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媒体炒作的思考

媒体炒作的思考媒体炒作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宣传推广等方面采用一定手段制造话题或引领社会关注度。
在当今社会,媒体炒作已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而一些媒体却常常过度炒作,引发社会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
一方面,媒体炒作的存在可以推动新闻传播和社会进步。
当某个事件被媒体广泛炒作后,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事件的发生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甚至会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积极地采取解决行动。
另一方面,媒体炒作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度炒作的话题往往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波动,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群体情绪。
媒体扭曲事实、故意渲染和夸大报道,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道德放逐的现象。
此外,媒体炒作很容易导致公众对真相的混淆,加深社会的不信任感。
一些新闻媒体深度炒作一些热点话题,常常会一味强调某一种观点,或夸大某一方利益,忽略了整体事实,直接引导公众的评判,增加了社会舆论的不稳定性,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
然而,媒体炒作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现象,炒作思维有时对于媒体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资产。
首先,炒作必须具备新闻价值,媒体可以通过调查、报道、评论等方式,将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件进行推广和报道,以获取新闻价值。
其次,媒体炒作也可以刺激社会进步和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众及政府反思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最终推动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进步。
不过,为了避免炒作的负面影响,媒体需要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和方式。
新闻报道要尊重事实、坦诚公正,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通过一些故意编造的“新闻事件”来掩盖真相。
在报道的时候,媒体也应该注重传播正面价值观。
不能滥用炒作,不但会扰乱公众的思维,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负面影响。
总之,媒体炒作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公众及政府重视某些事件,但过度炒作还是会造成不少的负面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媒体炒作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社会媒体的责任感,在担当主流媒体角色的前提下,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和谐。
媒体炒作对舆论导向的负面影响

国圃
口 李 晓 勤
媒 体 炒 作 对 舆 论 导 向 的 负 面 影 响
- 国 有 的政 治 家 说 ,没 有 戴 安 娜 王 妃 ,没 有 英 + 国 王室 ,英 国许 多 小 报 的 生 存 都 会 有 困 难 。 可悲 的是 ,我们 的媒 体正 日益 蹈入 国外 这种 文化 消 费主义 的覆 辙 。文化 虚无 主义 正 在抬头 。新 闻媒 体 苦 ,借助 于媒 介 的力量 包 围着 我们 ,而我们 却 难 以
造 成 的 负 面 舆 论 导 向 已经 对 社 会 良 心 及 道 德 判 断 造
成 了不 可估 量 的损害 。一 代年 轻人 的精 神滑 坡更 是 触 目惊 心 。套用 一句 歌词 ,那 就是 :我 知道 这都 是 媒 体惹 的祸 。一 些媒 体在 市场经 济 大潮 的 冲击下 , 忘 却 了 自身 的使 命与 责任 ,受经 济利 益 驱动 ,而使 新 闻报 道 面临着 蜕变 与堕 落 的尴 尬境 地 。 看 看 你 身 边 的传 媒 ,报 纸 、杂 志 、广 播 、电
闻工 作 的优 良传统 ,开 拓创 新 ,与 时俱 进 ,提 高舆
论 引 导水平 。
混乱 ” 。有 识 之士认 为 这是媒 体 的 “ 神病 ” ,它 精 使价值 观严 重扭 曲 ,是非 观严 重 混淆 ,美丑 观严 重 颠倒 。精神 上 的滑坡 、退 化直 至错 乱 已到 了非 治不 可的 时候 了 。更 有学 者认 为 ,在媒 介 的产业 化 、大 众 化 浪 潮 中 , “ 产快 乐 ”成 了媒 介最 响亮 的 口 生 号 ,娱 乐产 品被 视为 畅销 品 。西方快 乐 主义哲 学被 现 代 传 媒 演 绎 到 了极 致 。那 些 隐 藏 着 的社 会性 痛
媒体炒作弊端多

媒体炒作弊端多近来,媒体炒作之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炒凶杀、炒两性、炒绯闻、炒名人等等,不一而足。
媒体之所以跟风狂炒,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增强所谓的“卖点”,从而有助于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会损害社会效益,其副作用不可小视。
首先,媒体炒作会误导舆论。
媒体因其在老百姓心中的权威地位,对舆论的组织、形成、引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媒体应该强化、支持正确的舆论。
但是有些传媒眼光狭窄,不分轻重主次,人云亦云,本来不甚重要,甚至无关痛痒的人和事,经它们兴师动众地一炒,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有时还可能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比如,社会上“追星族”的形成与媒体炒作就不无关系。
江泽民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新闻工作,这与党和人民祸福攸关的事,我们不能不严肃对待。
其次,媒体炒作造成宝贵版面资源和节目时间的巨大浪费。
我们新闻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武器,集中力量宣传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人民斗志,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但是,有些媒体的兴趣不在于此,而老是把眼光盯在“星、腥、性”上。
去年,“毛宁事件”炒得热热闹闹,新世纪没过多久,“张艺谋绯闻”又在众多媒体上“揭开了新的篇章”;而牛群当县长的事,简直是跨世纪的一炒。
大凡炒作期间,报纸版面或节目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
比如,《我家妹妹王海珍》一文,在某家晚报上登过了,可没过几天,竟又原封不动地出现在某广播电视报上。
如此鹦鹉学舌式地瞎炒一气,不知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三,媒体炒作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有时还会恶化矛盾,影响稳定。
这点突出地表现在刑事犯罪和民事纠纷案件的报道中。
去年年末,娱乐界突然爆出个毛宁遇刺事件。
这件事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有的记者不这么认为。
他们以为这可是条“大鱼”,于是一时松弛下来的神经突然绷紧,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使出浑身解数,身心备受伤害的毛宁就这样成了2000年娱乐圈内最热的人物。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传播现象的思考

