识较强,所以不能用通常的古曲吟唱方式去表演。

演唱者不仅需要甜美通透的音色,同时还要具备歌唱的戏剧张力。

按歌曲整体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乐情绪和三种不同的音乐思想,为此就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声音表情在歌唱中穿行。

歌曲开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音乐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道出自己的一片情思,这一句对整首歌曲来说,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演唱时声音要平直连贯,歌声庄重典雅,引出谦谦君子的形象,具有缓缓诉说的感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主人公想起美好有修养的女子,这句演唱时声音要有所控制,音色中要尽显柔情甜美之意。

君子好逑的好字有一个八度的跳跃,在演唱时注意胸腔声音向头声的自然转换。

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两句诗词是整个音乐作品的高潮之处,演唱时寻找气息支持,声音要有戏剧性地夸张,以表达主人公强烈的爱情向往。

总之:古曲演唱者要有驾驭声音、气息控制的能力。

(二)古曲《关雎》演唱接受美学观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以极其含蓄、雅致的方式,抒发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

纯真的爱,爱的纯真,毫无淫邪之思,发乎情,止乎礼义。

体现出和谐为美的审美原则。

孔子曾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诗歌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

《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乐记》中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本篇》)用这段简洁凝炼的语言及物- 心- 声音- 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系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

演唱《关雎》这首歌,首先要把唱者思想置身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用理性去感知、分析,要做到感于物而动,歌声演唱一定要由人的内心情感而发,由作品的需要而唱,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产生这一基点上。

这首作品从音乐审美来说,演唱时声音的使用一定要有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中和之美,不可使用过度音量,声音和情感需要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三)古曲《关雎》韵腔观
在古曲唱法中,润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演唱技巧,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讲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从此语言中可以看出:歌曲的风格特色之精华在于唱腔的修饰。

尤其此曲,润腔是演绎此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1. 以字寻腔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首要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也就是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声乐艺术自始至终贯穿着语言的咬字发音;要解决技术问题、表现问题、音乐形象的雕琢等等,都必须立足语言、咬字、发音的重要环节上,语言无疑是歌唱艺术的灵魂。

《关雎》这首歌是作曲家严格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写作方法以字寻腔来进行创作的,因此,需要在咬字、吐字上精心设计,寻准行腔规律,做到字与腔的统一、语感与乐感的统一。

这首诗还采用了
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这些字在歌曲演唱时尽量用吟唱的方式去处理,做到声音连贯,在吐字中行腔。

《关睢》第二章第二句左右流之的流和第四句寤寐求之的求,按音律来说两个字皆属平声,演唱时吐字应给以重读、声音向外送得多一些,形成渐强减慢歌唱表演形式,烘托出青年的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表现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 以情带声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唱法是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而这些皆源于情感的抒发。

歌曲《关雎》的情感层次展开如下:抒景青年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青年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青年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唱腔的情感线上下起伏,层层推进,深刻表达了青年人强烈的爱慕之情。

润腔也就是音乐表情,是这首歌曲表达韵味的关键所在。

如元燕南芝菴著《唱论》讲到: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

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这段话主要是讲演唱中需用不同歌声的迂回来解释所演唱的作品。

这首歌曲演唱时:关关雎鸠歌声的进入需要有一个小倚音带上滑音的装饰,主音站稳后声音需要平直缓慢地诉说,歌声展现一个高雅、谦谦君子的形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唱时把窈窕淑女这四个字用朗诵的方式声音连贯渐弱唱出,君子好逑的好旋律有一个八度跳跃,声音保持平直推渐强,表达青年热烈的爱慕之情,如此就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既符合语感又符合歌曲的情感。

在此曲演唱中要做到声与情的相互统一,以情为中心,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曲调进行润腔修饰,促进词与曲、声与调之间的和谐。

总之,中国古诗词歌曲文辞考究、音乐精美,是音乐与文学的统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

赵季平先生创作的诗经《关雎》,更可称为上乘之作,要想把歌曲《关雎》演唱到位,就需要过硬的声乐演唱技术,更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等,还要有音乐、诗词、演唱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把歌曲演绎得尽善尽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