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死价值观
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生之何来,死将何往

与中国强调死亡的伦理性和群体意义不同,西方则比较关注死亡的主体性和个体意 义。 ‚对于人而言,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都必死无疑,但每个人的死都 只能自己去完成,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死本质上只能是不可替代的‘我’的死。是世上 最私有的东西,谁也帮不了谁,与他人毫无关联,因为在死亡中,我们的实存被切断, 这最能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性,返归本原,达到本己,成为 真人。‛ 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彻底性在于意识到死亡是个体的,本己的。人的世界的建立和历 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分离而实现的。生就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而且每时每刻 死亡都有可能来临,没有死亡的意识,就不知道怎样生活。有死的人使人生成为个体, 成就有意义的‚一生‛。海德格尔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 性。‛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在西方,死亡借助其主体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获得了生存论 -本体论的意义。
一 中西传统生死观的相同点
1.认识生死———都强调生命可贵。 中华民族素有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传统。 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中国古代两位万民敬仰的贤明君 主尧和舜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尧问于舜,天下万物谁最为可贵?舜明确肯定‚生最 贵‛。即认为生命乃天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有机 体,《易经》把它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 系辞上》)中国儒家提倡 不仅要重生还要乐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分别问四位弟子的志向,问到曾皙,曾皙答日:‚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 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孔子之言表达了以生为乐的积极乐观 情怀,以及追求活泼自在、自怡而又美好的人生乐趣。
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源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展现了中国人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关注、敬畏和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一、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生死观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求生存”的观念,并将之视为各种价值追求的前提和基础。
在封建时代,对生命的尊重表现为“仁爱万物”的思想,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即人与人应该互相帮助、尊重、包容,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在佛教和道教中,则是“众生平等”的观念,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无限潜能,需要被尊重、发掘和利用;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对祖先和家庭的崇拜,认为家族的延续是通过爱护幼年婴儿和尊重长者来实现的。
二、死亡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过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新生命开始的开始。
死亡在哲学上被认为是“无常”的代表,象征着一切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中,古代中国人常常将死亡被视为一件深刻而神秘的事物。
在封建时代,死亡被视为“人生大事”,丧葬礼仪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儒教的道德价值和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
佛教认为,人生会有轮回,死亡只是一次过渡,只要皈依佛教可以得到永生;道家则认为,人生虽有尽头,但生死是循环的、相互包容的,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而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将死亡视为“返本归真”、“归于自然”的观念,扬弃自然信仰和“人在天命”的思想。
三、生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生与死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世界观中,生与死是天地间最基本的阴阳哲学,象征着复合性的、动态的和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人生观中,生与死是人类生存和生命发展道路上始终伴随的两个极端,是人类探索生命含义、拓展生命意义的基础。
在价值观中,生与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价值关系,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价值的实现,在社会发展中,也需要重视生命保障。
士大夫的生死观

士大夫的生死观士大夫的生死观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士大夫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不仅仅是个人的观点,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大夫的生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士大夫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个人修养。
