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

龙源期刊网 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对比作者:王煜坤宋瑞杨军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摘要: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作为曾经的战斗群体,是活跃在两国社会的特殊阶层,他们的存在对两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其思想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历来众多学者立足于侠士精神和武士道对两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但对于二者的对比在国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生死观是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二者的生死观对比,有利于我们对侠士与武士、中国与日本历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生死观;侠士精神;武士道1 概念梳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侠士精神的价值核心是正义、自由、勇敢等,它深深扎根于中华人民的血液与灵魂。
而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2造成俠士与武士死亡的原因2.1战斗侠士与武士作为战斗群体,战斗即是最初及根本职能。
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专诸将锋利的鱼肠剑藏于鱼肚中,刺杀吴王僚而后死亡。
而日本战斗的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个人战(一骑打)到集体战的转化,转变时期大概在源平大战时代,为了争头阵、争功名,在合战中的杀人竞赛屡见不鲜。
2.2自尽除了在争斗中丧命外,自尽也是造成两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而日本武士深受武士道的价值观影响,认为切腹自尽是展现道义与美德,如一代武家典范楠木正成,兵败后与其弟互刺而死;平家大势已去,将士纷纷跳海而死。
2.3决斗。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生死观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两
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生死观也有着
显著的差异。
因此,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两
国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承,还能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和认识,促进双
边交流与合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生死观的差异,探讨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为深化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启示人们对生命
及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增强人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1、生死观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分析,包括对生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比较;
3、分析两国文化传统及其对生死观的影响;
4、探讨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教育和宣传策略。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更为客观、准确的方式呈现出中日
两国生死观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对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的研究,
也可以为中日两国深入交流、合作提供启示和理论支持。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本文预期可以获得如下成果:
一、揭示中日两国生死观的主要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探讨两国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对生死观的影响;
三、提出中日两国生死观教育和宣传策略的建议。
标签:生死观,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法律允许安乐死: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瑞士和美国的俄勒冈州、 华盛顿州和蒙大拿州等地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 没有绝对的距离。
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一个
生
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
死
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径渭分明。
观
《挪威的森林》:“死并非生的对
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台风、地震等灾难频繁
本
人
B、佛教“无常思想”
生
“无常” 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
死
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
观
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
的 原
绝无常住性。 “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因
构 成 日 本
C、武士道的影响
不惜牺牲生命为君主效忠 提倡不怕死,敢于去死 死是谢罪的最好手段
自杀
三岛由纪夫
《假面的告白》《金阁寺》 45岁切腹自绝(武士道、审美追求、天
皇崇拜、同性恋)
太宰治
《人间失格》 20岁安眠药 21岁情死(情人死亡,自己得救) 26岁上吊 28岁情死未遂 39岁投水死亡
构
A、环境因素
成
日本列岛孤立、狭小,资源匮乏
日
2,死烘托了生的美好,在最美之时 死亡能将美好带向永恒。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一对恋人把情歨作为获 叏“来世”爱情并福的途徂,梦想着借情歨使他们的爱情 永恒化。他们怀着对生的留恋呾对歨亜的向往,为情而歨, 双双自尽以实现最终的结合,这在日本文化传统中是根深 蒂固的。对亍重人情、重人性的日本民族来说,没有比歨 亜、比双双情歨更能引起人们深切的感劢呾崇高的审美享 叐了,情歨都在自尽的刹那,心中涌劢着寂灭的哀伤,感 情得到了升华呾宣泄。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是以为主君丌怕歨、丌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丌留念的歨,毫 丌顾忌的歨,毫丌犹豫的歨”,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被奉为武士道“圣经”的著作——《叶隐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当一个被迫在生呾歨乀间选择时,重要的是毫丌犹豫的选择 歨。”“歨就是歨,丌需要别的目的,歨本身就是歨的目的。”“舍 命幵非厄运,而是生命得以升华的原因。”这些句子可以读出日本人 对歨的态度:丌畏歨,把歨当成佑现生命价值的另一种方式,歨亜是 美丽的。三岛由纨夫(日本的“海明威”,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在45岁时,为追求一种极致的美,切腹自杀。歨前曾对着800名士兵 大声疾呼:“日本人収财了,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穸洞的,佝们知道 吗?!”“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纯朴坚忍的美德不精神, 成为真的武士!!”但这些幵丌被人们所理解,甚至被士兵嘲笑,随 后他切腹而以谢自己的理想。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葬礼是一种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一种体现。
