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读后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学《医学导论》心得简版

学《医学导论》心得简版

学《医学导论》心得引言概述:《医学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为医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医学知识和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学导论在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我在学习《医学导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医学导论的基本概念1.1 医学导论的定义和意义1.2 医学导论的学科内涵和学科特点1.3 医学导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医学导论的学习方法2.1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导论中的应用2.2 教学案例分析的重要性2.3 小组讨论在医学导论学习中的作用3. 医学导论的知识体系3.1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3.2 医学统计学的应用3.3 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4. 医学导论的实践应用4.1 医学导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4.2 医学导论对医学研究的指导作用4.3 医学导论对医学教育的影响5. 医学导论的发展趋势5.1 医学导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5.2 医学导论的国际化趋势5.3 医学导论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总结:通过学习《医学导论》,我深刻认识到医学导论作为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医学知识和基本概念,还培养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在学习《医学导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了解到医学导论的知识体系十分广泛,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统计学和医学心理学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医学导论将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国际化发展,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学习《医学导论》是一次深入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医学专业素养的重要过程,它为我们的医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医学导论的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和研究做好准备。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 > 卷下·古今病家论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

医家而,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

遥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便,又虑别延他人,觉情面有亏,而其人又叨任不辞,希图酬谢,古人所谓以性命当人情,其误三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察,信其欺妄,其误四也;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荐引一人,情分难却,勉强延请,其误五也;更有病家戚友,偶阅医书,自以为医书颇通,每见立方,必妄生议论,私改药味,善则归己,过则归人,或各荐一医互相毁谤,遂成党援,甚者各立门户,如不人己,反幸灾乐祸,以期必胜,罔顾病者之死生,其误七也;又或病势方转,未收全功,病者正疑见效太迟,忽而谗言蜂起,中道更改,又换他医,遂至危笃,反咎前人,其误八也;又有病变不常,朝当桂附,暮当芩连;又有纯虚之体,其证反宜用硝、黄;大实之人,其证反宜用参、术。

病家不知,以为怪僻,不从其说,反信庸医,其误九也;又有吝惜钱财,惟贱是取,况名医皆自作主张,不肯从我,反不若某某等和易近人,柔顺受商,酬谢可略。

扁鹊云∶轻身重财不治。

其误十也。

此犹其大端耳。

其中更有用参、附则喜,用攻剂则惧;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服攻伐而死则咎在医,使医者不敢过症用药。

更有制药不如法,煎药不合度,服药非其时,更或饮食起居,寒暖劳逸,喜怒语言,不进不节,难以枚举。

小病无害,若大病则有一不合,皆足以伤生。

然则为病家者当何如?在谨择名医而信任之。

如人君之用宰相,择贤相而专任之,其理一也。

然则择贤之法若何?曰∶必择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又询其学有根柢,术有渊源,历考所治,果能十全八九,而后延请施治。

然医各有所长,或今所患非其所长,则又有误。

必细听其所论,切中病情,和平正大;又用药必能命中,然后托之。

所谓命中者,其立方之时,先论定此方所以然之故,服药之后如何效验;或云必得几剂而后有效,其言无一不验,此所谓命中也。

卫医道,卫医德——读《医学源流论》后感

卫医道,卫医德——读《医学源流论》后感

卫医道,卫医德——读《医学源流论》后感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题记这位言辞犀利的前辈我于他在这本《医学源流论》中相遇接受着他的尊古贱今的思想以及偏于重阴的理论这位前辈就是清朝天才中医徐灵胎老先生(不知如何尊称后以‘徐前’称之)。

我感觉前辈的无私,犀利,洒脱,行世风格为我之楷模,内心深处实在诸多共鸣。

徐前这本书大量论述了理法方药的运用这里就不一一罗列让我们在回味这经典之中经典的几篇论述对我们的启示:《用药如用兵论》巧妙的比喻手法解释用药的三十六计还有引经报使药的妙处,用国用民用军用敌无不惟妙惟肖。

