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浅析新闻媒体偏颇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

浅析新闻媒体偏颇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媒介通过报道新闻、提供消息、传播娱乐等功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同时政府等上层执政者在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形象时,也必须通过媒介这个平台,所以媒介的中介作用在现如今的信息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媒介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普通大众运行的过程中,会给我们提供真实、及时、丰富的信息之外,还存在着媒介失范的现象。
媒介失范的表现有很多,例如假新闻、新闻敲诈、媒介寻租等现象。
本文试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偏颇现象、成因及解决方法。
标签:媒体;偏颇现象;原因;措施一、新闻媒体传播过程中由于不理性所引起的偏颇现象(一)标题党由于网络的高速发达,人们从网上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新闻,网络媒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想些新点子,同时也由于网络的阅读习惯,人们在浏览新闻网页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标题。
这种题文发家的方式,催生了某些网络媒介在标题上下功夫,“标题党”应运而生。
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标题党”利用带有煽动性、夸张性的言辞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2、近年来标题党的盛行还表现在爱打擦边球,用女性、激情、暧昧等字眼将人们吸引过来。
这时的媒介工作人员早已不把新闻真实性原则放在第一位,金钱的利益往往是更大的驱使。
有媒介人这样辩解过,这样的标题不是他们所为,但试问一下,媒介人员除了要遵照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来传达之外,还应该起到“把关”的作用。
同时这样的标题背后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媒体用刺激性的标题将人们引入它所涉下的陷阱,或赚点击率或赚关注度。
(二)媒介的偏颇还表现在媒介自身的选择性报道断章取义是媒介在传播中时有发生的事情,“超女”何洁ii在宣传自己的新专辑时,可是如实的火了一把,但大众关注的并不是她专辑本身的歌曲质量,而是被爆出的一句话“真希望自己不是亚洲人”,此话一出引来了大家的谩骂之声,可事实呢?谁都没有去探究。
试论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炒作问题

试论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炒作问题【内容摘要】一场“牙膏信任危机”引发了笔者对中国财经报道的思考:传媒与企业的搏弈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传媒以强者姿态肆意挥舞“监督”大旗,给企业造成伤害;一方面,传媒成为企业的营销工具,一则企业传闻,一条业绩评估或者公司高层的变动都通过传媒使企业达到“形象宣传”的效果。
本文试图从传媒和企业的主被动关系、传媒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限度的诉求、新闻专业主义三个方面强调中国传媒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公信力,承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引导舆论的重任。
【关键词】“高露洁致癌风波”新闻伤害新闻炒作2005年4月17日,一则“根据最新研究显示,高露洁牙膏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的消息在国内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各大报纸财经新闻版的头条。
国内媒体的这则报道大多源自英国一份非主流媒体――《旗帜晚报》的消息,报道出来后主持此项研究的美国专家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差的新闻,它明显扭曲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研究和牙膏扯不上关系”。
然而,国内媒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有的将《旗帜晚报》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更有甚者直接将高露洁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质”。
就这样,在国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场“牙膏信任危机”被制造出来。
⑴这则不准确的财经新闻对企业产生的杀伤力是明显的:据新浪财经的网上调查显示,90.16%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购买高露洁牙膏,不少地方的超市考虑将该产品暂时撤架。
类似这样的财经新闻对企业带来的伤害远不止“高露洁致癌风波”一例。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都处于新闻媒体的焦点中心,不少企业都曾以血的教训领教过传媒的新闻伤害。
作为上世纪末一家年销售额曾经高达80亿元的保健品帝国,三株在其事业发展的鼎盛期,突然传出“八瓶三株喝死一老汉”的爆炸性新闻,对一家完全依赖信誉和质量来支撑品牌的保健品公司而言,“喝死人”新闻的曝光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在三株风波的爆发中,前后有二十多家媒体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其标题均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
浅析新闻炒作

