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

浅析“普世价值”的有关问题“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的泛起有一个过程。
学术界对此一直有一些争论,如何认识普世价值、如何认定普世价值、它的存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我们深究。
普世价值的源起“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
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
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
“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
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评关于_普世价值_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9期我们可以从当前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中找到鼓吹“普世价值”这股风的源头。
我们只想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角度谈一点想法。
在一次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研讨会上,有的同志提到,只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就可以看到鼓吹“普世价值”的错误所在,但是近来多年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甚至把它当做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禁区,这就导致很多人看不清“普世价值”的阶级实质,陷入了抽象的价值观念的泥坑,分辨不了是非,引起了许多思想混乱,这是“普世价值”得以泛滥的一个认识方面的原因。
我非常赞成这一看法。
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同以阶级斗争为纲混淆在一起,仿佛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就不能再讲阶级分析了。
这是极大的误解。
毫无疑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大规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党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
然而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的因素,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江泽民曾经指出:“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
这种观点与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①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现象。
在阶级分析方法面前,那些使劲鼓吹“普世价值”的人就会现出原形,暴露出他们的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评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李 延 明近两年,“普世价值”逐渐成为我国思想界热烈议论的话题。
据我观察,这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有没有普世价值?二、哪些价值是普世价值?由谁来决定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一些人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中国执政的条件下,谁鼓吹民主、自由、人权,谁就会威胁到共产党的统治。
对普世价值观的看法

对普世价值观的看法近年来,“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
目前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始源于基督教,而之所以在中国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则源于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对于普世价值,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在中国,对“普世价值”与“反普世价值”的争议,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在网络上的争论也十分激烈。
普世价值认为价值中许多东西都是美好的,正确的。
例如:民主、自由、博爱、人权,公平、平等、公正、正义,改革、开放、发展、共富,和平、和谐、慈悲、宽容。
所以人们应该站在全世界之上的角度,应该接受普世价值,从而追求全中国全社会全世界自由、民主、公平的“普世价值”。
但是反普世价值认为这些东西中许多东西真正实现则会触动现有体制的根本,如果要绝对接收普世价值,那现有的体制就会发现,自身的许多东西与这些价值之间是矛盾的。
个人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只存在相对的自由,相对的民主,相对的正义,相对的慈悲与宽容。
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
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国家、阶级、阶层,对它们内涵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
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

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是多样的,其中一些是对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本质的质疑或对新殖民主义的担心。
以下是关于为什么要反对普世价值观的更深入的讨论。
首先,普世价值观存在文化偏差。
普世价值观的基础是西方文化,一个以白人为主导的文化体系。
通过尝试强制普世价值观应用于其他文化体系,我们无疑是在强迫其进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角色。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导致其他文化的毁灭,因为它们无法适应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而我们坚定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应该注重保护和尊重其他文化,并在欣赏这些文化的美丽之时,需要更加强调本地化的价值观。
其次,普世价值观存在思想黄牛现象。
某些人可能会利用普世价值观的优势,将其用作一种精神控制工具。
这样做会导致公民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以及政治权力的滥用。
人类思想已经从绝对的真理转向了相对的真理,所以我们不应把普世价值观视为一种静态的事物,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迭代地重新思考。
第三,反对普世价值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于新殖民主义的恐惧和担忧。
过去西方国家不断强化其对全球的控制和影响力,而我们将普世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侵略手段。
这可能加剧人们对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等感,也可能加剧对文化的误解和抵抗。
最后需要说明,这并不是说普世价值观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不能够被简单地应用于其他文化体系中。
在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考虑它的应用,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间交流的相互尊重。
总之,反对普世价值观的理由多种多样,但从多元文化、思想黄牛、新殖民主义三个方面去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些反对普世价值观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更有助于我们推动文化、思想与宗教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于“普世价值”及其争论的哲学思考

