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的生死观和集团主义

02 日 本 生 死 观 的 发 展 历 史
1)古代――“他界观” 在日本,最先记录生死
的是《古事记》和《日本 书纪》。在《日本书纪》 中所记载的“根之国”,在 《古事记》中记载的“黄 泉之国”,都是地下世界, 所以在古代日本,对于死亡 的理解是,人死了之后会到 另一个世界去,也就是“他 界说”。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 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 的极致就是死亡。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 “求得永恒的静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 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死,其意义也在于追 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 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2)平安时期的变迁 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对
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也 是极大的。佛教传入之后, 日本人产生了分辨善恶灵 魂的观念。
殡葬制度的变化也促 使了对于生死问题认识的 改变。古代日本的殡葬是 土葬,平安时期开始有了火 葬,并在室町时期开始普及。 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生死 观的发展。
ENTER CO MPANY NAME HERE
04 物哀和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的日本文化专家――叶渭渠曾经指出:日本国民的特点是更 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 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 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髓。日本人的生死 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 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樱花很是相像,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与日本的武士道有着共同之处。
日本人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不单只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所造成,日本人认为死是维护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对生前极大罪恶的一种洗涤,唯有死后,你生前所犯的罪恶,都将一笔勾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所以日本人对自杀行为从来不排斥,反而是推崇的。
中国人则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和蒙蔽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不幸的象征,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恐惧。
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中有一个情节,当大悟在第一次丁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散步到一座桥上见到,许多鱼顺流而下,有两条鲑鱼逆流而上,一动不动。
鱼为什么要奋力逆流?因为鱼要努力游到上流,去那里产卵。
死鱼为什么顺流而下?因为鱼为完成延续物种使命,筋疲力尽而亡。
在自然中许多物种就是以死来成就生。
这个镜头更是深刻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

《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意象樱花是最受日本人喜爱的花种,被指定为日本国花,在日本人心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
例如,日语中的“花见”一词就特指“赏樱花”,每当春天樱花绽放之时,人们便齐聚于赏樱名所,席坐于樱花树下,举杯高歌,尽情享受烂漫春光,这是日本人一年里十分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奈良、平安时期樱花就受到了日本歌人的喜爱,并且被大量地咏入和歌;在幕府统治时期,樱花与武士结缘,成为武士的象征;到了江户时代又倍受日本国学家的推崇,使樱花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土壤之中。
所以,樱花成为了解日本文化,考察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在天皇授意下编纂的歌集。
该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其歌论也对后世的和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今和歌集》成书时期,正是日本“国风文学”崛起的时期。
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中觉醒的自我意识使得日本歌人的作品被深深的打上了日本民族特有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樱花取代了唐朝传来的梅花而成为当时歌坛的主流审美对象,可以说《古今和歌集》中的樱花是展现日本人独特内心世界的一个样本。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是鉴赏诗歌、研究诗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必不可少的概念。
本文引入这一概念,旨在通过对《古今和歌集》中樱花意象的分析来考察隐藏在樱歌背后的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念。
意象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固有的概念一样,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用法,所以本文首先在第一章追溯了意象的产生及其发展,从起初的关于“象”的模糊论述到比较完备的意象学说的形成都做了简要的介绍。
在明清之后,意象学说的发展进入了低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响应构建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要求,诗学中的“意象”这一概念又重新受到了文人学者的重视。
因此,本章着重整理了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意象学说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本文所采用的意象的含义。