浅析新闻炒作人文社科学院08新闻班王兆静摘要:近几年,随着媒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媒体为了争取受众,在新闻报道中常常运用炒作手段。
这种现象一起了热门强烈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新闻炒作通常是指是新闻报道策划的一种变异,是对形式范畴的把握脱离了报道客体的制约,以与报道内容不相称的形式夸大事物的某些细节。
比如报道策划中所选择的报道角度、报道规模、报道结构、报道手法等与报道客体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不相称,夸大事实的某些因素,掩盖事实的另一些因素,企图获得轰动的社会效果。
在本次暑假实践中,在镇府机关里,通过对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不同媒介中的各类媒体的关注,了解到不少的新闻炒作实例,在此,我将运用所学的大众传播的相关知识浅析新闻炒作,对比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了解新闻炒作异化的原因,新闻炒作的运作策略,以及新闻炒作的影响,浅析新闻炒作现象。
关键词:新闻炒作新闻策划大众传播危害前言: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事件”“门”与未来越多的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新出的“哥”、“姐”不断地在人们的口中传唱,人们在经历了众多炮轰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这样一个词——“炒作”。
“华南虎”事件,“杨丽娟”事件,“艳照门”事件,以及近来流行的“犀利哥”,“淡定姐”。
媒体貌似抛给我们很多真相,而真相背后也总有真相,事无巨细的都通过媒体炒作报道吸引着受众的眼球,而追究其深层原因,越来越多的事件得到的结论为:此西纯属媒体“新闻炒作”。
这种被冠以“新闻炒作”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炒作?他与新闻策划是同一概念吗?新闻炒作究竟是如何操作?他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结合大众传播学理论以及受众心理学,让我们一同浅析新闻炒作。
一、炒作的基本定位新闻炒作,从语义学角度理解,“炒”,就是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着弄熟,按《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的释义,所谓“炒作”,就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
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
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
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
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
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
关于新闻炒作现象的汇报总结及浅析 共22页PPT资料

Thank You!
back
u 12岁最小黑客 u___入___侵__学___校___系__统________ u___1_分___钱___买__了___2_5__0_0_元___的___东__西____
u 他来自一个叫illumer的 中学生技术论坛 u 清华附中并不存在什么 答题系统 u 发现支付漏洞后并没有 完成交易,而是直接上报
4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或者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就是指对 新闻事实在报道中具实写稿时 应遵循的一种基本原则。
19.44% 47.22%
你认为炒作盛行的 主要原因
•出于公众兴趣 •网络传播快 •行业竞争激烈
• 炒作歪曲了传递给大众的事实和真相,当人们未能掌握到真相时, 会造成许多误会、社会矛盾甚至内耗,造成社会分化及影响和谐。
back
梦想 创意
版权
谢谢!
xiexie!
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时使人无所适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 海洋中迅速。
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
在网上你是如何获取新闻信息
(多选)
52.78%
微博
朋友
圈
69.44%
55.56% 19.44%
软件 弹窗
各种 论坛
贴吧
门户 网站
38.89%
• “犀利哥”走红 • “少年不可欺”事件 • “一步之遥大战王思聪”
• 当人们将注意力和时间花于假新闻、无谓争论上时,亦会影响 社会的发展。
• 在民主制度下,如果人们接收了不正确的资讯,就很容易会作出 错误的投票决定,影响长远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关于近年来香港传媒争议的爆发
各媒体公信力评估: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第一篇: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
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 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
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
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
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
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
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
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
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
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浅谈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

浅谈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摘要】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是当前新闻领域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闻炒作指的是通过夸大事实或渲染话题来吸引公众注意,而新闻策划则是策划新闻事件以达到特定目的。
新闻炒作的特点包括引起争议、快速扩散和持续关注,而新闻策划则具有深思熟虑、目的明确和有计划性的特点。
新闻炒作和新闻策划在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既可以为舆论导向提供有效手段,也可能误导公众的观念。
在未来,新闻炒作和新闻策划将继续发展,媒体和公众需要正确对待这两种现象,做到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对于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重要性,要学会辨别真伪,拒绝恶意炒作和策划,从而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炒作、新闻策划、定义、背景、特点、意义、利弊、应用、未来发展、重要性、正确看待、发展趋势。
1. 引言1.1 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定义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领域中常见的两种操作手法。
新闻炒作是指借助一定手段对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炒作,以达到吸引公众注意、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通过渲染事件的重要性和话题的热度,新闻炒作可以让新闻更具吸引力和争议性,从而增加传播的效果和效益。
而新闻策划则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或目的,在新闻报道和传播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设计,以实现特定的传播目标。
新闻策划往往是针对某一活动、产品或品牌形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
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虽然都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进行操作的手段,但其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
新闻炒作侧重于对事件的渲染和炒作,以引起公众关注和议论;而新闻策划更着重于对传播效果和传播目标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宣传推广的目的。
两者在现代媒体社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背景随着新闻炒作和新闻策划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它们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公众舆论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信息真实性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和讨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了解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背景和特点,对于正确理解和看待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论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

