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2022-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2022-2023 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斑斓.(lÁn)炫.目(xuÀn)摇曳.(yÀn)矢.志不移(shì)B.瓦砾.(lè)尴.尬(gān)惊骇.(hÀi)歼.灭(jiān)C.深湛.(zhèn)悠.闲(yōu)矜.持(jīn)劫.后余生(jié)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B.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敌阵,令对岸的敌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窜。

C.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废寝忘食。

D.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富翁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 愿意坚持,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再次发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启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机制。

D.《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吹动”。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达标试卷及答案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达标试卷及答案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达标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黝.黑(yǒu)吹嘘.(xū)窒.息(zhì)锐.不可当(ruì)B.仲.裁(zhòng)悄.然(qiào)粗糙.(zào)眼花缭.乱(liáo)C.镌.刻(juān)愚钝.(dùn)溃.退(kuì)殚.精竭虑(dān)D.不辍.(chuò)粲.然(càn)一绺.(liǔ)正襟.危坐(jīn)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自小家里贫困,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出一片天地。

B.动画片《大鱼海棠》,是一群年轻人花费三年多时间,处心积虑....完成的。

C.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了敌人阵地,终获胜利。

D.一路上,到处都有穿着靓蓝小袄官绿色比甲的丫鬟,屏息敛声....地垂手立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排比)B.“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借代)C.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

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

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排比)D.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比喻)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筷子中的文化》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朱启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一3题。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

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

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

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

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

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

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

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

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

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

《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

”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

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

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

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

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

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

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

”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1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

”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2“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3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

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

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4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

《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

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

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5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6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

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筷子漫谈阅读及答案参考筷子漫谈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

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

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

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

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

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

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

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

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

“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

《筷子小传》阅读答案《筷子小传》阅读答案篇1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4-17题。

(12分,每小题3分)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

河南安阳殷墟1 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

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

”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

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

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

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

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

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

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

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

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

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

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_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_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筷子春秋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

”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先在商朝呈现。

②“箸”,变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由于“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祥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由于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因此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

a 汉朝风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应墓主人生前的糊口场景,因此留给后人丰厚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述的宴饮场面中几近都呈现了筷子。

譬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坐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尽管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态。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利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堪称再自然无非,其后呈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勺。

《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

匕作为一种食器尽管对人进食有匡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

同时它的份量重,使用起来也很愚蠢,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品,筷子刚好能够取长补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末利便灵便,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访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良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代便使用筷子,如斯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气,往往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点,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擅长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情上的悬殊。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来舟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来舟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来舟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

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筷子春秋》阅读答案
1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

”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2“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
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
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
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3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

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
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
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
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
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
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

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
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4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
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

《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

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
料制作起来很麻烦。

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
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
代之。

5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
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
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
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
上的杠杆原理。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6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
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
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正如蔡元培先
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17、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
序是。

(6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

”这句话要是放在第3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
A . a处 B. b处 C . c处 D .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
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2)(3)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
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
武。

16.历史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筷子沿用至今的原
因逻辑顺序
18.C 19.(1)取材方便、制作容易(2)分量轻、使用灵活(3)取物准确20.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