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科举制的认识

合集下载

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

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

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兴于宋明清时期,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一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是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方面:
1.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任何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都有平等的机会。

2. 科举制度重视考试的笔试内容,注重文化知识,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较高的文化氛围,对于社会发展和知识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3.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影响,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提升。

消极方面:
1. 科举考试重视的是纸上谈兵的才能,对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要求较低,使得官员在工作中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

2. 科举制度过于强调文化知识,使得其他领域的才能和能力容易被忽视,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对科技和商业的滞后。

3. 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导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对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不再适用。

科举制评价

科举制评价

古代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与反思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科举制的评价: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人才得以涌现,社会上的人才不
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阶层,而是可以从各个阶层中选拔。

这样一来,政府的官员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代表性,也使得政府更加稳定和有序。

另外,科举制度的实施也让国家的权力得以制约和平衡,因为每个官员都需要在考试中通过,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才能才能得到官职。

2.经济方面: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而官员则
可以通过官位获取相应的收入。

这促进了社会上人才的流通,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文化方面: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同时,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它强调了儒家思想对士人的重要性,使得士人过于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导致了官场中的腐败现象,因为一些官员通过贿赂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官职。

总的来说,科举制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用人机制,使得人才得以涌现并被合理利用。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解

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解

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一、发展演变历程科举制度最初实行是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

唐朝在隋朝基础上加以完善发展,贞观年间增设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是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北宋王安石变法触及科举制,在太学设立三个等级,逐级淘汰不合格的生员,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考试而直接出任官职。

明清时,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科举规章严格,定期实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见解,文体死板,分成八个部分,称八股文;清朝前期基本承袭明制。

近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巨变,科举制度再也无法维护下去了,清政府被迫制订了新学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兴衰的原因及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中士、庶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得到应有的政治地位。

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因其政治、经济的特权地位,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

加强中央集权,必然要改变官吏选拔制度,让庶族参与政权,以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符合士族地主衰落和庶族地主地位上升的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倡导了重视真才实学、进身仕途的良好风气,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制度是个沉重的打击。

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为主,所以科举也是唐朝诗歌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种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

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渐施行之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渐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由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所以长期的阶层固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

隋文帝采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百姓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与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他们看到向上的可能,解决了阶层流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

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

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与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通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被称为“乡试、会试、殿试”,是中国古代士子通往官位的重要通道。

这个制度开始于唐朝,至明清时期逐渐完善,并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首先为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科举制度下,不论贫富,男女,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参加考试。

这种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人们有了一个追求知识的动力,激发了全社会的智力和创造力,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

不论身世如何低微,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参与国家政务,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价值。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科举制度下,科考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经史子集等各类文化知识。

为了取得好成绩,考生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渐领悟经典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传承获得了进一步的推进。

科举制度促使了文化知识的广泛普及,也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出现也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了渠道。

科举考试公开公平,不问出身,只凭才能,使得士子们有机会从社会的底层晋升至上层。

无论是出身寒门的孔融、文天祥,还是出身豪门的梁启超、严复等,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不同的官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科举制度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官员们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思维,局限了社会的发展潜力。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女性是封闭的,不允许女性参加考试,这限制了女性发展的空间。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腐败和贿赂的问题,为了取得高分和官职,许多人会利用金钱等手段收买官吏,导致选拔的不公正和腐败现象的盛行。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人才选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为国家选官用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他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阀的现象,改善了用人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考选人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因此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科举制度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能够有机会有入到参政治国的行列。

从宋代开始,科举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自然也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也是科举制得以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3科举制度确实为历代的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科举考试产生的进士、举人、秀才中,有很多有识之士成为国家的栋梁。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总体来讲,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读书人,有的入仕参政,通过科场走向官场,成为维持和支撑国家机器的栋梁,更多的则仍滞留于社会中下层,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些人都可称得上是国家通过科考选拔出来的人才。

4、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不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望,但是客观上对功名的追求是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儒家思想得到了管饭的传播,增强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5、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越南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科考。

欧美各国在近代推行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一学位等级体系,恰是中国科举制中所实行的秀才、举人、进士那套三级科考取士的做法。

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八股取士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固定的格式,陈腐的内容和的僵化方法,压抑了学子们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到清朝为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对于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孙中山先生说:“(科举考试)虽然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明。

”他这番话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孙中山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但同样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

对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我觉得是利弊共存,利大于弊。

从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

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颇有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且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

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

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

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

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

换句话说,若用其他办法选官用人,其弊端会更为严重的。

诸弊相权取其轻,科举制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代科举制的认识
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外学者历来有较为精辟的评价。

近年来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的论著纷纷问世。

这些论著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一,指出我国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许多学者列举包括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家、西方传教士、当代西方学者和英国大百科全书对科举制的评价。

如明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赞扬中国科举制说:“他们(指中国)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整个国家。

”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也都肯定中国科举制,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法国重农学派奎纳,更主张在西方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因此,1791年起,法国率先实行了文官考试,接着1853年后英国也推广文官考试。

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里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第二,肯定唐朝实行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认为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第三,肯定唐代的科举制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第四,在肯定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隐含的弊端。

一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