士大夫们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可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对于生死并不过分在意。
其次,士大夫对于生死有着独特的宿命观念。
他们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天命之下,生死由命运决定。
士大夫们相信自己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命中注定的。
因此,他们对于生死有着一种宿命感,对于死亡并不感到畏惧。
此外,士大夫对于个人名誉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死观。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大夫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注重个人名誉和社会地位的保持和提高。
因此,士大夫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往往会考虑到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是否会受到影响。
如果选择了不顾名誉和地位而选择生命,可能会被视为背离了士大夫的道德准则。
最后,士大夫对于生死有着一种超越个人的情怀和责任感。
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在面临生死时,士大夫们往往会考虑到自己是否还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如果选择了牺牲个人生命以完成使命和责任,这被视为士大夫应尽的义务和担当。
总而言之,士大夫的生死观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修养、宿命观念、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等。
他们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成就,在面临生死时往往会考虑到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对于士大夫来说,生死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道德完善和实现个人价值。
这种生死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宿命观念的重视。
儒道的生死观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流派,它们对于生死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 儒家的生死观:
1. **强调人的责任与义务:** 儒家强调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实现道德、修养自己,以服务社会。
生死在儒家看来是个体责任的一部分,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2. **重视后代传承:** 儒家注重家族和社会的连续性。
个体的生死被看作是家族延续的一环,后代的教育和传统的继承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责任。
3. **追求“仁”:** 儒家强调“仁”的概念,即为善、为人,关心他人的福祉。
通过实践仁德,个体在有生之年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道家的生死观:
1. **强调自然和道:** 道家注重自然和道的观念。
生死被看作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是宇宙法则的表现。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变化对抗。
2. **无为而治:**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不逆自然而行。
对于生死,有时表现出一种超越的态度,认为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因此应该接受并顺其自然。
3. **强调个体修炼:**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炼,追求心灵的宁静。
通过超越对生死的恐惧,达到心灵的自由。
在一些道家经典中,也提到通过修炼达到长生甚至不朽的境界。
总体而言,儒家强调通过履行社会和家庭责任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将生死看作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这两种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共同存在,并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丧葬制度内涵
中国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涉及到人们对死亡、葬礼和后世的思考和仪式。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尊重与敬畏:中国丧葬制度强调对死者的尊重与敬畏。
人
们相信生死轮回,认为死者应该得到合适的安葬,以便他
们在来世能够安享幸福。
2.社会和谐:丧葬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道"和
社会和谐的观念。
尽孝敬父母、安葬亲人被视为一种社会
责任,体现了家族间的血缘纽带和社会团结力量。
3.仪式与礼仪:中国丧葬制度注重仪式与礼仪,包括遵循传
统的葬礼程序、衣葬礼仪的规范、哀悼期间的行为规范等。
这些仪式和礼仪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尊严、安抚亡者的灵魂,并加强社会的道德纽带。
4.社会责任与规范:丧葬制度强调社会责任和规范。
人们应
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葬礼,尊重社会的规定,避
免过度浪费和炫富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5.祭祀与纪念:丧葬制度中的祭祀活动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能够继承先人的智
慧和福祉,并保持与祖先的联系。
祭祀活动也起到纪念和
追忆亲人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丧葬制度内涵丰富,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
念、家庭和社会团结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仪式、礼仪与传统习俗来表达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中国人的生死价值观ppt课件

