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合集下载

从殉情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殉情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殉情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殉情”是对日语“情死”的翻译,而“情死”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心中”,这是日本大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将汉字“忠”字分解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一下就成了“心中”,就是真正的心意,真心的意思,转意为对他人应尽的义理,特指男女互相坚守着彼此的爱情,或者是指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证据,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情死等。

后来,“情死”就极端化为了“心中”,进而“心中”成为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

这是日本人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此生不能相守,但愿来生能永远在一起。

日本人一向对殉情有特殊的迷恋,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曾五次携自己的情人自杀,终于在第五次成功“心中”。

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节,比如《曾根崎心中》、《白鸟之湖》等等,而不同文本对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颂。

近年最成功的例子无疑是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

一对恋人把情死作为获取“来世”爱情幸福的途径,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的爱情永恒化。

他们怀着对生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向往,为情而死,双双自尽以实现最终的结合,这在日本文化传统中是根深蒂固的。

对于重人情、重人性的日本民族来说,没有比死亡、比双双情死更能引起人们深切的感动和崇高的审美享受了,感情在自杀的那一刻得到了升华和宣泄。

文化影响着人的观念,而人的观念又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那么,尚死的文化又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日本每年的自杀率居高不下,更出现低龄化的特点,政府每年都会公布自杀的数字,在东京的电车站几乎每天都有跳下站台选择自杀的人。

日本人如此独特的生死观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讲述了日本传统继承人担任殡仪师的故事。

通过观影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观念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来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接受和解脱。

在电影中,云上在处理死者的遗体时,总能够表现出从容和平静。

这种平和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接受和释然。

日本人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是有限的,而死亡则是人生必经的一段旅程。

他们不会过分恐惧或逃避死亡的到来,而是以平和和释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接受生命的极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在电影中,云上在整理死者遗体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尊重和细致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死者。

他会认真的梳理死者的头发,整理衣物,为他们化妆,使他们看起来整洁、庄严、端庄。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

在日本文化中,他们认为死者是需要得到最大尊重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宽慰。

日本人会尽最大努力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给予他们最大的庄严和尊重。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电影中,云上总是以一种艺术家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死者的遗体。

他精心布置每一个死者的遗体,使他们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充满了美感。

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美学追求。

在日本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件丧失美感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美感的事情。

他们认为,死者也是值得被美化和被赞美的,死亡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表现。

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也总是充满了美感和艺术追求。

通过电影《入殓师》,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一种尊重、接受、尊重和美学追求。

在他们的文化中,死亡并不是一个令人害怕和逃避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了尊重、释然、美感和纪念的事情。

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人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和对于灵魂的一种信仰。

虽然电影以殡仪师的故事为主线,但是其中所呈现的日本人的生死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取材于日本历史上的著名入殓师公文公的电影。

通过公文公的生活经历和对死亡的处理方式,电影向观众呈现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

一、尊重死者在电影中,公文公对待每一位逝者都如同对待生者一样细心周到,甚至有超越对生者的细致。

他不仅要遵循入殓礼仪,还努力还原逝者生前的面貌和形象,以确保逝者从生到死周全无缺。

这与日本人对死者的尊重有关。

在日本文化中,逝者拥有尊严和荣誉,人们会为死者举行精心布置的葬礼,同时相信逝者灵魂仍在世间游荡。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公文公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二、视死如归公文公本人有“视死如归”的追求,也即不恐死。

在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态度交织着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接纳生与死的轮回。

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淡然地面对人生的最终归宿。

电影中的公文公也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

三、渴望重生日本人对于死亡还有另一种观点,那就是“重生”。

在电影中,公文公提到他要通过修行和冥想,为来世做好准备。

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中流传至今的观念,相信人的灵魂可以在死亡后转化为新的形式存在。

在日本人的冥想和佛教思想中,通过修炼,人们可以穿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重生。

四、珍惜人生电影中的公文公虽然面对着工作永远不会有结束的局面,也曾在生命的极限上体验过那种无所畏惧的自由,但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也珍惜这一生,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人生。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人生的珍视和对“人生该做什么”的一种认知,日本人更多地关注人生的质量,而非延长生命的时间。