谁谓良医之法不可通于良将也?《汤药不足尽病论》我们不曾一次的听过‘盖汤者,荡也’这难道引不起我们这些中医学子的思考吗?中医治病之法不仅仅局限与药!也可用不战屈人之兵的心理引导,推拿导引优雅的动作亦可,还有一根出神入化的银针,等等;中医治病熬中药真的成了标志性的了吗?外用之药呢?走方郎中布袋里的黄鹤丹,青囊丸呢?还有千古名方逍遥散她为什么不叫逍遥汤?还有那传说中比金子还贵几十倍的安宫牛黄丸?他们都没有用了吗?扁鹊云:人之所患,患病多;一直所患,患道少!徐前的眼光以及对我们的暗示不就是谨遵古法不失其真吗?《肾藏精论》中学时曾记得我写过一篇文章说道:‘众医云:世人皆虚哉!这是人都出了问题还是医生除了问题呢?’这个问题拿到这里再来思考人的肾真的那么容易虚吗?徐前在此论中论述了肾精如井水有缺有生。

何必死抓肾虚呢?当今病人的所谓肾虚多少人是心理问题?多少人是被那漫天广告所骗呢?假性肾虚越来越多,肺气不降的金不生水的肾虚,肝失疏泄和肝气郁结的肾虚,中焦气机不利的肾虚?这些都要来补吗?医生不管遇到真假虚都要慎重不误治不过治,病人也要不乱补。

真虚补后不节无异于饮鸠止渴!假虚更要慎重千万不要闭门留寇!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秘诀。

《病随国运论》此篇与友交流,友笑曰:“只增笑耳,不可信也太过迷信。

”中国文化的继承正如大家所说:‘去其糟粕而留其精华!’病随国运我们在此用白话解释为时代与疾病的关系,再利用统计学这似乎可以做一个课题了,就不是封建迷信了。

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医书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视为一门神圣的学科,它关乎生命的延续,健康的守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有幸阅读了许多医学经典著作,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让我对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医书的心得体会及感悟。

一、医学之伟大医学是一门旨在解除人类痛苦、维护人类健康的学科。

通过阅读医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伟大。

医学家们历经千辛万苦,不断探索,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福祉。

例如,《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本草纲目》则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医学之严谨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医学生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阅读医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医学研究的严谨性。

医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观察,不断验证和修正医学理论,使医学知识得以不断完善。

例如,在研究人体生理机制时,医学家们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揭示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三、医者仁心医书中所蕴含的医者仁心,使我深受感动。

医学家们为患者解除病痛,无私奉献,体现了高尚的医德。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在《千金翼方》中,孙思邈提倡“救死扶伤,不问贵贱”,体现了医者仁心的精神。

这些医学经典著作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持医者仁心,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四、医学之创新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在阅读医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医学创新的历程。

从古代的针灸、草药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例如,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我国医学家们迅速开展疫苗研发,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创新成果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医学事业的信心。

医学进步感悟心得体会(3篇)

医学进步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感医学进步带给我们的喜悦和震撼。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医学进步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医学进步的巨大意义1.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医学进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从过去的“谈病色变”到如今的“精准医疗”,医学进步让许多曾经无法治愈的疾病变得可控,甚至有望治愈。

这无疑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 推动社会进步医学进步不仅关系到人类健康,还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医学水平往往代表着其科技实力。

医学进步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进步使得各国在医学领域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医学专家们共同研究疾病、分享经验,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二、医学进步带给我们的喜悦1. 疾病治疗的突破随着医学进步,许多曾经无法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

如艾滋病、癌症等,如今已不再是绝症。

这使得无数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也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2. 诊断技术的革新医学进步带来了诊断技术的革新,如基因检测、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3. 医疗服务的优化医学进步推动了医疗服务的优化,如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

这些服务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就医便利性。

三、医学进步带给我们的挑战1.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虽然医学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但医疗资源的分配仍然不均。

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设施落后,患者就医困难。

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2. 医疗费用的上涨随着医学进步,医疗技术、药物等费用不断上涨。

这使得一些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放弃了治疗。

如何降低医疗费用,让更多人受益,是医学进步面临的一大挑战。

学完医学史后的感想

学完医学史后的感想

学完医学史后的感想
在学完医学史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医学的伟大与深远影响。

通过对医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医学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医学思想、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当代医学的启示。

首先,医学史向我展示了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

从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尝试,到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每一个时期都为医学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不同的医学流派、著名的医学家和他们的贡献,都让我深感医学的广阔和博大精深。