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生死企盼集中到一点,即是“善死”与“善终”。所谓“善死”,即人们不是遭受到水、火、刀、兵而死,其死是一种正常且自然的寿尽而亡;所谓“善终”,是指人们临近死亡时,能安卧在熟悉的老屋子里,亲朋好友环侍在旁,临终者可以从容不迫地交待完各种心事,再安然瞑目。并能够“入土为安”,让子孙后代可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们若能实现这种“善死”与“善终”,便达到了理想的高品质的死亡。但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死亡,显然与此企盼有较大的差距。
3
中国人的生死企盼
“善死”与“善终”
逝者也难以达到“善终”
>美国著名的医生舍温·纽兰指出:在现代社会,老年人无疾而终的事是不被承认的:“美国联邦政府发表它的《死亡统计预测报告》,从该报告的前15项死亡原因中,或从其他任何无情的一览表中,都找不到一个项目适合某些刚过世的人。世界上任何地方,无疾而终都是‘不合法的’”。
中国人生死企盼具有伦理化的特征,其核心观念是“孝”
传统中国人对待死亡,首先突显的并非它的自然性,而是其伦理性。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规定、显扬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中国人的生死企盼散发着浓厚的伦理气息。
从文化的根源上而言,这样一种生死企盼来自于《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7
从中国人的生死企盼看殡葬行业的发展
《活着》:人生、生死与传统的价值观

活着:人生、生死与传统的价值观引言《活着》是1993年由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中国小说。
该书以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视角,通过描绘他一生中遭受的苦难和磨难,探讨了人生、生死和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主题并展示作者如何通过福贵的经历提出对社会、人性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1. 人生:幸福与痛苦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悲惨遭遇,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
作者通过福贵这个角色来表达人生无常和充满矛盾性。
他失去了家庭成员、丧失了家产,但他仍然坚持活着,并寻找着自己的幸福。
这反映出人们在面临逆境时保持乐观和寻找希望的能力。
2. 生死:存在与意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场景使得读者深思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的亲人和朋友相继离世,展示了死亡对生者产生的冲击和反思。
人们生而为人,必将面对死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存在的意义成为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3. 传统价值观:束缚与挑战小说中传统价值观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封建社会下的等级观念、孝道伦理以及女性地位等都对福贵一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通过揭露这些传统观念带来的束缚和不公平现象,反思社会体制下个体自由与尊严的局限。
结论《活着》通过福贵这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示了人生、生死与传统价值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提出了许多深刻而令人思考的问题,并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入探讨。
通过该作品,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生死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并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寻找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编写者:百科全书小助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
中国人的生死企盼的基本特征
为了适应中国人生死企盼之伦理化特征,中国的殡葬业应该做好遗属的抚慰工作。
一般而言,遗属的心灵伤痛主要包括:亲人 去世引发的深切怀念;永远不可再见面的深层失 落;不知亲人将面对什么状况引发的揪心;丧失 自我生命另一半的痛苦;撕心裂肺般的恐惧和感 觉,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可能引发遗 属的心灵伤痛,如:殡葬过程中感觉到是暴利引 起的内心不满;丧事过程中,所获得的服务水准 不高,受到冷冰冰、毫无热情对待的无力与无助 感;可能产生的殡葬过程中员工对亲人遗体极不 负责、当作一件物品的处理方式导致的痛惜感, 等等。
是为“天地之心”。所以,无论从发生学、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人 (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类历史发展来观察,精神、意识、理性始终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 查公报(第一号)》,全
类之所以别于其他动植物的根本所在。
国人口为129533万)一
科技与制度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生死问题
般而言,一个面临死亡者, 他的家人必不可免地会陷
农村居民 不能再有任何经历 怕死后不知变成何样 不知死后会发生何事 我的亲友会哀伤 所有计划都得结束 死亡可能很痛苦 对家人责任未完成
16.11% 8.06% 9.00% 8.06% 12.32% 8.06% 36.32%
中国人生死企盼伦理化使中国人寻找到并仍践履着一条死亡非个我化的生死之路。生死企盼伦 理化的结果是本为与个人密不可分的死亡事件蜕变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命存亡之事。这 可称之为死亡非主体化现象。这种死亡的泛化,一方面使个人之死亡痛苦可以适当地分散给许 多亲人,从而减轻了临终者生理与心理的重负;另一方面也使个人之死亡的事件对一个家庭的 众多成员产生的影响极大。
从中国人的生死企盼看殡葬行业的发展
要适应中国人生死企盼具有的礼仪化特征,要对殡葬业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改革,关键是 突出人道化安排。
中国的殡仪行业的服务及硬件设施,要从过去主要考虑“死人”之用转变为如何也让“生者”
(遗属)更方便的基点之上,这就是人道化的需要。
一般的殡仪馆,对“死人”躺在何处,怎样运送都有详细的规划与设施,唯独忘记了更重要的 “活人”的活动。一般的公墓,只注重墓园的开发,忽略了生者使用的设施。所以,殡葬行业 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此“人”不仅是“死人”,更是“活人”。