【推荐下载】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键入文字]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下面为大家介绍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1。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樱花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据《 古事 记 》 记载 , 天 照 大 神 是 为 治 理 人 间而 降 临 的 神 , 在 降 临之时 , 母亲 给她带上 天界培育 的米粒 , 这 是五 谷的种 子。 天照大神在荒芜的 1 3 本 土 地 上 种 下这 些 种 子 。 日本 从 荒 芜 的 大 地 变 成 丰 收 的 国度 。 因此 , 她 成 了农 耕 世 界 的 主宰 , 同 时也 是 农 耕 的 象 征 。之 后 , 出现了木花开耶姬女神 , 她 是 田神 和 樱 花 的 化 身 。无 论 是 作 为 田神 。 还是木花开耶姬 , 都 是 神 圣 的生 命, 于是樱花演变成神圣生命的象征之花。 1 3本 人从 很 早 以前 就 有 用 樱 花 来 祭祀 神 明 的 风 俗 大 津 市的神社里祭祀神明的时候 , 人 们边唱樱花歌 , 边 把 樱 花 的枝 叶 放 在 神 像 前 供奉 。 到 了樱 花 盛 开 的 季 节 . 人 们 用 樱 花 祭 祀 神 明。上古时期 , 樱花插头装饰 的风俗十分 流行, 上 古 人 相 信 樱 花 具 有 除 魔 之 力 。 日本 在 八 世 纪 形 成 了花 会 式 和 镇 花 祭 的风 俗 。 镇 花 祭 每 逢4 月举行 , 目的是 预 防疾 病 、 消除病患。 公元7 9 4 年, 恒 武 天 皇迁 都 平 安 京 , 日本进 入平 安 时代 。 八 世 纪 中 叶成 书 《 万叶集》 中, 樱 花 的文 化 价 值 还 处 于 梅 花 之 后 , 到 了 九世 纪樱 花 的 意 义 凸 显 出来 。这 时天 皇御 所 旁 种 植 的 花 从 梅 花转 变成 了樱 花 。 御 所 的 寝 宫 紫 宸殿 南 庭 左 侧 种 植 樱 花 。 右 侧栽 培 橘 子 树 。这 两 种 树 , 在 紫宸 殿 旁 不 可 或 缺 。 分别 象 征 左 近衙 府 和右 近 衙 府 。 平 安 时代 从 左 近 之 梅 转 化 为左 近 之 樱 , 樱花 被称 为“ 日之 目” , 这和 1 3本 上 层 社 会 的 政 策 变 化 息 息 相 关 。 因此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认 为 . 樱 花 是 当 时 日本 权 力 阶 层 的象 征 。 平安末期 , 权 利斗争和疫病不断 , 民众 生 活 在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古 代 王 朝 的 衰落 使 贵 族 的奢 靡 生 活 以及 其 权 利 受 到 威 胁 。 樱 花 盛 开 后 立 即凋 落 , 对 于 这 种 暂 短 的变 化 . 统 治 阶级 认 为是 虚 幻 无 常 的征 兆 。公 元 十世 纪左 右 . 日本 出 现 了 武 士 阶 层 。 到 了江 户 时 代 日本 社 会 完 全 由武 士 掌 控 。樱 花 同样 寓意 武 士 。 武 士 也 将 自 己 比做 樱 花 。 首 先 , 樱 花 的 精 神 与 武 士道 相 似 。 对 武 士而言 , 樱 花 的魅 力 在 于 凋 落 时 的 美 丽 , 武 士 的 生 命 如 同樱 花 般 短 暂 而 灿 烂 。 武 士 的精 神 似 樱 花 般鞠 躬 尽 瘁 , 死而后已。 盛开的樱花 , 一 夜 间凋 落 , 这 是 日本 武 士 所 崇 尚 的 境 界 。 其次 , 簇樱 花 不 显 壮 观 , 只有 簇 簇 樱 花 同时 盛 开 才 呈 美 态 。 而武 士 道 强 调 的 不 是 武 士 个 性 而 是 共 性 ,武 士 为 了 保 护 武 士 集 团利 益 即使 牺牲 生命 也 在 所不 惜 。由此 可 见 , 樱 花 与 日本 武 士 的集 团精神有相似之处。 总而言之 。 樱 花 与死 生 如一 的武 士是 紧密 相 连的 , 这 一 点 毋 庸 置 疑 。换 而 言 之 . 日本 武 士 时 代 樱 花 即象 征 武士 。 明治时代以后, 无 论 是 普 通 民众 还 是 政 府 都 大 力 推 进 “ 近 代 化” 进程, 樱 花所赋予 的精神一 时遭到批判 , 樱 花 代 表 封 建 主 义 的糟 粕 。 日本 开 始 砍 伐 、 烧 毁樱 花 树 . 樱 花 树 成 了没 有 价 值 的 木 材 。明 治 期 间, 樱 花 树 多 用 于 制 作 家 用 的火 盆 、 茶 托 之 类 的器 皿 , 失 去 了古 代 日本 人 精 神世 界 的 意 义 。后 来 . 樱 花 的
日本人的生死观——试从《菊与刀》浅析

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剖腹
剖腹被日本人发展为一种崇 高的死的仪式,有着正规、 严格的方法和程序。
按体位区别分为立腹、坐腹; 按方法区别,分为一字型、 二字型、三字型切腹以及高 级的十字型切腹,而且一般 要由“介错人”帮忙从旁用 武士刀斩下自杀者的头颅以 实现立即错人。
他们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 完善,是一种律己的行为。 不管生前犯过多少罪行,死 后都变成了佛,其牌位也理 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
这也是尽管一再被强烈反对,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 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惜生崇死:死是律己的行为
情义最难承受
在日本的价值观中,情义是最奇特的。情义在恩的范围 之外,它是像利息一样不断增长的欠债、是不愿意却又 不得不做的事、是人们背负的沉重心理负担、是深刻笼 罩心头的阴影。
日本人的生死观
——试从《菊与刀》浅析
刘学宇 2011.6
目录
惜生崇死的生死观 日本人生死观的体现 总结
惜生崇死的生死观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这与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如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讲到:中国人 “重生安死”,而日本人“惜生崇死”。
惜生崇死: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
惜生崇死:自杀是维护尊严的行为
在日本,情义还包括对名誉的情义。人们要做的便是 按符合自己身份的各种礼仪的要求办事、在困境中表 现出充分的忍耐、在专业技能上努力维护自己的名声。 履行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还意味着消除别人的侮辱 和诽谤,在必要的时候也许还要对诽谤者进行报复, 或者是自己自杀。
日本人觉得用得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自己的污名并 给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光荣 的、有意义的行为,是应该值得人们尊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樱花与日本人生活观的论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
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快来啊,快来啊
快去看樱花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日本民歌。
讲的是暮春三月,樱花盛开了,叫人们快去看樱花。
早在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
日
本语中的出现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
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
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
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
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它同雄伟的富士山一样,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樱花节,在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园或野外赏樱。
樱花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开花落,预告着春播、秋收时令的到来;樱汁、樱叶、樱花、樱木是常见的药材、食品、家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樱花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
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
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小无香味。
