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①,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③,及疲,乃布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行:赶路。
②索靖:晋朝书法家。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布裘:展开皮衣。
⑤因:于是。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8分)(1)唐欧阳询尝.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百步复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日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欧阳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 博采众长B. 虚心好学C. 甘于奉献D. 善于钻研二、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①,辍②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③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④曰:“嗟乎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①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作。
②辍:停止。
③若:你。
④太息:长叹。
⑤嗟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 尝.与人佣耕吾尝.终日不食B. 陈涉少.时少.选之间C. 辍耕.之垄上耕.当问奴D. 佣者笑而.应之处士笑而.然之2. 请你写一写“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学弈》中,我知道了“鸿鹄”的意思,可以推测文中的“鸿鹄之志”可以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典例精析】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杵(chǔ):棒槌。
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去:________②方:________③欲:________④还:________(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1)离开;正;想要;回去(2)mò;磨盘;mó;磨刀;hái;还有;huán;归还(3)正确(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
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解析】(1)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
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
(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课后同步作业 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惟.弈秋之为听( )2.思援弓缴.( )而射之3.一心以为有鸿.( )鹄.( )将至二、解释带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者也。
..之善弈通国:善:弈:句意:2.孰.为汝.多知乎?孰:汝:句意:三、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 )四、选择恰当句意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 ( )A.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推崇。
B.根本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好为人师罢了。
2.从孔子的回答中,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名言(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表现了两小儿的 ( )A.天真可爱。
B.瞧不起他人。
五、课内阅读。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文中用的方法叙述两人学弈的态度。
2.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14.文言文二则一、1.wéi 2.zhuó 3.hóng hú二、1.全国。
善于,擅长。
下棋。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谁。
你。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三、1.① 2.② 3.② 4.②四、1.A 2.B 3.A五、1.对比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统编-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4分)眉眼口鼻争能《醉翁谈录》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厮争得。
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注释】①争能:争本事。
能,才干,本事。
②神:灵性。
③尔:你。
④别:辨别。
⑤方:才。
⑥东西:指四方。
⑦宜:应该,应当。
⑧若然:如果这样。
⑨厮:宋代后常用作对人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为”的意思与“口为鼻曰”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B.为是其智弗若与C.鼻为眼白D.孰为汝多知乎2.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2)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3.读一读,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4分)鼻子认为自己能够居于嘴巴上面的依据是“”,眼睛认为自己有本事的依据是“”4.对于它们的争吵,你有什么想对它们说的吗?请写一写吧!(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0分)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
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②先:祖先。
③徙:迁移。
④孤:幼年丧父。
⑤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⑥扶风:古地名,在今陕西境内。
⑦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1.“充少孤,乡里称孝”中“少”的意思是( )(2分)A.少年B.数量少C.英雄D.年轻2.“一见辄能诵忆”的意思是( )(2分)A.看一次就能背诵,回忆。
B.一见到有能力的人就跟着。
C.见面一次,感情就很好。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本次考试共设12道选择题和2篇阅读理解题,分别为古诗文《登高》和《孔乙己》。
总分为100分,满分为120分。
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B)A. 我们要学会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2. 古诗《登高》的作者是(D)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众不同?(A)A. 掩耳盗铃B. 调虎离山C. 孟母三迁D. 画龙点睛4. 古诗《登高》中的“千山鸟飞绝”一句的意思是(B)A. 千山之中没有鸟儿B. 在登高之处可以看到千山和飞鸟的美景C. 天空中有千只飞鸟D. 千山的其他地方有飞鸟5. 古诗《登高》的下一句是(C)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单怀万古心,无为谁生外。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 古诗《孔乙己》中的“小店”是(A)A. 饮食店B. 木材店C. 衣帽店D. 鞋店7. 古诗《孔乙己》中的“饱经忧患”一句的意思是(D)A. 没有经历过什么悲伤和困难B. 活得非常优哉游哉C. 时常感到惆怅D. 面对很多的烦恼和痛苦8. 下列哪句话体现了《孔乙己》中的“儒雅”主题?(C)A. “那时店内的一切——破旧粗陋的茶几凳子,柜里凌乱的饭食酒菜轻盈的小贩——都凝聚成庄严而又优美的涵义,深深地侵入我们的记忆。
”B. “我早已饱吃了数不清的爆米花和饮料,也看厌了现场放映的电影,乘机准备离开,可一个人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
”C. “那人举止儒雅,走起路来依旧双手负在腰间,显得极有风度。
”D. “酒醒后漏长,罚款二元,留店工作一个时辰。
”9. 古诗《孔乙己》的作者是(B)A. 贾平凹B. 鲁迅C. 龚自珍D. 钱钟书10. “守株待兔”这个典故出自于(C)A. 《左传》B. 《孟子》C. 《列子》D. 《庄子》11. 唐代诗人中,以思想深邃著称的是(A)A. 李白B. 王维C. 杜牧D. 白居易12. 古诗《登高》和《孔乙己》的时代相差(D)A. 战国B. 秦朝C. 汉朝D. 五代阅读理解古诗文《登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部编人教版版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02)(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试卷(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季梁)往见王日:“令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日:“吾欲之楚。
’臣日:'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日:‘吾马良。
’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日:‘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之楚,将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A.南辕北辙B.分道扬镳C.天南地北D.南来北往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课文再现。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在这段话中,作者____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
5.把内容补充完整。
6.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7.选文中画“”的句子中的“二者”分别指____和____;“舍”的意思是____。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 )①众皆弃去去( )①儿得活得( )①群儿戏于庭于( )9.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六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完成习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小时了了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③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④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⑤。
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曰:“小时了了⑥,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⑦。
(注释)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②清称:有名誉。
③中表:指的是亲戚。
④伯阳:老子的号。
⑤奕世:世世代代。
⑥了了:聪明。
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试题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试题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②拊掌..大笑拊掌:________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孔子不能________。
两小儿笑曰:“________?”(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小古文阅读: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
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
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选文选自________,从文体上看属于________。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河渭:________(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
”的结尾?(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
滥:虚妄不实。
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
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②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说(yuè):同“悦”,高兴。
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②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③甫冠:指刚满20岁。
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④同列语之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②食之,甚美: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 shì)(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附参考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7.课文理解。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一个小孩认为:________他的理由是:________(2)另一个小孩认为:________他的理由是:________(3)两小儿“辩日”对你有什么启发?8.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____________?”孔子不能决也。
(1)按原文填空(2)解释下列字词。
及:________ 探汤:________(3)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4)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________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儿是从________的角度判断的。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5)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
“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 _____(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 _____(zhé zhē)枝,诸儿竞 _____(jìng jīng)走取之,唯 _____(wèi wéi)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找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儿竞走取之(跑)B.唯戎不动(只有)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10.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下面练习。
郑①人有欲买履者②,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⑤,乃曰:“吾忘持度⑥。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②者:(怎么样)的人。
③度(duó):量长短,动词。
④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⑤履:鞋子。
⑥度(dù):量好的尺码。
(1)为文言文中的“度”字选择解释正确的选项。
度:A.尺码;B程度,限度;C.计算,测量;D.气度。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________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底。
”________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2)下列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宁信度,无自信也。
A.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办事情应该严谨谨慎,不能粗心马虎、丢三落四。
B.办事情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规律,搞教条主义。
1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①仕________ ②濒________ ③具________④悯________ ⑤邑________ ⑥祀________(2)选择题: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①岁罹水患________②死者相踵________③遂自经于鼓下________(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12.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