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浅析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
[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
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
[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
[4]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
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用于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的一项重要工具,指商业银行在存款中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留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
近年来,中国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达到稳定物价、调节资金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等多方面目的。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和银行业层面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和效应。
一、宏观经济层面的效应1.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可供货币贷款数量减少,整个货币市场的供应量也会减缓,货币的借贷成本相应升高。
反之,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则会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使得货币市场的供应量增加,货币的借贷成本相应降低。
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央行可以灵活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
2.影响整体信贷总量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会直接影响整体信贷总量。
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减弱,进而导致贷款供应量下降,整体信贷总量减少。
反之,当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则会增加银行体系的贷款能力,促进贷款供应量增加,整体信贷总量增加。
对于宏观经济而言,信贷总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稳定汇率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进而影响汇率的稳定。
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市场的供应量减少,进而使得货币汇率升值。
当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市场的供应量增加,进而使得货币汇率贬值。
稳定汇率对于外贸出口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维持汇率的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4.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提高货币的借贷成本,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趋势。
反之,当央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则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进而加快投资和消费增长,从而加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趋势。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分析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而汇率则是衡量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的价值。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的要求,这一政策工具被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调节金融市场。
本文将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1.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当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提取更多的资金作为存款准备金,导致银行的可贷款数额减少。
这将减少市场上的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水平。
当金融市场陷入紧缩时,投资者可能会减少对人民币的需求,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
此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会提高银行的成本,可能引发资本外流,进一步影响人民币汇率。
2.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相反,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款数额,提高市场上的人民币流动性。
这将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水平,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
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持有人民币,增加人民币的价值,从而推高人民币汇率。
3.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通常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但人民币汇率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状况、市场预期等。
因此,单一政策变动并不能完全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此外,市场预期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变动有所预期时,其对人民币的影响可能会在政策实施之前就反映出来。
结论综上所述,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有一定影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
然而,人民币汇率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单依赖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来预测。
因此,在分析人民币汇率时,需要综合考虑政策变动、经济情况和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评析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析24 发展研究/2005年第5 期财政金融DEVELOPMENT RESEARCH一、近十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1998年之前,我国普遍实行高准备金率。
到了1998年,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我国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8%;1999年前后,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99年央行又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调整至6%。
从2003年以来,国内以钢铁和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过热现象。
2003 年9 月,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6% 提高至7%。
而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7.5%,。
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 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将普遍实行这一新标准。
根据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
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提高0.5 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扮演着中介目标的重要角色。
由于在我国利率受到一定的管制,为了稳定物价和币值,主要是通过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适度增长来实现。
而在近十年内,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经历了几升几降。
先是1998 年和1999年的两次下调,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增加银行的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两次准备金率下调直接使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得以增加,当时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而企业也因为银行信贷增加得以实现资金周转的渠道。
通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货币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年广义货币(M2)增长了15.34%,而1999 年M2也增长了14.7%,实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用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当存款准备金率发生变动时,将对金融市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后果。
一、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与变动机制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银行机构需按一定比例保留在央行的存款储备。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可贷款资金减少,流动性降低;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可贷款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
在实际操作中,央行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一是改变公告存款准备金率,即公告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二是进行定向降准或定向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根据特定要求向特定金融机构进行调整。
