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取材于日本历史上的著名入殓师公文公的电影。
通过公文公的生活经历和对死亡的处理方式,电影向观众呈现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
一、尊重死者在电影中,公文公对待每一位逝者都如同对待生者一样细心周到,甚至有超越对生者的细致。
他不仅要遵循入殓礼仪,还努力还原逝者生前的面貌和形象,以确保逝者从生到死周全无缺。
这与日本人对死者的尊重有关。
在日本文化中,逝者拥有尊严和荣誉,人们会为死者举行精心布置的葬礼,同时相信逝者灵魂仍在世间游荡。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公文公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二、视死如归公文公本人有“视死如归”的追求,也即不恐死。
在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态度交织着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接纳生与死的轮回。
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淡然地面对人生的最终归宿。
电影中的公文公也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
三、渴望重生日本人对于死亡还有另一种观点,那就是“重生”。
在电影中,公文公提到他要通过修行和冥想,为来世做好准备。
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中流传至今的观念,相信人的灵魂可以在死亡后转化为新的形式存在。
在日本人的冥想和佛教思想中,通过修炼,人们可以穿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重生。
四、珍惜人生电影中的公文公虽然面对着工作永远不会有结束的局面,也曾在生命的极限上体验过那种无所畏惧的自由,但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也珍惜这一生,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人生。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人生的珍视和对“人生该做什么”的一种认知,日本人更多地关注人生的质量,而非延长生命的时间。
综合来看,这些表现方式是日本人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他们比较淡定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并珍视每一个活着的日子。
而这种淡定、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死亡和追求重生之间,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分析

心中
「曽根崎心中」 「失楽園」 佛教的影响
“寂灭为无法走到一起的男女,死后 可以在天国过上幸福生活
自杀
From WHO 2012 每10万人的自杀人数
自杀
自杀是日本人主要死因之一
癌症(30.4%) 、心脏疾病(16.0%) 、 脑血管疾病(11.8%) 、肺炎(9.9%) 、意 外事故(3.5%) 、自杀(2.8%) ——2006 年 死者中15.8%为20-25岁,20.9%为26-29 岁,22.8%为30-35岁,25.0%为36-39 岁——2003年 每10万日本人,有 20.9人自杀,而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 合组织)为12.4人——2014年 日本自杀率世界第10位——2012年 日本中老年男性自杀率居世界前列
切腹
具 体 表 现
心中:殉情、集体自杀
自杀
“武士道”的切腹
生死剧、名节 礼仪、制度
历史沿革
平安末期、南北朝 江户时期
水腹、手腹等切腹方法
切腹
明治6年废止切腹刑法
“心中”的来源
江户初期,近松门左卫门“忠” 初期:发誓、剪发、刺青等男女间确 认爱情的行为 中期:牺牲仅有一次的生命,“心中 死”“心中情死”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善恶观:不管生前犯过多少 罪行,一旦死去就变成了佛,罪孽也 就消失了,死人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 和礼遇。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牌位,属于不分善 恶是非。 政治家等因为出现丑闻选择自杀,媒 体和民众便不再追究。
5,自杀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 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生 死 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日本人的生死观-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本人的生死观姓名: 0000班级、学号:日语0000、00号系 (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 00000开题时间: 2008-8-6完成时间: 2009-11-122009年11 月 12 日目录课题日本人的生死观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日本人的生死观0000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日本有着独特的生死观,它以悲为美。
像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日本人自杀率高有其观念文化上的根源。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及体现日本人生死观的因素来论述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独特生死观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自杀率极高的国家。
194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的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
日本以每10万人中有25个多人自杀,名列第一。
由此,日本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男女平均寿命)的国家,也成为自杀率世界第一的国家。
前一个第一反映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而后一个第一则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一边是众多的人舍弃生命、慷慨赴死。
这里边隐含着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而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又促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
1.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不可理喻。
中日生死观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
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儒家思想注重亲情和子孙后代,强调家族延续和先祖供奉,因此对待死亡也会关注后代的好坏。
而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都认为死后有来世,人们的灵魂不会消失,因此对死亡的接受度较高。
日本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崇拜祖先的文化,称为“追思”,即通过祭祀和表达思念来纪念逝者。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家庭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为“孝道”的传统,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因此,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在家人过世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悼念。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十分重要,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义务履行,尽量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因此,日本人与亲人的分离和死亡也可能更加冷漠一些。
中日两国在对待死者的仪式和习俗上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葬礼习俗,如丧葬期间的祭祀、哀悼和祈福活动,以及鬼月和清明节等和死者相关的节日。
而日本的葬礼习俗相对简洁,通常在死者火化后进行家族葬礼,然后将骨灰安放在神社或墓地。
此外,日本人还十分注重在家中设立灵位,以供奉和纪念逝者。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对待生命还是对待死亡,人们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这是促进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一步。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