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别名〕虻、黄虻、��、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贝、尖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hosa D.Don.乌花贝母Fritillaria cirhosa D.Don var.ecirrhosaFranch,棱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以鲜茎供药用。
〔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川贝碱、西贝碱、炉贝碱、白炉贝碱、青贝碱、松贝碱等。
〔作用〕一、历代经验1.润肺散结:《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名医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药性论》:“……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五项下瘿瘤疾”。
《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本草正义》:“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
” 《本草述》:“疗肿瘤疡”。
2.止咳化痰:《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
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
《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证。
”二、近代研究1.止咳化痰作用:川贝母生物碱有扩张支气管作用,并能使呼吸暂时受抑制〔1〕。
2.降压作用:川贝母碱给麻醉猫静脉注射,可以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
大量用川贝碱可使动物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受抑制,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搏变缓。
西贝碱也有降压及扩张周围血管作用,但心电图无改变〔2〕。
3.对平滑肌的影响:西贝碱对豚鼠离体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整体狗小肠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解痉作用类似于罂粟碱。
此外,尚有消炎作用,对肺、支气管及咽喉炎症效果较好,以上作用类似于阿托品。
〔性味〕甘、苦,平。
归肺、心经。
〔功效〕润肺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肺燥咳嗽,久咳痰喘,咳嗽咯血;心胸郁结,肺痿,瘰疬,瘿瘤,喉痹,乳痈,瘿瘤等。
〔临床应用〕川贝母常用于肺燥阴虚之咳喘,咯血等。
最新关于中草药“川贝母”的认识

2. 川贝母的名字中,“川 ”字代表了它的产地,而“ 贝母”则是对其形态特征的 形象描述,因为川贝母的外 形像贝壳。
03
3. 川贝母的名字还与其药 用价值有关,因为四川地区 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 川贝母的生长,使得其药效 更佳。
2. 植物形态:川贝母的外观特征
01
1. 川贝母的外观特征为鳞茎 球形,直径约1-2厘米,表面 黄褐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 的深沟纹。
02
2. 其叶片为基生叶,呈线 形或披针形,长可达30厘米 ,宽约1厘米,先端渐尖, 基部鞘状抱茎。
03
3. 川贝母的花为总状花序, 花朵较小,一般为黄绿色, 花瓣6片,花蕊6枚,花期在 夏季。
3. 生长环境:川贝母的生长习性和分布区
域
1. 川贝母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甸、流石滩和岩石缝隙中 ,对环境要求较高。
1. 川贝母主要用 于治疗咳嗽、痰多 、气喘等呼吸系统 疾病。
1
2. 川贝母对于肺热
3. 川贝母还可以用
燥咳、痰黄粘稠等症
于治疗由肺热引起的
状有显著的疗效。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等症状。
2
3
3. 用法用量:使用川贝母的正确方法和剂
量
3
3. 在使用川贝母时,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影 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三、川贝母的药用价值
1. 主要功效:川贝母的主要药效和作用
1. 川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 等病症。
1
2. 川贝母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2
3. 此外,川贝母还有抗炎、抗氧化的效果,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3
。
中药故事川贝母的润肺止咳功效

中药故事川贝母的润肺止咳功效中药故事: 川贝母的润肺止咳功效川贝母,又被称为贝母、蛇贝母,是中药中的一味名贵药材。
川贝母是著名的润肺止咳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是由防川贝和巴豆贝母两种植物的根茎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
川贝母的主要功效是润肺止咳。
在中医学中,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起着呼吸、排泄等重要功能。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容易引起肺部的炎症和损伤。
川贝母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中的要药之一,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肺病和咳嗽。
川贝母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尤其是巴豆贝母,具有明显的化痰、抗炎和抗菌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痰液的黏稠度,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同时,川贝母还能促进肺部的新陈代谢,增加肺部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除了润肺止咳外,川贝母还具有其他重要的药理作用。
川贝母可以解毒,对某些有毒物质的中毒具有救治作用。
此外,川贝母还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和脓肿等疾病。
而且,川贝母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具有降压、扩张血管的作用。
川贝母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灵活。
一般来说,川贝母可以制成糖浆、糖丸、颗粒剂等口服剂型,也可以直接煎煮为汤剂、熏吸剂等外用剂型。
此外,川贝母还可以与其他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
然而,使用川贝母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川贝母是寒凉药物,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来说,使用川贝母要慎重。
其次,孕妇、婴幼儿和体弱者使用川贝母时需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最后,川贝母在使用过程中要控制剂量,以免出现过敏或中毒等不良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川贝母的保护和合理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川贝母的原材料防川贝和巴豆贝母的资源日益减少,使得川贝母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
在使用川贝母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护川贝母的生态环境,促进川贝母的合理种植和繁育,以保证川贝母的持续供应。
总之,川贝母作为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润肺止咳功效。
它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肺病和咳嗽的治疗,并展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邱玏【摘要】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 先秦时期均以“ 贝母” 之名统之, 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 川贝母、浙贝母从“ 贝母” 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 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 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 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 解郁愁、散逆气” 之功以及浙贝母的“ 清降” 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 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 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作者】邱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36-37。
而浙贝母则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1]292。
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

