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3b72ca0e2bd960590c677ed.png)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是什么丹毒的原因是什么(一)发病原因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
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
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
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
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
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二)发病机制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
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临床症状潜伏期2~5天。
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
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
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
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
好发于小腿、颜面部。
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
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患丹毒。
丹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 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
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
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3. 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丹毒是怎么回事

丹毒是怎么回事引发丹毒的原因(一)发病原因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
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
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
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
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
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二)发病机制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
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常见症状丹毒样外观、皮肤弥漫性红肿、泛发性红色斑块、水疱或大疱损害、高热寒战、发烧、恶心与呕吐等。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1.主要依据发病急剧,局部红肿,境界清楚,伴有高热及疼痛等,较易诊断。
丹毒的名词解释护理学

丹毒的名词解释护理学丹毒的名词解释与护理学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传染病,属于链球菌感染的一种类型。
它主要通过链球菌(Streptococcus)引发,特点是红肿、灼热和疼痛。
本文将结合护理学的角度,对丹毒进行名词解释和护理措施的探讨。
丹毒的病因和传染途径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微小损伤,如切口、磨擦、皮肤破损等,使得链球菌侵入皮肤组织。
该病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皮肤或呼吸道粘膜上的链球菌而被传播。
此外,丹毒也可由其他部位感染扩散至皮肤,如淋巴结炎、咽炎等。
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并伴随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初次感染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畏寒、纳差等全身症状,然后局部皮肤逐渐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严重的丹毒病例还可能发生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在护理学中,针对丹毒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患者的体位。
丹毒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不适感,因此护士需要帮助患者找到一个舒适的体位,并保持患者肢体的放松。
2. 促进疼痛缓解。
针对患者的局部疼痛,护士可以使用疼痛缓解方法,如冰敷、局部止痛药等。
此外,护士还应关注患者全身不适的疼痛,如头痛、肌肉酸痛等,对疼痛评估和及时缓解也是必要的。
3. 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
在丹毒患者的护理中,护士需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并及时更换患者的衣物和床单等物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 患者的营养支持。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免疫功能的提高。
5. 教育患者及家属。
护士在丹毒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向其传授有关丹毒的知识。
这包括预防感染的方法、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注意休息和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丹毒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传染病,在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通过严谨可行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丹毒的多发部位,治疗丹毒最佳方法

丹毒的多发部位,治疗丹毒最佳方法
丹毒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发病原因是血热内蕴,火毒表现在皮肤之上因而就产生了丹毒。
丹毒的特征
丹毒起病的速度非常的快。
蔓延速度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快,同时丹毒会让病人感到浑身不舒服,出现发冷或者发热的情况。
“丹毒”,顾名思义,其发病部位会发红,据相关医书记载,其发病部位“如涂丹”,同时患者会感觉皮肤灼热难耐,并且会伴随着水肿及溃烂现象。
丹毒的多发部位
丹毒的多发部位在哪里呢?根据医生多年的临床经验,丹毒发生的部位很广泛,可以说是人的全身都有可能成为丹毒的发病部位,但是说到丹毒的重点发病部位,就当属人体的脸部以及下肢了。
丹毒的最佳治疗方法
最近市面上有一种治疗丹毒的特效药—浦银散,能够快速的治疗丹毒,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浦银散()采用纯中药精炼而成。
它采用多种地道药材,经过著名中医学家的合理搭配,多次反复实验而连成的,它拯救了无数的丹毒病人,让丹毒病人恢复了健康。
如果没有找对方法,丹毒将会成为一种非常棘手的疾病,它会让肌肤溃烂,肤色变差,同时非常容易反复发作。
采用纯中药精制而成的浦银散对丹毒有着对症下药的神奇疗法。
它能够迅速的化解热毒,并且无毒副作用,对人体无危害,它的针对性治疗方法可以杜绝丹毒的再次发生,让丹毒永远不再复发。
丹毒病因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

丹毒病因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一)发病原因(二)发病机制(一)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
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一、辨证选方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15g,黄柏10g。
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
治法: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紫花地丁20g,鲜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5g,银花15g,连翘20g,生甘草3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治法: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2g,黄芩10g,生山栀10g,连翘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15R。
丹毒中医名词解释

丹毒中医名词解释
丹毒是一种中医疾病名称,也称为麻疹风,主要表现为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丹毒相关中医名词解释:
1. 湿热毒:湿热毒是指湿气和热气相结合产生的毒邪,是丹毒的致病因素之一。
2. 解毒清热:指清除体内的毒素,并清除热邪,帮助治疗丹毒。
3. 疮毒:指丹毒病情严重时形成的疮口,常伴有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
4. 调和气血:指通过中药调理气血,平衡体内阴阳,有助于加速丹毒恢复。
5. 皮肤疙瘩:指丹毒病情初期在皮肤上出现的红肿、疙瘩等症状。
[丹毒的发病原因]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丹毒的发病原因]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ttps://img.taocdn.com/s3/m/cdd9d60e336c1eb91a375df3.png)
[丹毒的发病原因]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感染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免疫功能降低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其他因素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 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
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
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3. 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丹毒的偏方治疗【病因】多因血分有热,火毒侵犯肌肤;或肝脾湿热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肤所致。
若兼湿邪,郁蒸血分,经常复发,缠绵不愈。
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
【症状】发病急骤,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边界分明,多发于颜面、小腿、前臂等处,且多伴有寒战、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疗法】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
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1、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
2、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 型链球菌所致。
3、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4、病原茵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5、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丹毒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
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丹毒如何预防?
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
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
嘱患者勿挖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