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陈元方候袁公》《元方卖宅》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陈元方候袁公》《元方卖宅》

202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比较训练——《陈太丘与友期行》与《陈元方候袁公》《元方卖宅》(甲)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①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丙)元方卖宅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唐语林》)(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②东都:指洛阳。

③直:同“值”。

④遽:急忙,立即。

1.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辨别下列词语,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即可)。

A.惠顾B.敝人C.拙见D.赐教敬辞有;谦辞有。

2.借助提示的方法,疏通字义。

[方法一:课内积累。

](1)尊君在不__________(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方法二:积累迁移。

](3)远近称之__________(根据课内字词推断:下车引之。

)(4)久而益敬__________(根据常用的成语推断:多多益善。

)[方法三:查阅字典。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5)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制度。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年十一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11—14题。

(共10分)【甲】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做,实践。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与友期.行⑵相委.而去⑶元方入门不顾.⑷孔子亦不师.周公12.下面是选文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弱者抚之以仁。

13. 两篇选文写的内容都与陈元方有关,想想在两篇文章中陈元方各显示了什么不同的性格特征。

(2分)11.(1)约定(2)舍弃(3)回头看(4)学习(一个一分)12.(1)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2)用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抚慰贫弱的人)。

13.【甲】文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体现了他为人方正,讲究诚信的一面;【乙】文主要写了陈元方与长辈的对话。

面对长辈的问话,他镇定自若。

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他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更加体现了他的机智。

(答出为人方正、聪明机智各得一分)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附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相委而去(2)入门不顾【小题2】用现代汉语译者以下句子(2分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小题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回去”时,元方从“”和“”两点驳斥。

(2分后)【小题4】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小题1】(1)委:丢下、舍弃(2)顾:回头看(每空1分)【小题2】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抵达,太丘就不再等候跑了,返回以后(友人)才至。

(迁调全省略1分后,夹住重点字词“回去”和“实乃”,其他意思通顺即可。

(1分后)【小题3】无信无礼【小题4】示例:整体表现了他的聪颖仁义。

(可以从聪颖、存有胆识、个性直率、懂得礼识义等方面自由选择两点提问)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认知和鼓腮,建议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述展开重点鼓腮。

还建议学生对文章四书五经,书念百遍,其义字生。

“刘”“委”须要学生课下重点总结常考至的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

注意“中”“乃”“至”的含义。

考点:认知并译者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认知b。

【小题3】试题分析:建议学生能大致译者文段,答案瞄准在:“日中不至,则就是无信;对子怒骂父,则就是不敬”。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即可。

考点:观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世说新语》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与课外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共6篇)(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舆:手推的小车。

④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 ③谏.父曰______④是.负义也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B.下车引之欲捐之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何以收此凶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及答案《陈太丘与友期》阅读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去: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五、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奋不顾身房舍整齐划一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茅庐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⑵《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2.对比六、①舍:放弃;②房屋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七、(1)惭愧。

(2)轻视。

八、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

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九、(1)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 1 页 共 1 页[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九象,(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描写。

【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

4.【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 ”和“ ”;【乙】文中袁公说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体现了他性格中 的一面。

5.【甲】文元方两次称其父的友人“君”,显示了他的 ;【乙】文中元方回答袁公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 。

6.【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 的性格,【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 的性格。

1.A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

②恣:任凭。

③孤:王侯自称。

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分)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分)(2)弱者抚之以仁。

(2分)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

(3分)答案: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D.太丘舍去.(离开)2.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雪/纷纷何/所似?B.白雪/纷纷/何所似?C.白雪纷纷/何所/似?D.白雪/纷纷何所/似?3.下列对【甲】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选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两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B.【乙】选文中的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甲】选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

D.【乙】选文仅103个字,就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阐明了为人处世应该守信、讲礼的道理。

5.把【乙】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
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
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
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
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
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
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描写。

【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4.【甲】文中的友人所以“惭”是因为他“ ”和“ ”;【乙】文中袁公说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一面。

5.【甲】文元方两次称其父的友人“君”,显示了他的;【乙】文中元方回答袁公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在于。

6.【甲】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的性格,【乙】文中的元方则比其4年前更加成熟,表现了他的性格。

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3.对话元方的父亲
4.无信无礼自负
5. 明礼不卑不亢。

既既不得罪袁公,照顾了他的体面,又维护了自己
的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6.正直、率真机智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