值’ 。 ” 【 其 二, 价值总是具体的 、 历史的 , 作为价值共性的抽 象的 “ 普世价值 ” , 不存在一种具体的表 现方式 , 所以并不存在 。[ 2 1 与 此相联 系 , 其三 , 在 阶级社 会价值具有 阶级性 , 具体 的人 、 集 团 和 阶级 的价值观念 “ 都反映着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 、 利益结构 和社会关 系 , 都 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 、 时代性 和社会形态 的质 的
锋。
一
族等集 团的利益分歧和对抗 ,但现实生活 中存在 着 “ 普世价 值” , 正是这种“ 普世价值” 之光 , 引导人类文 明在 曲折 中不 断向
前推进。 中国常驻联合国 日内瓦办事处李保东大使在人权 理事
是对 “ 普世价值 ” 持否定或总体否定 的观点。基于对西
会第六次会议 纪念 《 世界人权宣言》通过 6 0周年仪式上 的发 言, 就 曾这样认为 , “ 和平 、 自由、 平等 、 公平与正义 , 是我们 的前 辈们早在半个 多世 纪以前就确立 的最朴素的普世人权价值 , 直 到2 1 世纪 的今天 , 依然散发着不朽的文明之光 、 人性之光 和理
对立 和雇佣劳动 的资本主义社会 , 就全社会而 言 , 是不存 在这 样 的共 同体 的。在共产主义社会 之前 , 只能为建立联合体创造 条件 ,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 的人类共 同体 , 当然也谈不上 ‘ 普世价 “ 普 世价值 ” 最早 正式 出现于 1 9 6 0年丹尼 尔 ・ 贝尔 的《 意 识形 态的终结》 一书 中。随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浪 潮的全面推进 , 西方资产 阶级意识形态也随之进入 中国并对我
念—— 民主、 自由、 人权等是否是 “ 普世价值” , 进行 了激烈的争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

张 嘉 钰
( 武汉 大学 )
摘 要: 本文通过《 走 向全球伦理 宣言》 引 出关于社会普世价值的讨论 , 然后 又阐述 了关于是 否存在普世价值 的两种 不 同的观点 ,
最后结合 中国传统与历史 , 写出我 国对普世价值的 态度。 普世 价值 的争论是 一直存在 的, 但相信我们 总能找到恰 当的方式解决这一争 论, 用普世价值约 束行 为, 创造共同价值 。 关键词 : 普世价值 ; 价值 ( 一) 《 走 向全球伦理宣言》 所倡导的普世价值 在世界联系 E l 益 紧密 的今天 , 普世价值被人们更 多的提起 。 人们在寻找一种超越宗教 、 民族和 国家界限 的. 几乎被所有人所 认 同的理念或价值追求。我们需要一种 “ 全球伦 理的普世 宣言” 。 1 9 9 7年世界 宗教会议 通过《 走 向全球 伦理 宣言》 , 在 回顾 了世界 上各种人为的 冲突灾难之后指 出 , 如果没有一种全球伦理 . 便不 可能有更好的全球秩序 。 《 宣言》 针对 当代世界 的状况 , 表 述了四 项“ 不 可取消 的规则” : 1 、 珍重 生命 —— 致力于 非暴力 与敬重 生 命 的文化 ; 2 、 正直公平——致力于 团结与公平 的经济 秩序 : 3 、 言 行诚 实——致力 于宽容的文化与诚实的生活 ; 4 、相敬互爱—— 致力 于男女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 在这里 , 这四条规则也就是 所 谓 的普 世 价 值 了 。 珍重生命 , “ 坚持一种非暴力 与尊重生命 的文化 。 不要杀人 , 或者换用肯定 的措辞 , 即要 尊重生命 。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在肉体 上或精神上折磨 、 伤 害别 人 , 也 没权利仇 恨 、 歧视 、 驱逐别 人 , 更 不用说杀 害别 人的生命 了。” 首先要求 的是 要尊重 自己的生命 , 善 待 自己, 保重身体 , 珍惜 自己现在所拥 有 的一 切 , 不能 随意 灰 心丧气 以至于抛弃 自己的生命 。 其次还要求要 尊重别人 的生命 ,
对“普世价值”争论的一种解读