要适应中国人生死企盼具有的神秘化特征,努力做到葬事的人文化安排 人间的丧事本就是一种至哀至痛之事,应该努力突显人文化,精心安排,以降低丧者家属的心 理不适和情感哀伤。 (1)必须大力发展前延性的服务产品,如生死教育。让人们从生死之必然性过渡到对自我生 死的理性及感性的接受,让社会与百姓不避讳“死”,能以正常的心态来讨论有关“死”的各 方面的问题,这样的话,就可以大力引入并提倡“生死规划”的概念,推动人们生前规划死后 之事的新风尚。 (2)殡葬业还应该发展后续性的服务产品,比如葬仪的多样化,以满足遗属的不同心愿。 (3)殡葬业还应该积极开展有关殡葬知识的社会性宣导工作。 (4)推进殡葬业向人文化方向发展
世界上任何地方,无 疾而终都是‘不合法 的’”。
“善死”与“善终” 一般而言,中国人的生死企盼集中到一点,即是“善死”与“善终”。 所谓“善死”,即人们不是遭受到水、火、刀、兵而死,其死是一种 正常且自然的寿尽而亡;所谓“善终”,是指人们临近死亡时,能安 卧在熟悉的老屋子里,亲朋好友环侍在旁,临终者可以从容不迫地交 待完各种心事,再安然瞑目。并能够“入土为安”,让子孙后代可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们若能实现这种“善死”与“善 终”,便达到了理想的高品质的死亡。但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死亡, 显然与此企盼有较大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就 中国大陆而言,目前的死
人类可以驭使万物以为己用。所谓“天地之心”是说,人类虽然是天地自 亡率大约为千分之六,也
然所生,但却成为了天地自然的一种灵明:万物是没有精神意识的,是不 就是说,中国一年死亡人
能自明的,只有人类才有思想、意识与观念,才能认识万物、分辨万物, 数约达八百二十万之巨。
中国人生死企盼又具有礼仪化的特征,其核心观念是“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又以讲礼仪而著称于世,表现在殡葬上,数千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复 杂的礼仪系统。大儒荀子也指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 善,人道毕矣。”(《荀子·礼论》)从丧亲之日始,人们的动停行止、言谈服饰、时日安排等等,皆被 纳入礼仪的规定之内。这种“生死之义”长期延续的结果,使人们有一种稳定的生死期待,知道在丧 亲之后,究竟应该如何去做,怎样表现出合符社会通常礼俗的行为。这既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元素,更 是丧亲者良好的心理慰藉。
中国人的生死企盼
所谓中国人之生死企盼,指的是中国人对生死状况的种种愿欲、期望和追求。死是人生之终点站,蕴含 着人们众多的生死企盼,其一源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来自社会现实的存在状况,所以,人们的生 死企盼具有民族性、多样化、复杂性和变化多的特色。
>美国著名的医生舍 温·纽兰指出:在现代社 会,老年人无疾而终的 事是不被承认的:“美 国联邦政府发表它的 《死亡统计预测报告》, 从该报告的前15项死 亡原因中,或从其他任 何无情的一览表中,都 找不到一个项目适合某 些刚过世的人。
逝者也难以达到“善终”
代社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亲人们很难在逝者亡故前全部赶到,而且 人们大多是在陌生的异己的医院中去世。然后则是亲人们强压悲痛, 机械地添写死亡证明书,还要办理一系列冷冰冰的手续;再后则是尸 体解剖和焚化,等等。这一切现代死亡处理方式的工业化、技术化的 操作几乎都与中国人生死企盼中的善终要求相背离
中国人生死企盼之伦理化的特征要求现代中国殡葬业必须注意人性化的问题。
在天津医科大学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4250人的抽样调查 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
城镇居民 不能再有任何经历 怕死后不知变成何样 不知死后会发生何事 我的亲友会哀伤 所有计划都得结束 死亡可能很痛苦 对家人责任未完成
15.93% 7.66% 8.97% 10.06% 12.89% 18.15% 21.46%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
从中国人的生死企盼看殡葬行业的发展
于“彼岸”世界,是活着的感性的人难以经验的存在。
临终者和受死亡问题的困
扰者就有九千万人左右
(以每个逝者10个左右的
亲属和朋友计算)。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
谈殡葬行业的发展
中国人的生死价值观
宣讲人:李厚涛
谈殡葬行业的发展
中国人之生死企盼
导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殡葬业与中国改革开
放的伟业一样,也处于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据不完全统 计,中国殡葬业已拥有的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3000余 家,从业人员达40000余人。
驻足于中国殡葬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肯定成 绩,更要冷静地省视,不 仅要看到中国目前的殡葬业水平 与国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殡葬业有较大的距离,而且殡葬业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社会的需要还 有相当差距。因此,如何适应中华民族的生死文化,建构一 个设施现代化、内涵民族化、适应中国民众需求的中国殡葬 业,是摆在每一个殡葬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需要做出极 大的努力。
中国人生死企盼还具有神秘化的特征,其核心观念是“魂魄”、“阴阳”与“鬼神”。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
我们应该建立专业的殡葬机构和专业人员,才 能真正将这一立足于中国百姓生死企盼的事业 做好。
除了传统的殡葬服务,我们应该掌握以下服务 技能:
1.殡葬设施引导 2.社会资源转介 3.悲伤辅导 4.殡葬咨询 5.法律咨询。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
中国人生死企盼具有伦理化的特征,其核心观念是“孝”
传统中国人对待死亡,首先突显的并非它的自然性,而是其伦理性。大多数的中国人往往从伦理道德 的角度去思考、规定、显扬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中国人的生死企盼散发着浓厚的伦理气息。 从文化的根源上而言,这样一种生死企盼来自于《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 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101月1份年,11奢月侈2日品,品美牌国G安uc全ci被化指妆在品华运用动工联双盟重表标示准,,强并生爆婴发儿“洗虐发工水门中”含,有让可这致个癌一的向二在恶中烷国以口及碑季不铵错盐的15奢。侈美品国企、业中,国一、夜加之拿间大成等了5国千市夫场所所指售的产“品血中汗仍工含厂有”该。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