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中药材品种数据之:川贝母川贝母⽬录:□概述□基源鉴定□真伪鉴别□产地分布□功效主治□⽣物学特征□栽培技术□病⾍害防治□采收加⼯□历史沿⾰□质量分级标准□⽂献⽀持概述: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Hsia、⽢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 Franch.、太⽩贝母F 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或⽡布贝母F 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Hsiavar. wabuensis(S et S S.C.Chen 的⼲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及泥沙,晒⼲或低温⼲燥。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治州。
⽢肃贝母主产于⽢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四川等地、梭砂贝母主要产于云南西部,四川⽢孜、德格、巴塘,青海⽟树,西藏等地。
药材之松贝,主要来源于暗紫贝母,为川贝母中之珍品,过去集散于松潘地区,故称松贝,⼜称松潘⼦,尤以四川产者为地道药材,青贝,为川贝母中常⽤较多品种,质量亦佳,产区以青藏⾼原的⽢孜、德格为中⼼,故有青贝之名。
炉贝产区以四川为中⼼,过去多集散与康定(打箭炉),故名炉贝。
太⽩贝母亦称太贝、秦贝,因主产于秦岭太⽩⼭⽽得名,为陕西地⽅特产,属地⽅习⽤品,药⽤历史悠久。
在地⽅药材标准《四川省中药材标准》、《⽢肃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和《陕西中草药》中均有记载。
20世纪70年代,四川等地开始引种太⽩贝母,由于其适应性强,分布范围⼴,是川贝母中适宜家种栽培的佳品,⾃1983年太⽩贝母野⽣变家种技术成功,随着太⽩贝母栽培技术的成熟,⽬前在重庆、陕西、湖北、⽢肃、四川等地均有⼤量种植。
川贝母简单介绍

川贝母简单介绍
川贝母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学名为Fritillaria cirrhosa。
它属于百合科的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川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山区。
以下是对川贝母的一些简要介绍:
1. **外观特征:** 川贝母植株高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根状茎较发达。
叶子呈对生状,呈披针形。
花单生于花茎的顶端,花冠呈钟状,花色一般为紫褐色。
2. **药用部位:** 主要采用的是其根茎,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
根茎呈半球形,表面黄褐色,质地坚硬,具有特殊的川贝母香气。
3. **药用功效:** 川贝母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
它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喉咙干燥等症状。
此外,川贝母也被认为对心脏和肺部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4. **使用方式:** 川贝母可以制成川贝母糖浆、川贝母膏等制剂,也可以作为中草药材入药。
在使用时,一般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具体病症来确定用量和使用方式。
总体而言,川贝母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药用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在中医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使用川贝母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遵循科学用药
原则。
中药宝库探索川贝的神奇药用功效

