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开题报告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生死观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是世界各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两
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生死观也有着
显著的差异。
因此,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两
国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承,还能为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和认识,促进双
边交流与合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生死观的差异,探讨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为深化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启示人们对生命
及死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增强人们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生死观进行比较研究,具体涵盖以下内容:
1、生死观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2、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分析,包括对生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比较;
3、分析两国文化传统及其对生死观的影响;
4、探讨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教育和宣传策略。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更为客观、准确的方式呈现出中日
两国生死观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对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的研究,
也可以为中日两国深入交流、合作提供启示和理论支持。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中日两国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本文预期可以获得如下成果:
一、揭示中日两国生死观的主要差异和相似之处;
二、探讨两国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对生死观的影响;
三、提出中日两国生死观教育和宣传策略的建议。
标签:生死观,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06-4完成时间:2009-11-172009 年11月17日目录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日本人的生死观000中文摘要: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1.1武士道1.1.1武士道的形成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心中
「曽根崎心中」 「失楽園」 佛教的影响
“寂灭为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 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
自杀
From WHO 2012 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
自杀
自杀是日本人主要死因之一
癌症(30.4%) 、心脏疾病(16.0%) 、 脑血管疾病(11.8%) 、肺炎(9.9%) 、意 外事故(3.5%) 、自杀(2.8%) ——2006 年 死者中15.8%为20-25岁,20.9%为26-29 岁,22.8%为30-35岁,25.0%为36-39 岁——2003年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善恶观:不管生前犯过多少 罪行,一旦死去就变成了佛,罪孽也 就消失了,死人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和礼遇。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牌位,属于不分善 恶是非。 政治家等因为出现丑闻选择自杀,媒 体和民众便不再追究。
5,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 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生 死 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一、引言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

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日本死亡美学开题报告引言:日本文化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而闻名于世。
其中,死亡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日本死亡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一、死亡美学的起源死亡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日本人普遍认为死亡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是灵魂脱离尘世的重要时刻。
这种观念在日本的宗教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如佛教和神道教等。
佛教对于死亡美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佛教教义中强调生死的循环和脱离尘世的解脱。
在佛教的影响下,日本人开始将死亡视为一种美丽的过渡,而非恐惧和终结。
这种观念在日本文化中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了独特的死亡美学。
二、死亡美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美学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日本的艺术、文学和电影等领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绘画中经常描绘死亡和死后世界的场景,如《地狱草子》和《百鬼夜行绘卷》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死亡的美和神秘感,引发了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
在文学方面,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死亡主题。
例如,夏目漱石的《人间失格》和谷崎润一郎的《红鬼》等作品,通过对死亡的描绘,探讨了人性、道德和存在的意义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此外,日本的电影也对死亡美学进行了独特的表达。
黑泽明的《罗生门》和北野武的《杀死一个人》等作品,通过对死亡的审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发了观众对死亡的深刻思考。
三、当代社会中的死亡美学在当代社会中,死亡美学的影响依然存在。
尽管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生命的价值和尊重,但死亡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仍然在一些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时尚界,一些设计师通过将死亡元素融入服装和配饰中,创造出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死亡的思考和尊重,也展示了设计师对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一些建筑师也将死亡美学融入到建筑的概念中。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3月 整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提交开题报告
年4月 撰写论文,形成初稿
年5月 修改初稿,提交论文
年6月 进行答辩
五、具体参考文献
[1] 黄应全.《生死之间》.作家出版社.1998年
[2]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加谬.《西西弗的神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0]姜三真.《日本概说》.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
选题是否合适: 是 否
课题能否实现: 能 不能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指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课题
日本人的生死观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
日语
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学生
孙军
指导教师
史艳玲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不应该自杀,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值不值得活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哲学,还有文学、艺术,都显示出对死亡的迫切关心和深重的焦虑。其实生死观问题,一直就是所有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它是世界观(人们认识世界)的潜在动机,更是人生观的根本。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种文化,不从生死观入手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是了解了一些文化现象,而对其背后的原因则一无所知。
[4]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
[5] 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リフトン.《日本人の死生観》.岩波新书.1977年
[6] .ヒック.《宗教の哲学》.培風館.昭和52年
[7]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立川昭二.《日本人の死生観》.筑摩书房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水平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研究,日本人的研究很有成果。其中加藤周一、M.ライシュ合作的《日本人的生死观》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目前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目标:通过对日本人生死观的研究,理解日本文化的核心,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沟通。
内容:1.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形成的历史根源。
2.日本人的生死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生死观和同样处在东方文化中的中国人的生死观的比较,凸现出日本人的生死观的主要特征。
2.分析:对一些宗教、文化现象分析,揭示出其背后生死观的作用及影响。
四、进度安排
通过大学四年对日语的学习,我也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是我总感觉这些认识比较零碎肤浅,没有一个总体的根本的认识。我们的外教在给我们解释靖国神社的问题时,曾经给我们提出一个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死观,即“死后免罪”。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日本人的借口,后来我发现,这可能是中日两国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促进中日对话,加强中日文化交流,只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而要理解日本文化,只有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因此研究日本人的生死观,不仅在学术上很有价值,而且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