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四、项目实施与监控
1.组织实施:明确项目责任主体,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项目实施所需。
3.质量监控: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4.成效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评估项目成效,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
五、项目预期成果
(3)课程时长:根据课程难度和知识点数量,合理设置课程时长,保证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
(1)在线直播:教师通过直播平台进行实时授课,与学习者互动交流。
(2)录播课程:将课程内容制作成视频,供学习者随时观看。
(3)混合式教学:结合在线直播、录播课程和线下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确保网络课程的合法合规性,保护学习者权益。
4.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满意度,促进教育公平。
三、设计方案详述
1.课程内容规划
-按照学科门类和教育阶段,系统规划课程体系。
-结合国家教育标准和市场需求,定期更新课程内容。
-强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2.教学模式设计
-采用异步在线学习与同步在线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5.合法合规性保障
(1)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课程内容的合法性。
(2)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教材,防止侵权行为。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维护网络教学秩序。
6.学习支持与服务
(1)提供在线咨询、答疑等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建立学习社区,鼓励学习者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技术手段,增强学习体验。
-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课程设计的理念有哪些内容

课程设计的理念有哪些内容

课程设计的理念有哪些内容
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的理念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为中心。

课程设计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

2. 目标导向。

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多元化教学。

课程设计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与学的整合。

课程设计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连续性和渐进性。

课程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逐步深化和拓展所学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

6. 反思和评价。

课程设计要注重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反思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优秀的课程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整合,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注重反思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目标导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目标导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第2 6卷 第 2期 20 0 9年 6月





学 学

( 社


学Leabharlann 版) Vo . No 2 126 .
J u a o He e Unv ri o E g er g ( oi S i c E io ) or l f n bi ie st y f ni ei S ca n n l c n e dt n e i
Jn 2 0 u.09
基于 目标导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胡承军, 常志英
( 河北 工程 大学 教育 技术 中心 , 北 邯 郸 063 ) 河 508
[ 摘 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 《 最终的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种 以能力为本位 的课程 目标决定 了大学 计算 机基 础 网络课 程教 学设 计 不 同于其 他 的 学科 , 范例 、 活动 、 作是 实现 这 一 目 的有 效 途 径 。基 于 目标 导 向的 网 协 标 络 课 程 可以 与课 堂教 学 实现 优 势互 补 , 高教 育教 学质量 。 提 [ 关键词 ] 标导向; 目 大学计算机基础 ; 网络课 程; 设计与开发 [ 中图分类号 ]G 4. [ 62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3 97 (o9 o 一 07— 3 17 — 472o )2 O9 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 ( ) 二 活动 中体 验 。活动 理论 强 调学 生是 学 习的 主体 , 促进 学 要 技术 , 求 大学 生有 更丰 富 的信 息技 术知 识 和更 强 的 应用 信 息 技术 生 的 主体性 发展 , 须 首 先 让 学 生作 为 主体 去 活 动 , 活 动 中 完 要 就必 在 的能 力 。大学计 算 机基 础 是 为非 计 算 机 专业 大 一新 生入 学 而 开设 成 学 习对象 与 自我 的双 向建 构 。信 息 素养 最 终 体 现 为 一 种 利 用信 的第一 门计 算基 础 课 , 课程 具有 课 程信 息 量 大 , 时少 , 程 内容 息技 术解 决 问题 和进 行创 新 的能 力 , 不仅 仅 是熟 练 的技 能 和 丰 富 该 课 课 而 更新快 , 且具有实践 I 操作性强等课程特点 , 生、 由于各地 区信息化教 的知识 , 它主要通过学生在信息社会活动中应用学 习和生存体现出 育 发展 不平 衡 , 生基 础水 平差 异 很 大 , 于 此 , 要 利 用 网络 的 来 。如果 能够 将 活动 理论 引 入 计算 机教 育 的 教 学 过 程 可 以形 成 新 学 鉴 有必 潜 在优 势 , 计开 发 网络课 程 , 和拓 展 传 统 的 面对 面 课 堂教 学 , 的教 学策 略 , 高计 算机 教 育 的教学 效果 和 效率 以及学 习者 的 学 习 设 丰富 提 让 学 习者可 以在 课 堂外 继续 学 习或 与教 师保 持联 系 , 用 网 络辅 助 兴趣 , 利 从而使得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 的基础上 , 提高 自己的 教 学手 段提 高教 学 质量 。 信 息素养 。 但 纵观 现有 的 网络课 程 , 是教 材搬 家 , 遍 存在 着 “ 教 学 大多 普 重 ( ) 三 协作 中创 新 。计 算机 课程 的最 终 目标是 提 升 学 生 的信 息 内容 的呈现 与讲 解 , 学 习环境 与 学 习活 动 的设 计 ” 轻 ,为此 , 法 提 素养 , 息素养 具有 隐 『知识 的特征 。协 作学 习是 发展 学 生 隐性 知 武 信 生 博 士提 出 了 目标 导 向的 网络 课 程 开 发 模 式 , 模 式 认 为 : 络 课 程 识 的 有效 方法 。 同伴 间 的 交 流 可 以 使 隐性 知识 明 晰化 , 为 更 多 该 网 并 设计 是 目标 导 向的 , 括课 程 设 计 和 教 学 设 计 两 个 阶 段 , 程设 计 的学 习者所 共 享 ; 作 中的反 思 可 以使 显性 知 识 隐 性 化 , 断 丰 富 包 课 协 不 阶段需 要 根据 课程 目标 选择 和 组织 教学 内容及 学 习 资源 , 定 课 程 隐性 知识 宝库 。 确 结构 , 计划教与学的活动; 教学设计 阶段主要是进行需求分析 、 根据 二、 目标 导 向 网络课 程设 计模 型 教学 目标设 计 网络 课程 的学 习环境 。网络课 程 目标 是 “ 程 目标 一 课 教学 目标 ” 内存逻 辑 统 一 。 们 需 要 根据 课 程 目标 选 择适 用 的课 的 我 ( ) 程 结构 设计 一 课 程论 、 论 、 习论 为 指 导 , 教学 学 以便 有 针 对 性设 计 网 络课 程各 要 素 , 在《 大学计算机基础》 网络课 程中, 我们设计 了以注册登 录模 这 对 于 网络 课 程在 目标 、 过程 、 三 方 面 的 内在 统 一 , 现 有效 教 结果 实 块、 学生模 块 、 管理模 块 、 师模 块等 模块 构成 的 网络课 程结 构 。 教 学 具有 重要 意 义 。该 模 式在 原理 上仍 然 沿袭 了泰 勒 的 目标模 式 , 但 目标 的概念 扩 展到 了行 为 目标 、 成 性目标 和 表现 性 目标 。 生

