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思修教案

2018版思政教案

绪论

一、教学目标:了解我们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白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应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思考:怎样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需要大学生去观察、思索、选择、实践。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

1.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2.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3.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能够促进入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一、教学目标: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1.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3.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密切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

3.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毛泽东所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再崇高的人生目标也难以真正实现。

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一)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

2.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3.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4.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大学生可塑性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人生实践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1.反对拜金主义。2.反对享乐主义。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清这些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实质,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

三、成就出彩人生

1.与历史同向。2.与祖国同行。3.与人民同在。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知识,鼓励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时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理想具有超越性。

2.理想具有实践性。

3.理想具有时代性。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1.信念具有执着性。2.信念具有多样性。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人,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1.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2.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3.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4.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4.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4.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

思考题: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担当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并要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正确理解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其次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第三,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第四,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4.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四)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三、做忠诚爱国者

(一)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1.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推进两岸交流合作。4.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5.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二)促进民族团结

第一,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坚定“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第二,认清“藏独”和“疆独”等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分裂分子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第一,增强国防意识。

第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大学生要自觉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在改革创新中引领世界潮流。

三、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1.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2.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青年应是常为新、敢创造的,理当锐意创新创造,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首先,培养创新思维。其次,投身创新实践。

思考题: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当代中国发展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

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指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要求:修德。明辨。笃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为功。

思考题:1.谈谈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2.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需要认真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对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一、什么是道德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道德的起源

1.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2.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其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其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其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其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1.认识功能; 2.道德的调节;3.道德的规范功能

(二)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第一,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第二,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第三,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第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另一种是虚无论。

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道德问题上把握好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二、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三、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四、家庭美德

(一)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二)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五、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二)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一、向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入物。大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尊崇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时代的呼声、是群众的心声。

优良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

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应带头学雷锋,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深入社会、体察民情、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三、引领社会风尚

思考题: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宪法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教学方式:讲授式

四、教学课时:6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有26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三、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诉讼法

(二)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必须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方面,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身。一般来讲,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律权威的含义

(二)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三)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三、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法治思维方式。例如: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同时还可以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大学生应当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形成底线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带头遵守法律。

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四个特点: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公民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法律义务,在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法定情形变更、消灭,或产生新的法律义务。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

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实际上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二、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一)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一系列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等。

(二)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要求公民行使权利时应严格依据法律进行,以法律的相关规定为界限,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侵犯到他人的权利或者损害到国家、社会的利益。

三、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一)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二)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2.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看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