综合来看,这些表现方式是日本人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他们比较淡定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并珍视每一个活着的日子。

而这种淡定、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死亡和追求重生之间,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殡葬文化背后日本国民的生死观

殡葬文化背后日本国民的生死观

殡葬文化背后日本国民的生死观作者:南佩佩赵桂琴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4期摘要葬礼是沟通生者、死者和灵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

如今在日本同时存在着很多宗教文化,受这些文化的影响,葬礼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殡葬文化可以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并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葬礼殡葬文化生死观当今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问题日显突出,自杀率也达到新高。

日本人对“死亡”抱有敬畏之心,但自杀的人却在不断增加。

本研究试图以日本的殡葬文化为突破口,了解日本丧葬变迁的过程,分析日本高自杀率的原因,并对日本人的生死观进行研究,以获得对中国的启示。

1日本葬礼的变迁在佛教传到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葬礼是以神道式举行的。

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期,民间风葬盛行,即把尸体放在野外。

受佛教和薄葬思想的影响,火葬开始盛行,阴阳师和佛教僧侣也开始活跃在丧葬领域。

到镰仓和江户时代,葬礼的形式已和现代有很多相似之处,除神葬只允许神官家举行外,社会上普遍采用佛教葬礼。

从明治到大正时代,葬礼形式逐渐多样化,神葬开始盛行神社不断增加,到大正末期葬礼的核心变成了家庭告别仪式。

到了近现代,葬礼开始表现死者的个性,个人化趋势逐步显现,同时现代日本社会在公司工作的人很难因为葬礼而向公司请假从而不得不委托葬仪社,使得葬仪社的使用被进一步扩大,丧葬逐渐产业化。

2日本葬礼的形式2.1家族葬近年日本葬礼的规模逐渐缩小,“家族葬”逐渐普及。

所谓家族葬,是指参加人数在10名到30名左右,只有死者的配偶、子女、孫子孙女、兄弟关系的亲属参加的葬礼。

现代日本社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葬礼也逐渐趋向重视家庭成员。

此外,“秘葬”后宣布家人死亡的葬礼也开始出现。

正是由于葬礼参加者的减少,才出现了“家族葬”或“秘葬”这样的葬礼形式。

2.2直葬直葬是指不进行守夜和告别式,直接火化的葬礼。

原因有唯物主义的影响、丧葬费用的负担及社会孤立等一系列因素。

据统计,在东京火葬场火化的遗体中,有20%是直葬的。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葬礼是一种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一种体现。

日本人在生死观的认知上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日本从精神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生死观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也显示出对其的迫切关心和深入思考,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日本的葬礼的研究来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葬礼;生死观一、序论葬礼是文化的一种,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体现。

如何埋葬死者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民俗习惯,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去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那个世界。

日本的葬礼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生死观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日本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生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泾渭分明。

对人生和历史的悲哀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也造成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独特认识。

二、宗教影响下的日本葬礼在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着火葬、土葬、水葬等形式的葬礼。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丧葬都是按照神道仪式举行的。

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代,民间盛行风葬,也就是将尸体放置于野外。

平安朝之后开始了佛式火葬,佛教葬礼仪式多,墓地和寺庙等只是一种附带形式。

在明治到大正年间,葬礼仪式和宗教的种类不断增加,连基督教也有专门的葬礼仪式。

尽管如此,葬礼的形式还是以佛教仪式为主。

1995年,日本财团法人消费者协会对日本国内的葬礼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为,举行佛教仪式的占91%,举行神道仪式的占3.4%,举行基督教仪式的占0.7%。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举行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但人们却十分注重佛教葬礼仪式。

从日本葬礼看日本人的文化

从日本葬礼看日本人的文化

从日本葬礼看日本人的文化作者:赵亭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葬礼的仪式反应的不仅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也反应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死观和宗教观。

宗教观不一样,举办的葬礼的仪式也不同。

葬礼不仅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葬礼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们通过葬礼表达对祖先和逝者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葬礼是从文明发生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传承到现在的。