第1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第1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 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需求
3.表现性目标和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 中 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4.三种网络课程目标取向的比较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1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网络课程的内容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可以二维模拟、三维仿真,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实现多维的教学信息传递
网络课程的内容结构是非线性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联想式、发散式思维 网络课程体现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现代教育 思想的整合,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
3.确定内容的组织结构:
①网络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ⅰ)纵深型内容组织与平面型内容组织相结合。 ⅱ)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相结合。 ⅲ)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引结合。
②网络课程内容组织的结构: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1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ⅰ)“行为目标-学科中心”。图示见教材P13图1.5 ⅱ)“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图示见教材P14图1.6 ⅲ)“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图示见教材P14图1.7
四、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关系
课件: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网络环境开发和运行的课件,是网络课程中为实现一个 或多个教学目标而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包含了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个组成部分,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内 容基础。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1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

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一、背景介绍1.1 教学背景信息化教学是指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1.2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习目标为中心,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2.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包括日常生活用语、交际技巧等内容。

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用语、问候语、购物用语、饮食用语等实用的口语表达内容。

教学内容以实用性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考量。

2.3 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包括口语对话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跃度。

2.4 教学资源本次教学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和教学设备等信息化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2.5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种评价手段,包括课堂练习的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小组讨论的评价等,充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三、教学效果分析3.1 学习动机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信息化手段,教师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掌握口语表达技巧。

3.3 教学质量的提高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二章)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第二章)

又称为不完整的问题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 2008 洪留荣
Page 2.15
第2章
2.1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3)、问题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
第一个阶段: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多个问题。 第二个阶段:通过一系列的准则对问题进行筛选和修改。
第三个阶段:确定问题解决的成果和完成标准。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 2008 洪留荣
Page 2.2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学习者 需 求 分 析 行为目标
工作岗位
课程专家
目 标 确 定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混合式学习
自主学习
课 程 实 施
评价和修改
内 容 设 计
改编-新编
学术-绩效 机构-学习者 模块化设计 学习者 内容组织结构
Page 2.3
教学设计 技术合成 媒体开发 技 术 开 发 教学 活动 设计 学习 环境 设计 需 求 分 析
分数
4-5分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 2008 洪留荣
Page 2.23
整体评分规则(仅作为样例)
水平5(5分):优秀的表现: 依靠广泛的知识证据来解释其预测的合理性,如物质科学:蒸发、凝结、能的转化、
质量守恒;生命科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疾病、植物与昆虫;地球科学:土
壤类型、水的循环、物质循环等。辩护有很强的推理过程,在逻辑上相互衔接且中间 没有漏洞的一连串陈述 水平4(4分):较好的表现: 能侧重某一方面的知识证据解释其预测的合理性,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辩护有推理过程,感觉一般。 水平3(3分):基本达到任务的要求: 依靠一定的知识证据来解释其预测的合理性,较符合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 但不够全面,并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辩护有推理过程,但存在一定的漏洞 水平2(2分):完成任务水平较低: 仅凭生活经验作出预测,没有知识证据支持,水平明显低于初三学生的知识 水平。辩护材料过于简单。 水平1(1分):没有达到任务的要求:

基于目标导向的《青春期女生健康生理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

基于目标导向的《青春期女生健康生理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
2 . 1 . 3 . 1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 计人 员并 不是 该课 程 的学 科专 家 , 对 于某些 教学 内容 、 教 学活 动 的选 取 与设计 难免 出 于个 人主 观经验 , 有一定 偏颇 . 2 . 1 . 3 . 2 由于 网络 课 程 对学 习者 的 自主 性 要 求 较

第2 9卷 第 4期 ( 上)
2 0 1 3年 4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和领会 , 易于检测 , 因此这些 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进 行内容 一媒体的选择. 2 . 2 . 2 问题情 境设 计 在 生成 性 目标 导 向下 , 网络课 程教 学 内容 就是 问题 情 境 , 教 学 内容 的设 计 即 “ 问题 情 境 ” 设计 . 情 境认 知 理论认 为 学 习是在 一定 的情 境 中发 生 的 , 学 习应 当在 与现实 世界 相类 似 的情境 中进行 , 并 以解 决 现实 生 活 中的真实 性 问题 为 目标[ 3 1 . 2 _ 3 学 习资源 设计 2 . 3 . 1 结 构 化学 习资 源 的设 计 本 网络 课 程在 结 构 化 资源 的设 计 方 面 主要 体 现 在补 充性 学 习材料 和练 习 以及测 试 题设 计方 面 , 主要用 于教 学 内容 的丰 富和拓 展 , 加深 学 习者对 于 教 学 内容 的理 解 , 为学 习 者提 供 练 习 的机 会 , 给 与 学 习者 及 时 的 反馈 和学 习 的建 议 .具 体 来 说 主要 有: 2 _ 3 . 1 . 1 背景 材料 背 景 材料 是 与教 学 内容 相 关 的文 化背 景 知识 . 在 本 网络课 程 的学 习过程 中学 习者 可 能不 了解 “ 精 子” 、 “ 卵子” 、 “ 胚胎” 等 概念 , 因此 在 “ 课程资源” 中 要 为学 习者 提供 相关 的背 景知识 .

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网络教学

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网络教学

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网络教学作者:林中海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摘要]本文讲述了在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的任务驱动式的网络教学课例,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注重技能培养、重视多维评价、提倡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表现性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网络教学课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武马群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例主要分析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掌握修改格式和背景、插入多媒体以及学会简单动画设置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给定的素材和提示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演示文稿相关对象的编辑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演示文稿对象的动画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创意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计算机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有待于提高,经常出现乱用、错用、混用各种技能和效果,使作品看上完全是技术的堆叠而缺乏相应的生命力;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成功教育的机会少等使大部分学生有不会评价、不敢评价、不想评价的心理特点。

四、教学策略本课采用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表现性目标活动任务,提供作品在线管理,完善表现性目标取向的人本主义课程观,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作品并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等环节。

强调学生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使学生在表现性目标导向下完成任务并提高技能。

五、教学过程六、课后反思本课的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在一个网络平台中,从引入、模板的下载、作品的提交、帮助的获取、作品和课堂的评价等均通过后台的程序逐步展示出来,下面就本课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作一下分析和反思。

1、“魔术”情景,吸引致胜本课的“魔术”幻灯片确实让很多学生非常惊讶,这不止是让学生体验到内容的有趣,最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平时看起来很普通的演示文稿软件的制作上来,所谓一个好的开头,总是从吸引学生做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0月教育技術學報Oct.2007 第1卷第4期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 ol.1 No.4 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武法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摘要] 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理论认为:网络课程设计包括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课程设计针对的是课程的形成,研究网络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

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内容的组织方式、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计划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

本文对以上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网络课程;目标导向;课程设计;课程结构;学习活动一、课程设计的涵义对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的涵义,课程论领域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

奥恩斯坦(2002)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把课程各组成部分(要素)安排成一个实际的整体的过程,这些部分包括:(1)目的、一般目标、具体目标;(2)学科内容;(3)学习经验;(4)评价方法。

[1]课程设计主要关注课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安排。

奥恩斯坦(2002)还引用了贾尔斯(1942)的经典性研究结果来图示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图1),他认为课程设计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

钟启泉(2000)认为: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

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技术。

所谓理论基础,是指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所谓方法技术,是指依照理论基础对课程各要素——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评价——做出安排。

[2]以上两种观点没有将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开发)进行严格区分,认为课程设计包括了对课程四个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安排。