对“普世价值”争论的一种解读[摘要]当下我国理论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围绕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斗争。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一些“普世价值”的鼓吹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解释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争夺话语权,影响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走向,其政治指向不言自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推进,一切关于“普世价值”的迷思将不攻自破。
[关键词]改革开放;普世价值;争论;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世价值”这个词逐渐进入国人视野,特别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际,“普世价值”频繁见诸大众媒体和理论学刊,一时间形成讨论的热潮。
在这场讨论中,赞同拥护者与质疑批判者针锋相对。
“普世价值”问题为什么会引发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哪里?其中的是非曲直如何评判?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人们对“普世价值”本身的认知,而且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梳理与解读,以期为“普世价值”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普世价值”争论的背景围绕“普世价值”出现的争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当前的改革开放不再囿于物质经济层面,已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层面,如何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出现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中的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值得重视,因为它与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方向相关。
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复杂多样,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易变性、时代性”等特征。
加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蜂拥而入,形成中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

普世价值的争论及其实质作者:余在海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国内“普世价值”的讨论发端于1990年代初的“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
近年来,关于普世价值的批判和讨论持续发酵。
围绕“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现代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与中国道路”等问题,学界从政治和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反思这些讨论,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普世价值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普世价值;现代文明;中国道路中图分类号:B018;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2)06073906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围绕“一般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现代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与中国道路”等问题,学界从政治和哲学两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反思这些讨论,不仅可以了解国内普世价值讨论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普世价值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国内普世价值的讨论发端于1990年代初的“全球化视域中的普世伦理问题”。
由于“普世伦理”(Universal Ethics)概念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并引发学界关注的,因此,有论者指出,普世伦理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意味着把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设为了前提,“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制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
”[1]立足于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结合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论的发展趋势,学界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是否存在建立普世伦理的现实基础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不仅提出了建立普世伦理的迫切要求,而且也为通过各种价值观的争论、对话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普世伦理提供了相应的客观生活基础和利益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鹏飞10219034综述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一、争论从何而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表现赢得国际社会的一片喝彩,甚至那些反对中国的人也不得不认同中国政府在震后的作为。
在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充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价值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顺其自然的成为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
而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政府在地震中的表现是否是对普世价值的实践?谁有权利解释和定义普世价值?对于此类疑问,国内一些专家和媒体众说纷纭。
二、普世价值对中国有益(1)有普世价值首先,普世价是针对人本身而言的一种价值判断,包括人的生活、人的权利等多方面内容。
但客观地说,包括普世价值在内,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
其次,普世价值不一定是人人都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被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不同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开会大成的共识,也是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承认普世价值,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例如趋利避害、珍惜生命、侧隐之心、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正是这些共同的本性,产生了对社会生活的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第三,我国政府指出:"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1页,2005年10月。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等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而以上这些观点,恰好说明,普世价值观不仅是存在的,况且也为温家宝总理所认同。
第四,马克思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的宝贵遗产,肯定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同上第1卷第67页),自由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同上第23卷第649页),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未来的人类社会,正是实现了普世价值的社会,只是当时还没有“普世价值”这个词罢了。
第五,在奥运期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倘若没有“普世价值”,那么,又何来“同一个世界”和“同一个梦想”呢?(2)、普世价值是个好东西首先,改革开放以前,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人性,大批人性论。
抹杀人性的结果,是兽性大发扬。
马克思曾经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4页)历次政治运动中那些挖空心思地罗织罪状、陷人于罪的积极分子,文化大革命时群殴无辜、屠杀生灵的种种罪行,都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发扬兽性的本质。
随着文明的进步,出现了在观念上的、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范围内的普适价值。
如中国古代的仁爱、诚信、忠恕、和为贵等等。