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1. 影响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贷款能力。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2. 影响资金价格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还会对资金价格产生影响。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减少,导致了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相对减少,从而增加了资金价格;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增加,导致了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相对增加,从而降低了资金价格。
3. 影响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也产生一定影响。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体系的可贷款资金减少,导致了银行对外贷款的成本增加,从而推升市场利率水平;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银行体系的可贷款资金增加,导致了银行对外贷款的成本降低,从而压低市场利率水平。
4. 影响金融市场信贷环境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金融市场的信贷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减少,导致了信贷紧缩,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资金,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银行体系的贷款资金增加,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贷款资金,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保留的一定比例,它对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水平。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比例,进而影响到其可放贷和放款额度。
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需要保留的存款储备比例减少,可放贷和放款额度增加,促进了货币供应的增加。
相反,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商业银行需要保留的存款储备比例增加,可放贷和放款额度减少,导致货币供应的减少。
其次,存款准备金率还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产生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改变商业银行的贷款储备比例,进而影响到其贷款利率水平。
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储备比例减少,降低了贷款成本,推动了贷款利率的降低,进而促进了货币供应的增加。
反之,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商业银行的贷款储备比例增加,增加了贷款成本,导致贷款利率的上升,从而减少了货币供应。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货币乘数是指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货币基础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会提高货币乘数,因为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储备比例放款,从而产生更大的货币供应量。
相反,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降低货币乘数,因为商业银行必须以更高的储备比例放款,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经济的整体流动性产生影响。
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商业银行的资金链条变得更加宽松,促进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对经济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反之,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时,商业银行的资金链条变得更加紧缩,减少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水平、贷款利率、货币乘数和整体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能够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达到调控货币供给的目的,以实现经济稳定和调控经济增长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浅析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浅析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论文题目: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下调浅析姓名:陈澄学号: 40904013班级:金融5班指导老师:潘晓萍1、因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上调准备金率可以有效降低流动性2、因为现在美国的信贷危机,上调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上调目的1、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2、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三)、经济影响1、与银行的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抑制投资购房。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
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3、对企业而言。
资金紧张,银行会更加慎重选择贷款对象,倾向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这会给一部分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强者更强。
12月5日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原因:直接触发因素:资本市场暴跌,上证综指跌幅3.27%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早于预期”,为何选在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早于预期,直接的触发因素是11月30日的资本市场暴跌,试图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
现在提前宣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对昨日股市暴跌的一种救市姿态。
根本原因:可能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趋淡后国际资本外流压力的体现。
首先,经过一轮的调控,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出现明显下降,货币政策具有了适度放松的条件。
加上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而且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5%的历史高点,这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其次,国际社会一直认为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主要途径,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将和国际社会一道,通过鼓励增长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

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
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自1985年以来,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从大的时间线来看,总体上呈现出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
具体来说,1985-1998年3月、2003年9月-2008年9月和2008年12月到2011年6月,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阶段;而1998年3月-2003年9月、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和2011年6月-2016年3月,则是下调的阶段。
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其与基准利率的走势和步调大致相同,说明基准利率能较好地体现我国货币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实体经济运行的“口粮”成本。
最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央行通常会同时使用这两个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
近几年,存款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的相关程度更高,央行利用这两个工具调控经济运行的次数更多。
综上所述,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曲线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与基准利率走势基本一致,并与央行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论文题目: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下调浅析姓名:陈澄学号:40904013班级:金融5班指导老师:潘晓萍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下调浅析摘要: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长期以来,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0年短暂的五个月中,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为了抑制膨胀预期,又有助于实现经济刺激计划的目标。
这一措施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信贷数量以及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央行有必要采取地区差别准备金率,加大反通胀信息的透明度的措施,从而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上调下调理论概况1、定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2、职能存款准备金的四种职能:(1)、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在流动资产状况发生变动时稳定隔夜利率--缓冲职能;(2)、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准备金需求的一个来源,从而可以补偿通过自发性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产供给--流动资产管理职能;(3)、可以被作为一种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货币控制职能;(4)、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一个来源--收入或税收职能。