日本人在生死观的认知上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日本从精神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生死观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也显示出对其的迫切关心和深入思考,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日本的葬礼的研究来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葬礼;生死观一、序论葬礼是文化的一种,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体现。
如何埋葬死者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民俗习惯,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去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那个世界。
日本的葬礼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生死观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日本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生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泾渭分明。
对人生和历史的悲哀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也造成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独特认识。
二、宗教影响下的日本葬礼在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着火葬、土葬、水葬等形式的葬礼。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丧葬都是按照神道仪式举行的。
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代,民间盛行风葬,也就是将尸体放置于野外。
平安朝之后开始了佛式火葬,佛教葬礼仪式多,墓地和寺庙等只是一种附带形式。
在明治到大正年间,葬礼仪式和宗教的种类不断增加,连基督教也有专门的葬礼仪式。
尽管如此,葬礼的形式还是以佛教仪式为主。
1995年,日本财团法人消费者协会对日本国内的葬礼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为,举行佛教仪式的占91%,举行神道仪式的占3.4%,举行基督教仪式的占0.7%。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举行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但人们却十分注重佛教葬礼仪式。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
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
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日本人还嗜好“玉碎”。
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
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
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史论文
日本の文化と歴史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姓名:张霞
学号:
912114740122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
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对死亡已习以为常。
我想这是影响日本人生死观的重要因素。
另外,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其所内涵的意义更是影响了无数日本人。
“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般静美。
”日本人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生如夏花,那般优美,飘逸,干净;能够死得其所,干脆,悲壮,洒脱。
日本人会有“花见”,即赏樱花,喝酒,在纷飞的樱花下,家人、朋友一起畅谈。
他们已经习惯了或是希望能够如这美丽的樱花一起放飞自己,无论是思绪还是自己的生命。
一起飞吧,带着那凄美··日本的文化宣传也大大影响了日本的生死观。
看过一些日本名家的书,如夏目漱石的《こころ》里的先生因为密谋害死了自己的朋友,同时也是自己的情敌,然后心里的负罪感,他一直跟“我”暗示自己不是个有用之人,而是个将死之人,只是会在一切都平静的时候,结束自己一直不平静的心。
我觉得书中的先生这样的生死观正反映了当下一些日本人的心理。
再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也表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我是先看的电影,但后来又选择看书,书里所传递的渡边,直子,绿子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复杂情感,爱与性,情和欲,这些
都只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生死观,更准确地说是表现村上春树的生死观,“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我想这正是小说想表达的,而此书也极好地宣传了日本人对死的态度。
不仅仅是书籍,电影里也有不少对日本人这样的观念的宣传。
记得有个影评说只有日本人才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那么,是什么电影呢?《入殓师》,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日本电影,这部以“死”贯穿始终的电影,伴随着著名钢琴家久石让的琴声,看罢让人不住流泪的电影。
入殓师的编剧听过这样一句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死者。
还记得主人公是看到报纸上的广告才找到这个工作的,而入殓师这个工作也被描述成带别人踏上旅程的工作。
由此也可以看出死亡在日本人的眼里并不可怖,它是一段旅程,人必经的旅程。
而在片尾主人公对抛弃自己的父亲的原谅与释然,这也跟中国人对于死者的态度有很大差别。
最后,引用日本男高音歌手秋川雅史演唱的那首《化作秋风》里的一句:“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并不睡在那儿,而是化作千年之风,吹拂在茫茫的星空中··”
(注:论文中已经说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出处。
)先生,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