本论文从日本葬礼的准备,葬礼的仪式以及葬礼的禁忌来分析日本文化。

关键词:葬礼的准备;葬礼的仪式;葬礼的禁忌葬礼的仪式与举行葬礼人的生死观和宗教观息息相关。

葬礼不同,文化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宗教观也不同。

葬礼不仅仅是为了逝者,也是为了活着的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反应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

葬礼是宗教的产物,葬礼的出现,发展和繁荣往往与宗教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本,在过去,葬礼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一、日本葬礼的准备(一)服装在葬礼上穿的服装叫做丧服。

在日本,颜色亮丽,很华丽的丧服是不受欢迎的,在葬礼上,人们一般穿着黑色简单的服装。

毛皮衣料的衣服也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毛皮衣服代表着杀戮的意识,不吉利。

除结婚戒指以外的金属饰品也是不可以出现在葬礼上的,参加葬礼也不能够化浓妆,淡妆就可以了。

服装代表着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代表一种礼仪,这是日本人一直以来很重视的礼仪。

死者死后要为死者准备他生前喜欢的衣服以及新的睡衣,意味着让死者干干净净的走,做好万全的准备,防止出现没有准备的状况,这是对逝者的尊重。

(二)日本葬礼的会餐通宵念经的僧侣做完事以后,逝者家属和亲戚一起吃饭,习惯不同,吃饭的礼仪也不同。

吃饭分为两次的举行葬礼的人也是有的。

一次吃饭是与亲戚一起吃饭,一次是与上司和同事一起吃饭。

或者,火化回来一起吃饭的人还是有的。

在日本,葬礼的料理主要是天妇罗,寿司以及一些煮的东西等。

(三)日本葬礼的奠仪奠仪是死者的故人表达一种供奉的心情,用来祈福的一种东西。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

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

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日本人还嗜好“玉碎”。

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

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

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 • • • • • • • • • • (一)日本文学。仍古至今,日本文 学里无丌充斥着歨亜的气息,日本作家在 描写歨亜的凄美的同时也在赞美着歨亜。 《源氏物语》一书是日本文学代表作。据 学者统计,在该书中有一个“悲哀”词汇, 就用了丌下一千次乀多。川端康成在这方 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量地 描写了歨亜现象。在他看来,生为歨乀开 端,歨为生的开始,认为歨亜是一种高尚 的艺术。因为生歨观的影响,使日本的文 学一直处亍忧郁的氛围乀中。
从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这呾日本社会经济状冴、人们生活压力有径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要归结亍日本人的生歨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 自杀行为幵丌是可耻而罪恱的,也丌是失贤者无路可遁的 懦弱选择。相反,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自杀是以对自身 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贤的耻辱、赢得别人尊敬的最后方 式,因而自杀行为仍来就丌被日本社会所排斥。因为这些 原因,所以才会有世界第一的自杀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武士道精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宗教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文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日本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物哀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 日本人生死观的表现形式 • 日本人生死观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 • • • • • • • • (一)地理环境。日本位亍亚洲大陆 的东侧,是一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西侧 隑着日本海呾东海,不朝鲜半岛呾中国相 邻;东侧不美洲大陆隑着辽阔的太平洋。 日本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叐着地震、海 啸、火山、台风、暴雨等灾害。资源贫乏, 大量依赖仍海外迚口。领土狭小,人口众 多。因这一独特的恱劣的地理环境使日本 人产生了孤独无劣的心理,让他们在压抑 中联想到歨亜。
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 (二)宗教。佛教不神道教是日本两大幵存的主要宗教。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自然宗教,但多数日本国人对神道的道 丿丌感兴趣,因而给现代日本人思想方面的影响丌是太大。 日本人生歨观的形成主要是深叐佛教净土宗的影响。佛教 亍6 世纨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净土信仰最早始亍 奈良时期。在镰从时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各宗都提倡 “宴离秽土,欣求净土”,说的是应该尽早离开这个污秽 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目前,净土宗仌然径流传,在日 本深入民间,幵得民心。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个苦谛,即 生命充满了痛苦,甚至生的本身就是痛苦。它也根深蒂固 地扎在日本人的潜意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葬礼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摘要:葬礼是一种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一种体现。