中药宝库探索川贝的神奇药用功效川贝,又称天然雪梨,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誉为中药宝库中的明星之一。
本文将探索川贝的神奇药用功效,并介绍其用途和制备方法。
一、川贝的药理作用川贝属于槲皮素类药物,主要成分是川贝母苷和川贝母酮,有较强的镇咳祛痰作用。
川贝能够刺激呼吸中枢,增强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功能,并能镇静平复呼吸系统。
此外,川贝还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平喘、化痰散结、解毒等功效,对于治疗肺热痰咳、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二、川贝的主要用途1. 改善呼吸道疾病:川贝可通过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有效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道疾病。
2. 清热解毒:川贝具有清热散结、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川贝的清热解毒作用还可用于治疗内热便秘、痈疽疖肿等疾病。
3. 保护胃肠道:川贝具有保护胃黏膜、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溃疡和胃炎等疾病。
川贝还能增强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改善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
4. 祛痰化痰:川贝被广泛用于治疗痰湿阻滞、胸腹间隔白痰、咳嗽痰多等症状。
川贝能够刺激纤毛运动,促进痰液的排出,清除肺部痰湿,改善呼吸道的通畅性。
三、川贝的制备方法川贝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蒸制法和炙制法。
1. 蒸制法:将川贝放入蒸锅中,用旺火蒸煮15分钟至20分钟,取出晾凉,即可使用。
蒸制后的川贝色泽呈暗褐色,质地柔软,具有较强的药效。
2. 炙制法:将川贝放入炉火上或铁盘上,用文火加热,炙制至川贝外表微黄,内部略带黄色即可取出晾凉。
炙制后的川贝质地较硬,药效较为温和。
需要注意的是,川贝在制备过程中不能过度加热,以免损失药效。
同时,川贝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适量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四、川贝的食用禁忌虽然川贝具有许多药用价值,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川贝并不适合食用。
【优秀文档】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
那么在医学上川贝母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川贝母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Chuān Bèi Mǔ.【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原形态】①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
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
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
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
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
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
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
花期6月。
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
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
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
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
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
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
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鳞茎圆锥形,径1.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
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
随着我国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川贝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就中药川贝母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希望能帮助基层医生正确认识和应用川贝母。
一、川贝母的历史沿革
(一)川贝母的本草记载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
”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历代本草至《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自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
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用来治疗痰嗽、心胸郁结、肺痈、肺痿、瘿瘤、痈肿、疮疡,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
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
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
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浙江产贝母称“土者”,四川产的称“川者”。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
”“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
张璐《本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像山者微苦又次之。
”此处“西者”据考证极有可能为新疆产贝母(伊贝母),像山贝母为浙江产之浙贝。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川中图者,一叶一茎,叶颇似养麦叶。
”
《本草求真》概括“小者川贝母,甘苦微寒,滋润大于清别,后世一直沿用”。
《中国药典》自1963版开始收载川贝母,1977年版药典起指定四种专属品种一直延续到2010版药典前。
2010版药典中又收录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作为药材来源。
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项下规定: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二)川贝母的命名沿革川贝母的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现代又有根据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蒜贝等。
二、川贝母的临床应用
(一)川贝母的经典方应用《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
润肺消痰,止下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也。
以上使用必以川者为妙。
”
川贝母具有苦寒之性,有清热化痰之功。
用治肺热咳嗽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二母散;兼有甘味微寒,尚能清润肺燥,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治阴虚燥咳,常与杏仁、麦门冬、紫苑等药同用,如贝母丸;还可用治老嗽咳血,常与天冬、沙参、百部等药同用,如月华丸。
2010版《中国药典》:川贝母的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其功能与主治是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
瘰疬,乳痈、肺痈。
用法与用量: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二)川贝母的现代组方应用随着人们对川贝母的应用,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等。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现代临床不断地涌出新的应用:王晓杰临床以川贝母为主治疗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服药2周腹水全消,食欲增进。
陈晋宇在1年多内,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
另外,川贝母与当归等组成配方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
由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组成的咳安含片用来治疗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
(三)川贝母的食疗应用川贝母被《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作为食疗中药,广泛用于肺热燥咳、干咳等病症。
1.梨蜜川贝膏根据《太平圣惠方》,该膏组方:川贝母、梨、蜂蜜、白糖。
适用范围:①阴虚肺燥、久咳不愈、咽干燥渴者;②对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后期、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痰少、舌红少苔者,可作调养之用。
2.二冬二母汤组方:麦冬、天冬、川贝母、知母、沙参、冬桑叶。
本方具有化痰止咳,润肺养阴,壮水生津的功效,为治疗干咳无痰的良方,效果明显。
尤其对儿童,服药时以甘润之冰糖为引。
3.川贝母煮橘子制法:取川贝母,橘子;先用水浸泡,煮水,加冰糖适量,饮汤。
食橘瓣;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需再添煮2个橘子:饮汤约200mL,连用3日,儿童酌减。
4.川贝酿雪梨组方:川贝母、雪梨、糯米、冬瓜、冰糖、白矾。
本方具有润肺消痰、降火除热的功效,适用于肺痨咳嗽、干咳、咯血等症。
5.川贝炖苹果梨组方:苹果2个、梨3个、川贝母5个。
做法:①苹果与水梨削皮后,加水适量打成果汁约150mL;②川贝母9g,用水约500mL,水煎浓汁约50mL;③三汁混合加白糖20g冲服。
适用病症有肺燥咳嗽,干咳无痰,慢性支气管炎而痰黄黏稠、鼻干燥者。
6.贝母鸭蛋炖食该方可预防哮喘,取川贝母5g(捣细末)、百合70g、桑叶30g、鸭蛋2个。
用法:将桑叶加水1000mL,煎汁约500mL,滤过。
滤液加川贝母粉、百合拌匀,隔水蒸熟百合后,将鸭蛋打破放入,加适量调料,稍微煮沸即可食用。
一天一次,连续食用7d,不可间断。
注意食疗期间禁食肥肉、猪油、虾、鲤鱼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