施良方(1996)认为:对“课程编制(Curriculum Development)”与“课程设计”存在的模糊看法,会导致把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相提并论,即导致课程和教学的混淆。

为了明确课程设计的涵义,施良方(1996)把课程编制定义为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而课程设计则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课程编制(开发)和课程设计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

﹡本文系国家青年基金资助课题“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CA05003R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笔者倾向于施良方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在课程设计阶段除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外,还应当对网络课程的结构和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做出整体计划,这样课程设计阶段才是完整的,教学设计阶段的工作才是有据可循的。

在课程实施(教学)阶段,实施者可根据课程设计的结果对教与学的活动计划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创建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或学习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作了如下描述: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是为达成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做出选择和安排的系统化方法。

课程设计针对课程的形成,研究教什么的问题,即研究网络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活动。

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内容的组织方式、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以及计划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

二、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过程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在明确网络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展开的,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者在网络课程目标的导向下进行循环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达到网络课程的目标。

图3给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图示:首先根据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的取向和内容;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将网络课程内容和网络课程其它要素在课程目标导向下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计划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进行形成性评价,以确定是否符合课程目标,最后还要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课程设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1.网络课程目标的分析网络课程目标是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对网络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不同的课程观。

有三种课程目标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课程观,那就是:行为目标和结构主义的课程观、生成性目标和建构主义课程观以及表现性目标和人本主义课程观。

在网络课程中,具体采取什么形式的课程目标取决于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每一种课程目标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不足之处。

如果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较为合适。

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是由网络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化来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网络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课程目标的陈述应当明确而清晰,一门课程中可能包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分析方法包括(奥恩斯坦,2002)行为性方法、系统—管理性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概念重建方法。

2.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是课程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施良方,1996)。

[3]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的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取向和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

在不同课程目标的导向下,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围绕着三种不同的取向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在行为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的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注重知识的层次和序列。

网络课程的重点在于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因此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就是在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基础上的教材设计。

在学科知识选择的过程中应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科学性与社会性相融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协调。

在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的内容就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情境交互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经验,课程内容设计就是对一系列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设计。

作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问题有良构(Well-Structured)问题和非良构(Ill-Structured)问题之分,真实世界的问题绝大多数是非良构的。

不管是良构的问题还是非良构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包含四种成分(陈琦,1997):目的,即在某种情境下想干什么;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问题;方法,指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包括跨学科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需求、问题呈现的情境等因素,以便有效地把学生的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表现性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的内容就是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活动课程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就是对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网络课程中一般包括研究型活动、设计型活动和体验型活动。

表现性目标的学习活动设计一般采用活动分析法,即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

网络课程在设计中通常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同于知识的选择,随着网络教育的深入发展和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主体性认识的提高,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的互动也逐渐纳入课程内容,使得以问题解决和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逐渐丰富起来。

3.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就是在课程目标导向下根据学习者特点、学科结构、社会要求等对课程内容序列做出的安排。

在组织网络课程的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目标导向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1)纵深型内容组织与平面型内容组织相结合在网络课程中,内容节点组织按照知识的层次可以分为纵深型和平面型。

纵深型内容组织方式是指和一个学习主题相链接的内容节点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都是将学习过程导向纵深,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不会因为知识点的跳转而转到关系不大的节点上。

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预先设置的提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向问题解决的最终目标靠拢,激发学生不断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和问题的本质。

一般来说,纵深型的内容组织方式面向问题解决,而网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平面型知识组织方式是指和一个学习主题相链接的节点具有平行关系,一般是侧面的辅助性或支持性知识,如多种方案、背景知识、方法论知识等。

平面型节点虽然不具有因果关系,但对学习过程也是必须的,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多维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多元方式建构知识的意义。

纵深型和平面型的内容组织各有特色,在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中一般结合起来使用,只有如此才能构建有效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

(2)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相结合。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按照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不同课程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顺序是不一样的:行为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侧重于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排列。

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在问题解决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强调要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事实上,不论什么目标导向现在都倾向于将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统一起来,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3)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相结合。

直线式内容组织就是把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内容组织是指在不同阶段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直线式内容组织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内容组织方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知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4.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是指网络课程中各要素的组织方式,不同课程目标导向下,网络课程有不同的结构模式:“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的网络课程结构、“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的网络课程结构和“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的网络课程结构。

(1)“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的网络课程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组织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教材是序列化的、结构良好的学科内容,按照上述三个结合的原则进行组织。

学科中心结构的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结构化学习资源(线性多媒体材料、补充材料和练习)和非结构化学习资源(同步异步讨论);教学策略包括讲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支架渐隐策略等;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包括学习过程跟踪记录和分析、反馈和激励、学习导航、学习工具、学习伙伴、帮助系统等;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测验性评价来进行;网络课程中教学的活动主要包括讲授、答疑和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