日本人在生死观的认知上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日本从精神到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生死观在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也显示出对其的迫切关心和深入思考,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思想,本文通过对日本的葬礼的研究来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葬礼;生死观
一、序论
葬礼是文化的一种,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集团精神的体现。

如何埋葬死者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民俗习惯,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和对死去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

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在人死后短暂停留在家的附近,渐渐地才远去离开,而这种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从这个世界离开去到那个世界。

日本的葬礼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对日本人的灵魂和生死观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日本人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生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生死之间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一样泾渭分明。

对人生和历史的悲哀感造就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也造成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独特认识。

二、宗教影响下的日本葬礼
在日本也和中国一样有着火葬、土葬、水葬等形式的葬礼。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古代的丧葬都是按照神道仪式举行的。

从古代到镰仓幕府时代,民间盛行风葬,也就是将尸体放置于野外。

平安朝之后开始了佛式火葬,佛教葬礼仪式多,墓地和寺庙等只是一种附带形式。

在明治到大正年间,葬礼仪式和宗教的种类不断增加,连基督教也有专门的葬礼仪式。

尽管如此,葬礼的形式还是以佛教仪式为主。

1995年,日本财团法人消费者协会对日本国内的葬礼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为,举行佛教仪式的占91%,举行神道仪式的占3.4%,举行基督教仪式的占0.7%。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很少举行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但人们却十分注重佛教葬礼仪式。

佛式葬礼主要有临终、守夜、告别仪式和出殡等内容。

2.1 临终
正如在电影《入殓师》中看到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也有许多传统仪式。

人死亡时,要取“死水”给死者清洗遗体。

所谓“死水”就是不流动的水,可以说是死者人生最后接触的水,这个水包含亲属对死者重返生命的愿望。

亲朋好友奔丧而至,一个接着一个在死者的脸上洒水,感悟悲伤。

在方便筷的一端缠上脱脂棉,在死者生前喜欢的碗里倒入水,用水润湿死者的嘴唇作为一种告别仪式,此时不烧香。

遗体在入殓前会用微温的水擦拭全身,在清洗完遗体之后,要将死者的两只手摆放于胸前,然后使其眼睛和嘴巴闭上。

一般轻轻地将死者的上眼睑往下拨,把枕头稍稍垫高,让嘴唇向下颚靠拢不至于张开,还要在脸上轻轻地系上绷带。

清洗的水称之为“逆水”,先在盆里放入水,再倒入热水,反之亦可。

为死者整容,让死者面容平静。

如上所述,这项工作只有参加擦拭身体的人
和死者友人才有资格做。

无论男女,头发须弄整齐,将死者的面容弄到与死者生前最接近的容颜。

男性要刮胡须,女性要化淡妆,男女都要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

亲属最希望的就是将死者的容颜尽可能弄到最美。

北枕是在确认生者死亡后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将死者头朝北睡。

根据住宅的情况,如果很难做到头朝北,就可朝西。

在遗体入馆之前,还要将遗体露在外面的那部分用酒精擦拭。

在棺材的空处可以放入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食品等。

盖棺后,把棺材安置在祭坛,棺内要贴上事先在菩提寺的僧侣处获得的棺书,棺书一般为僧侣抄写的经文。

2.2守夜
守夜一般从僧侣的到来开始,并按葬仪社的指示行事。

根据空间大小、吊唁者人数,守夜仪式的进行顺序也有改变或省略的情况。

守夜有两种形式:只有家人参加的临时守夜和接受正式吊唁的守夜。

守夜坐席顺序从祭坛的右侧开始依次为丧主、死者家属、亲戚。

左侧则按僧侣、葬仪委员长、负责人、死者恩人、公司代表、友人等顺序就座。

也有情况将死者的上司或恩人安排在首座的座次。

祭奠的人员一般不会穿着华丽的服饰而选择一般的服饰。

在一定要穿丧服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过于夸张的服装,力求简单。

膝行膝退,正座状态,脚后跟向上,脚尖着地,双膝交互移动。

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礼仪。

2.3 告别仪式
葬礼和告别仪式一般在守夜的第二天进行。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参加葬札的人必须穿“丧服”。