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把她们伤感悲
壮的美丽铺满城市的大街小巷,铺满山野,小径和溪边……
二、樱花与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一)日本人喜欢樱花的一个原因
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
日本人偏爱樱花,是因为樱花的集合美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的最佳象征,一株开满了花的樱树纵使美,给人的感觉也是单薄的,惟有一座开满了花的樱林,才能让人感觉春意逼人、美不胜收。
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亦是如此,它不推崇独立、自由,因为单个日本人是不成气候的,它推崇的是协调、合作,这样集合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
(二)日本人集体主义的表现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价格观念与精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
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
日本的文化教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于和服从于集体的意愿。
所以,日本人认为,寻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是最为重要的。
如何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利益?本人早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用自律来服从群体利益。
日本人之间也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当身边有比自己强的人,首先是敬佩,然后学习他,最后超越他。
使自己成为最强的人。
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中没有嫉妒,这种良性的竞争,带来的是更加团结,更有活力。
有人曾说:“日本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有组织的人。
”他们无时不在集团中生存。
日本人的集体主义特征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说,在日本,“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位。
”在行为方式上,日本人与别
国的人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喜欢合群和重视集团的共同行动,他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纳入某一集体之中。
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人就像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列队,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
在思维方式上,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一员,“自我”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
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种集团的概念,对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乃至于整个国家。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集团与个人的关系都不像西方社会那样冷淡和疏远。
在价值观念上,相比于个人的天赋和作用,日本人更多的是重视集团的作用。
日本人所奉行的原则是:只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洪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
日本人还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一样。
日本人与中国人都一样,强调人的能动作用,都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但中国人与日本人强调人的价值在实现方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别。
日本人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服从集体,具体通过年功序列表现出来。
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相信“あまりの釘は打たれる”(出头的钉子要挨敲)。
日本人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是集团主义精神。
日本人从小就强调集体教育和团队意识,以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其他人合作。
为此,在日本,需要个人之间密切配合的“ドミノドミノ遊び”(多米诺骨牌游戏)是一个很流行的项目。
中学生
很热衷于“二人三脚”(两人三腿)的比赛,即两个人将左腿与右腿绑在一起,跑步前进。
另外,一个“タンブリング”(水中叠罗汉)的集体游戏也是很流行,就是在各学校的男生在游泳池中层层往上站,以层高数多少决定胜负。
大学生们则每年都要在从东京到箱根的公路上举行往返接力赛,这项200公里长的比赛,由10名选手接力完成,每年都会上演许多感人的故事。
三、日本人的集体主义
(一)日本人集体主义形成的原因
都说“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何以至此?在日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集体主义呢?可以说这跟日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1、首先是始于远古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的影响。
在一部分农村,至今在插秧及割稻季节,近邻们有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习惯。
这种习惯与狩猎文化不同,需要集体作业和共同的秩序,是一种生活共同体。
2、也不能无视儒教思想的影响。
重视忠孝的道德从江户时代以后广为普及,跟“家族”制度也紧密结合起来。
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家属必须服从“家族”的决定。
尤其是武士阶级,一旦出事就会断绝世袭,全家都要受到株连。
在日本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从小就受到家的影响,非常重视家族整体的利益与统一。
如果破坏了这种统一,要受到“勘当”与“义绝”——与其断绝家族关系的制裁。
在村落共同体内,也流行着“村八分”的制度,即所有村民与破坏村内秩序者断绝一切往来,逼得他难以生存。
所以要想避免“出局”,就得和大家
抱成一团。
可见,“和”是贯穿于家和社会集团的基本理念,培养了日本人的协调精神。
在长期的家族生活的熏陶下,使他们习惯于以家族社会的价值观念处理社会事务。
人们在家族内部必须奉行的准则,也成为在家族以外的社会里奉行的准则。
再者,模拟血缘关系是贯穿集团社会关系的重要支配原则。
日本人的家实际上是一个以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关系带有明显的主从关系的色彩。
在这个意义上说,“集团就是家族的扩大”,即家族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是互为表里的,人们可以轻易地将日本独特的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集团当中。
日本人无时不在集团中生存。
除此以外,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这也是产生这一习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