事件: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宣布,12月5日起,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降至21%。
这是自2008年12月以来,央行首次下调存准率。
中国上一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
此后,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宽松”走向“稳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最近的连续12次上调)(一)、上调原因1、因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上调准备金率可以有效降低流动性2、因为现在美国的信贷危机,上调准备金率可以保证金融系统的支付能力,增加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
(二)、上调目的1、旨在防止中国经济过热2、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三)、经济影响1、与银行的关系。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
从形态上看,超额准备金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如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存款等。
2、抑制投资购房。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
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3、对企业而言。
资金紧张,银行会更加慎重选择贷款对象,倾向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这会给一部分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强者更强。
12月5日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原因:直接触发因素:资本市场暴跌,上证综指跌幅3.27%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早于预期”,为何选在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此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点早于预期,直接的触发因素是11月30日的资本市场暴跌,试图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
现在提前宣布,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对昨日股市暴跌的一种救市姿态。
根本原因:可能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趋淡后国际资本外流压力的体现。
首先,经过一轮的调控,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出现明显下降,货币政策具有了适度放松的条件。
加上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迹象,而且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1.5%的历史高点,这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其次,国际社会一直认为经济的强劲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主要途径,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将和国际社会一道,通过鼓励增长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冲热钱外流。
之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对冲热钱,而现在热钱出现外流趋势,下调也在情理之中。
(一)、经济影响1、对银行而言。
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压力,这就意味着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拿去放贷款,从而获取更多利息差,所以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2、对企业而言。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更大。
银行的放贷能力增强,中小企业贷款也就相应容易了一些。
中小企业经常面临融资难问题,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虽不能彻底解决融资难,但可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压力。
3、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我们的生活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有利于鼓励股民投资,对股市有直接的影响。
年底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通货膨胀压力减弱的情况下缓解市场流动性趋紧的举措,充分表明了国家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心,对稳定物价将起到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是否转向?观点一:标志货币紧缩政策正式结束一部分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这是货币政策发转的标志,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依然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头号敌人,过快的放松货币政策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观点二:货币政策没发生方向性变化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不应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
10月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因此央行下调存准率可谓流动性对冲政策。
展望未来,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稳健。
四、存款准备金调整趋势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外部对中国市场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生变,这些都导致流入国内的资金流向出现逆转。
根据央行网站21日最新更新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10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总额比9月末净减少248.92亿元。
这是自2008年1月以来,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首次呈现月度负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10月热钱的流出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
中金公司也指出,考虑到外需放缓、美元走强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已不大,外汇占款未来将出现趋势性的减少。
虽然政策的微调正在积极发生,但目前的力度难以阻止经济的趋势性下滑,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的投资热情正在降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指出,外汇占款负增长在他看来是个好事情,可以由此看出外汇储备的增长是可逆的,而这种下降对控制由此造成的国内信贷规模增长和基础货币供应扩张也是有益的。
央行表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并激励金融机构自我保持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1] 杨嫩晓,货币银行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谢百三,金融市场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阮加,中央银行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调整机构与原因22 2008年1月25日14.50% 15% 0.50%23 2008年3月25日15% 15.50% 0.50%24 2008年4月25日15.50% 16% 0.50%25 2008年5月20日16% 16.50% 0.50%26 2008年6月15日16.50% 17% 0.50%27 2008年6月25日17% 17.50% 0.50%28 2008年9月25日17.50% 16.50% 1% 限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工、农、中、建、交、邮行暂不调整)16.50% 14.50% 2%17.50% 17.50%29 2008年10月15日16.50% 17% 0.50%30 2008年12月5日17% 16% 1% (工、农、中、建、交、邮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14% 13.50% 0.50%31 2008年12月22日16% 15.50% 0.50%(工、农、中、建、交、邮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14% 13.50% 0.50%32 2010年1月18日15.50% 16% 0.50% 为增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33 2010年2月25日16.00% 16.50% 0.50% (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不上调)34 2010年5月10日16.50% 17.00% 0.50% 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35 2010年11月16日17.00% 17.50% 0.50% 存款类金融机构36 2010年11月29日17.50% 18.00% 0.50% 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37 2010年12月20日18.00% 18.50% 0.50% 抑制通胀38 2011年1月20日18.50% 19.00% 0.50% 抑制通胀39 2011年2月24日19.00% 19.50% 0.50% 抑制通胀40 2011年3月25日19.50% 20.00% 0.50% 抑制通胀41 2011年4月21日20.00% 20.50% 0.50% 抑制通胀42 2011年5月18日20.50% 21.00% 0.50% 抑制通胀43 2011年6月14日(大型21.00% 21.50% 0.50% 抑制通胀(中小17.50% 18% 0.50% 抑制通胀44 2011年12月5日(大型21.50% 21.00% -0.50%资本市场动荡(中小)18% 17.50%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