过去,由于地区不同各地的丧服略有差异.现在的丧服全部为黑色。

男子一般穿黑色和服或西装配白色领带。

女子则粉黑色和服或套装,穿套装时要注意佩带珍珠项链或用黑色碱夹帛成的耳环、戒指等,此时,最好不要峨常婚戒指。

仪式正式开始后僧侣诵经超度亡灵。

虽然葬仪的规模有别,但是一般诵经时间在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

在诵经时,葬礼参加者一律正座。

为了不拖长时间,一般会在事前规定好时间,僧侣按此程序可适当调整诵经时间。

在诵经过程中也会有吊唁者来烧香。

死者家属,亲族一定要回礼。

之后,僧侣退场,最后的告别仪式结束。

2.4 出殡
告别仪式结束后,从祭坛里搬出棺材,以头朝北的方向打开棺盖,让死者家属见上最后一面。

葬礼参加者要求再看一眼死者时,也会让他再见一面。

之后钉棺,一般由葬仪社的人员完成,中途会让死者家属象征性地轻轻地敲上两下。

钉子一定要用石头来敲,这是代表三界之川的石头。

然后,丧主双手捧着死者的遗像,在亲人的帮助下将棺材送上灵车。

此时要从脚的方向往灵车内搬运,而且搬运者一定要为男性,禁止女性搬运。

在火葬炉前进行遗体告别称之为“敛祭”。

“敛”就是收起收集的意思。

把遗体放入火葬炉,在小桌子上摆放死者的灵位、遗像、蜡烛、鲜花等。

在僧侣诵经过程中全体烧香,之后火葬炉点火起烧。

家属亲戚等在休息室等候。

期间,供应点心、酒水等候。

火葬时间大约一个小时。

火葬结束后全体人员在火葬炉前集合,开始收集骨灰。

在火葬炉的铁板上收集残留的烧骨和骨灰。

这也要由全体人员参加,两人一组,用竹筷夹起烧骨放入骨灰盒。

完成之后,骨灰盒放在用白布包裹的桐箱里。

三、佛教葬礼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佛教的生死轮回观来看,认为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轮回转世为其他生物。

人死的那一瞬间就在佛教净土之西方极乐世界再生了。

但日本佛教又融
入了传统的神道思想,认为人死后是有怨恨的,为了抚平这些怨恨情绪,冤魂必须祭奠供养。

祭奠供奉法式分别是头七、五七、七七、百日、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七周年忌日、十三周年忌日、十七周年忌日、二十三周年忌日、三十三周年忌日。

这些祭奠都是通过佛教仪式完成的。

三十三年忌日后的灵魂变成了“大和魂”,而大和魂又可称为“神”,这样就可以在神社祭奠亡灵。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和神道教融成一体。

但是明治之后佛教与神道分离,各自形成一套完整的葬礼形式。

现代日本主流的葬礼依旧是佛式的形式,从日本的的葬礼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死者的关怀和尊重,也反映了日本人对生和死的认识,在日本,人们一致认为灵魂是和肉体相区别的,灵魂在离开了肉体之后还可以成为独立的实体,也就是说即使是肉体腐烂了,灵魂依然可以不朽,因此在日本人看来,浮生如梦,生死本无常,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这个和中国不同,中国人追求人活于世要后世留名,这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生的执着,换句话说就是体现了对生的渴望,只有生才能创造价值。

日本的葬礼是庄重静穆的,对于死亡他们认为就像樱花飘落一样美丽又寂静,因此他们对待死亡是达观和安静的,这种静寂中又体现出日本人独特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祝大铭.日本人的葬礼[J].吉林:延边大学,200:5
[2]骆列娜.试析近代日本的丧葬文化[J].文化艺术研究,2014,(18):24-25. [2]桥本隆则.日本人的生死观[J].科学大观园,2011,(18):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