其次,医学史也向我揭示了医学思想的演进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医学思想,我了解到医学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从以巫术、魔法为主的原始医学,到基于体液理论的古希腊医学,再到现代以病因学和证候学为基础的医学思维,不同的医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演变。

此外,医学史还告诉我医学技术的进步是与时俱进的。

从古代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高科技设备,医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

比如,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可以观察微小细胞结构,X射线技术使得医生能够看到人体内部的情况,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通过学习医学史,我深刻认识到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人类健康和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也需要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为社会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传承感悟心得体会(3篇)

医学传承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医学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守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事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医学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巫术治疗到现代医学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医学传承了无数先贤的智慧和汗水。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有幸见证了医学传承的过程,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

一、医学传承的必要性1. 保障人类健康的需求医学传承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这些知识代代相传,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2.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医学传承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疾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求医学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传承医学,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医学传承的过程1. 经验积累医学传承始于古代,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这些经验在民间流传,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2. 文献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知识逐渐丰富,人们开始将医学经验整理成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文献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推动了医学的传承。

3. 理论创新医学传承过程中,医学家们不断对前人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如现代医学的诞生,标志着医学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技术进步医学传承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从古代的手术刀、针灸针到现代的CT、MRI,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医学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医学传承的感悟1. 尊重历史,传承经典医学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历史,传承经典。

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医学发展的脉络,为现代医学提供借鉴。

2. 勇于创新,推动发展医学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徐灵胎自敘醫,小道也,精義也,重任也,賤工也。

古者大人之學,將以治天下國家,使無一夫不被其澤,甚者天地位而萬物育,斯學者之極功也。

若夫日救一人,月治數病,顧此失彼,雖數十里之近,不能兼及。

況乎不可治者,有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雖然,古聖人之治病也,通於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經絡、臟腑、氣血、骨脈,洞然如見,然後察其受病之由,用藥以驅除而調劑之。

其中自有玄機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蓋與造化相維,其義不亦精乎?道小,則有志之士有所不屑為,義精,則無識之突有所不能窺也。

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

王公大人,聖賢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

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

夫一人係天下之重,而天下所係之人,其命由懸於醫者。

下而一國一家所係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獨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祿道德之尊,父兄師保之重。

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視,亦不過為衣服口食之計。

雖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業不甚賤乎?任重,則托之者必得傳人;工賤,則業之者必無奇士。

所以勢出於相違,而道因之易墜也。

余少時頗有志於窮經,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

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

如是數年,雖無生死骨肉之方,實有尋本溯源之學。

九折臂而成醫,至今尤信。

而竊慨唐宋以來,無儒者為之振興,視為下業,逡巡失傳,至理已失,良法併亡,惄然傷懷,恐自今以往,不復有生人之術。

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補所全者,或不僅一人一世已乎?乾隆丁丑年七月洄溪徐大椿書於五山之半松書屋卷上卷上经络脏腑元氣存亡論養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無死。

斯言妄也,何則?人生自免乳哺以後,始而孩,既而長,既而壯,日勝一日。

何以四十以後,飲食奉養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慾戕之也。

則絕嗜慾,可以無死乎?或者曰:勞動賊之也。

則戒勞動,可以無死乎?或者曰:思慮擾之也。

則屏思慮,可以無死乎?果能絕嗜慾,戒勞動,減思慮,免於疾病夭札則有之。

其老而眊眊而死,猶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源流论》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医学源流论》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医学源流论》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医学思想的论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辩证用药观。

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辨病与辩证、病与主症、病与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重视药性专能,提倡溯源治学,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

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若机体受到创伤后,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若元气受损或衰竭,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

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挽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

他认为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

肾之真水是元阴,命门之火是为元阳, 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

“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 元阴不足患者,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

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阐明了命门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

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

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

“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 ,而其病又实可愈”。

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奇法,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

这种来自个人体悟、高度灵活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任何规范无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对于方药的配伍运用也很有见解,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病人具体病情动
辄用猛烈之药截邪气或以峻补之药遏制邪气而取得一时疗效的做法,反对不辨虚实滥用补药,他认为用药之力除考虑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外,还要考虑其气、味、色、质、形及所生之地,以其偏性调和脏腑;他还强调方和药有密切的关系 ,但方和药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

因此,他要求医家,在临床制方遣药之时,务必切合病情,作到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使所创制之方“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合观之则无方不本于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