基督教在“人人都有…原罪‟”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建立起平等的价值观。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培根、卢梭、潘恩等人通过自然秩序论,申述以自然法则为基础的天赋权利,对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及伦理道德诸方面的专制统治,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于是有了自由、民主、平等、个性、人权等等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
由于当时亚非两大陆的文明还十分落后,普世价值只有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革命洗礼的欧洲和后来的北美新大陆,才有可能由观念的普世价值发展为实然的普世价值。
我国当前的民主革命,包括改革开放、维权运动、启蒙运动,都需要推广普世价值的观念,推动普世价值的实现。
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好,民主革命也好,都是争取实现普世价值的过程。
只有普及普世价值,使它深入人心,改革开放才能找准明确的方向,民主革命才有完成的希望。
其次,“普世价值告诉我们政府服务于人民,其资产属公众所有,而城市化建设则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
”如今中国推进民主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根本因素,也是判断人类文明的进度的根本标准。
一个国家和民族实行某种理念治国理政,固然有主观判断、主观选择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根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或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水平这一客观的具有决定性影响和作用的张力。
现代文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对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的要求决非因为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实行了自由、民主这些价值理念。
当前,我国人民的自由、民主等意识的觉醒和要求,固然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在根本上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由、民主是人性之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天,民主一定是世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但是,西方式民主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是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我们既不能把适合于西方的个别的具体的理论当作可以不因时因地制宜的普遍通行的药方搬抄;也不能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来否定文明的普遍性并加以拒斥。
面对着民主大潮,中国一方面必须融入到这种潮流和趋势中,另一方面则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中国要小心普世价值(1)、没有普世价值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
鼓吹“普世价值”的人,虽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普世价值”下定义,但他们说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否则不会说中国必须实行“普世价值”、“不应自外于普世价值”等等这样的话。
如果这样理解“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显然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只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
(2)、所谓的普世价值不是好东西首先,从理论上看,“普世价值”以消解共产主义理想、确立资本主义不可超越为前提,其立脚点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制度架构是历史的终点,人类在这方面将不可能再有真正的进步和突破。
鼓吹“历史的终结”的弗.福山曾经坦言:他和马克思一样,都承认历史有一个终极目标,但这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共产主义,而是今天的资本主义,因此,历史在这一制度前终结了。
“历史终结并不是说生老病死这一自然循环会终结,也不是说重大事件不会再发生了或者报道重大事件的报纸从此销声匿迹了,确切地讲,它是指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原因在于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这是对“普世价值”的最好注释。
它以尖锐的方式,从历史观这一理论根本上提出的挑战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是共产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揭露和批判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的内在矛盾是否已不存在?异质于并最终要超越西方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否已经破灭?经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导致“国家消亡”及“民主消亡”的历史趋势是否已不复存在?等等,在这些根本问题上的任何闪烁其辞,都必将自乱阵脚。
其次,从实践上看,“普世价值”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它把体现西方政党竞争制的“政党轮替”视为民主的制度前提,它把“三权分立”视为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根本无视其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并不通用的事实,根本否定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它把民主和人权限制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而把民主的实质归结为个人权利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博弈,根本否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民意志的存在,从而否认民主更为具体丰富的内容和方式。
总之,以“普世价值”为思想武器,按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民主模式根本改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普世价值”贩卖者坚定而明确的追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批判“普世价值”妨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恰恰是宣扬“普世价值”在干扰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其所谓的推进改革,只能是“忽悠”和“折腾”。
我们不搞西方式民主,根本原因不在于国情差异,更不是由于目前的条件不具备,而是基于根本不同的民主理念。
马克思主义对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仅限于某些形式的、表象的平等权利),及其局限性(保留阶级差别和资本特权)的批判,在今天并没有失效。
尽管我们今天在民主的某些形式上还未能高于西方民主(这也是西式民主在我国还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决不认为历史只能止步于“扩大中产阶级”而不能达到“消灭阶级”,决不认为人类只能驻足于“投票的民主”而不能达到“国家消亡”(即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真正向普通的社会公共权力回归);四、到底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第一,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知道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
但是大家也同意,在面临共同问题的时候,可以形成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共同观点。
比如面对世界环境恶化问题,保护环境是大家的共识。
只不过一些学者将这种共同的意愿冠之以“普世价值”,而另外的学者不同意“普世”之说而已。
同样,面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民主的诉求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学者们对这样的政治概念的态度也存在这种冠名上的分歧。
的确,“普世”之说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我们认为,只要大家都承认相对的“普世价值”的存在,就无需在概念上纠缠不休,关键在于实际行动。
如果承认普世价值具有历史性,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普世价值”也是可以的。
如果确实不能达成一致,可以采用别的概念,比如“共同价值”、“共同意愿”等等。
第二,正确认识“普世价值”概念的利与弊。
“普世价值”的提出,产生了双重的效应:一方面,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以及其他的一些理念上升为“普世价值”,对于执政者是一种压力,它使得执政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体现这些价值理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关注民生,抑制专制;另一方面,“普世价值”的滥用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甚至一部分人,打着“普世价值”之名,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之实。
为此,要区分相对层面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提倡的“普世价值”,不能盲目地跟着西方的脚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