目录
01 一、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现状
02
二、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原因
03
三、娱乐新闻炒作现 象的影响
04 四、应对策略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娱乐新闻炒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宣传手段,尤其在娱乐 圈,炒作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这种宣传方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 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娱乐新闻炒作现象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 略。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新闻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生存压力:随着媒体数量增多,媒体间的竞争加剧。为生存和发展, 一些媒体选择炒作新闻以博取眼球。
原因分析
2、广告利益驱动:广告商往往倾向于选择热点话题进行投放,以追求广告效 果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媒体追逐热点,大肆炒作。
原因分析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2、误导社会价值观念。新闻娱乐化现象容易向读者传达错误的价值观念,如 对名利的过度追求、消费主义的盛行等。这些观念会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对 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3、损害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当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炒作和戏说等方式来吸 引观众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长此以往,读者会对这些媒体失去信 任,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失3、媒体职业道德缺失。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职业道德和责任, 倾向于报道娱乐性和轰动性的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以获取度。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三、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弱化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当新闻报道越来越偏向于软新闻和娱乐性内 容时,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读者很难从这些报道中获取有用的 信息,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产生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摘要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炒作在新闻、文化、娱乐和商业等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本文试着深入分析新闻炒作的背景、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怎样防治新闻炒作的问题,为遏止新闻炒作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炒作社会责任
当今的新闻界,受众越来越注意到一种现象:报道的事件本身新闻价值并不大,但经过媒体反复报道、跟踪报道、多家报道等等,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如贞操女征婚、炫富女“郭美美”、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雷人语录和“华丽”蜕变等等,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炒作”,那究竟何为新闻炒作?新闻报道中应怎样去避免和遏制炒作之风呢?
一、新闻炒作的定义
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的定义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o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o引导?p 强化部分新闻要素?o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p获取直接或间接
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
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
性?p轰动性和商业化。
”个人认为,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下的定义还是比较确切和到位的。
新闻不能炒作,新闻的商业运作可以实现的,但仅是指其经营部分和广告部分。
二、新闻炒作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定的推动力,被视为新闻传媒瘟疫的新闻炒作现象的出现也必有其深层原因。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是“新闻炒作”出现根本原因。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服务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拨款是其活动经费的来源,追逐商业利润还不是媒介本身的主要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格局。
作为一个企业,媒体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竞争。
(二)危害
首先会误导舆论。
一些传媒目光短浅,新闻报道时不分轻重主次,人云亦云。
比如周克华事件中有关其女友的报道,媒体在没有证据的时候就断定其女友是周克华抢劫的“军师”。
这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同时也误导群众的思考,甚至会干扰到司法的公正。
其次伤害当事人。
新闻炒作很容易生产出侵权新闻,侵害到当事人包括隐私权、名誉权、人身安全权在内的各项人身权利,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或是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最典型的的莫过于1997年台湾著名艺人白晓燕的女儿白冰冰被绑架,由于媒体不择手段地大炒特炒,最后导致绑匪撕票,酿成严重后果。
再次浪费媒体资源。
现在,无论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还是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上,大量无用的信息充斥着版面和空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媒介资源,而且还浪费读者大量的时间去浏览那些无用的信息。
同时,对于那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却不闻不问,惜墨如金,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失衡与失态。
最后损害媒体自身形象。
新闻炒作不仅仅是伤害了受众,最终还在根本上伤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
某些传媒为了赚取所谓的收视率、点击率,不惜花费大量的资源去炒作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新闻”,最终使自己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公信力的日益缺失,经济效益更是无从收获。
三、应对策略
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要想长远发
展,在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应坚决反对并打击种种新闻炒作的行为,慎重的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经济来源多元化
力求实现经济来源多样化。
新闻炒作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广告的过分依赖,走媒介经济来源的多样化道路才能改变这种单一化格局。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媒体的多元化,即经营媒介产品不是唯一的途径,还可以同时生产和销售了一批有关或无关的产品。
多样化经营不仅能够规避风险,还能够有效的减小媒体对广告的依赖,有效地避免了媒体为拉得更多的广告而进行炒作行为。
(二)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
许多炒作的失范事例是由于媒体从业者对针对媒体设计的媒介事件大量的报道而引起,一方面我们要谴责那些恶意制造媒介事件者,但作为“把关人”,媒体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出事件的真伪,发现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而不是有闻必录,一味地报道炒作。
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新闻工作者的头脑,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真正内化为大众传媒和新闻工作者的自我约束。
(三)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
通过第三方的媒介批评,并与媒介建立起一种良性的沟通机制,来促进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的改进。
而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出现一个规范的第三方的监督机构,这有待于引起业界的重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大媒介间的批评是有效遏制炒作的方法之一。
四、结论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从经营的角度看炒作这种操作手段的实施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媒体来说,更要担负社会的责任。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新闻策划都要有底线,要把握一定的度,如果媒体一味地抛开社会责任,追逐所谓的经营利益必然会使新闻报道在实践中走向失范,而失范的最终结果是媒介的公信力降低,甚至是丧失,最终为公众所唾弃。
参考文献:
[1]魏剑美,唐朝华.商业策划与新闻炒作[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22.
[2]陆小华.传媒运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J].新闻记者,2005,01:83.
[3]刘祖禹.说新闻炒作[N].人民日报,2002-09-13(004).
[4]董天策.制约新闻炒作需要媒介批评[J].新闻记者,2001,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