大 群 众 的 愤 慨 。当 地 警 方 立 马 介 入 案 件 并 进 行 详 细 调 查 。经 过 调 査 后 ,发 现 案 情 大 反 转 ,与 当 事 人 的 说 法 完 全 不 一 致 。 随 后 该 女 子 向 警 方 承 认 ,是 自 己 和 媒 体 机 构 在 炒 作 新 闻 ,被 强 奸 威 胁 的 事 情 都 是 自 己 编 出 来 ,并 不 属 实 。此 次 事 件 在 互 联 网 民 中 掀 起 了 一 定 的 波 澜 ,在 当 事 人 爆 出 视 频 后 全 网 转 发 数 量 达 到 了 百 万 ,最 后 在 警 方 的 协 助 调 查 下 竟 然 发 现 是 她 自 己 炒 作 ,但 这 背 后 也 必 定 少 不 了 一 部 分 无 良 媒 体 利 用 各种推手进行不断造势。
媒介融合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传播现象的思考
◎刘明光
在 当 前 互 联 网 发 展 速 度 越 来 越 快 的 情 况 下 ,新 闻传播 的 媒 介 也 越 来 越 多 ,从 而 使 得 整 个 新 闻 媒 介 传 播 的 环 境 也 逐 渐 变 得 复 杂 ,各 大 媒 体 平 台 之 间 竞 争 也 越 来 越 激 烈 。为了 增 大 媒 介 平 台 的 曝 光 率 和 知 名 度 ,部 分 媒 体 会 借 助 假 新 闻 以 及 新 闻 炒 作 等 手 段 ,利 用 大 众 舆 论 作 为 推 手 ,逐 渐 趋 向 于 广பைடு நூலகம்以及商业化新闻方向发展。
二.新闻炒作的消极影响
1.对 真 实 新 闻 的 消 极 影 响 因 为 信 息 化 的 高 速 发 展 ,网 络 新 闻 已 迅 速 发 展 成 为 新 闻传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上某些针对受众而特意进 行 的 炒 作 如 果 大 量 占 用 了 网 络 新 闻 的 空 间 ,很 有 可 能 会 让 处于发展阶段的新闻畸形发展。并且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 社 会 文 化 中 ,文 化 自 由 发 展 成 为 思 想 主 流 ,不 再 是 像 从 前 那 样 的 单 一 文 化 。而 大 众 文 化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同 时 具 备 三 个 特 点 ,分 别 是 通 俗 性 、娱 乐 性 、商 业 性 ,因 此 在 受 到 市 场 化 的 影 响 之 后 ,媒 体 利 用 稀 奇 古 怪 的 标 题 以 及 偏 离 事 实 基 础 的
新闻炒作案例

新闻炒作案例新闻炒作,是指通过夸大、渲染或者歪曲事实,以吸引公众关注和制造话题的一种手段。
在当今社会,新闻炒作案例屡见不鲜,其炒作对象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娱乐、政治、商业等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新闻炒作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娱乐圈的案例。
某位知名明星因为一次与其他明星的争吵事件而成为了热门话题。
娱乐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不断放大事件的影响力,甚至编造了一些不实的细节来吸引眼球。
这种新闻炒作不仅对明星本人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其粉丝和公众观众带来了负面情绪,对社会和谐不利。
其次,政治领域也是新闻炒作的重灾区。
某些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会成为媒体炒作的对象,通过渲染和夸大,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以吸引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炒作不仅容易导致公众情绪的波动,还可能对政治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商业领域也时常出现新闻炒作案例。
比如某些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或者销售额,会故意制造一些“爆炸性”的新闻,通过媒体的大肆报道来实现炒作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总的来说,新闻炒作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公众的关注,但其背后隐藏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首先,新闻炒作会扭曲事实,误导公众的认知,甚至导致社会情绪的波动。
其次,新闻炒作容易导致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最后,新闻炒作也会给被炒作对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其个人形象和利益。
因此,对于新闻炒作,我们既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杜绝虚假报道和夸大渲染,也要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理性对待新闻事件,不轻易被炒作所左右。
同时,媒体和公众应该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发展。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建立更加健康、理性和负责任的新闻传播环境,让新闻回归其本质,成为传递真相、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这需要媒体、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理性、和谐的新闻环境。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浅谈新闻报道的负⾯影响2019-09-17【摘要】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
希望新闻报道的负⾯影响问题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作中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让我国的新闻产业更顺利的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闻报道负⾯影响危害新闻媒体对党的路线、⽅针、政策和任务有⼒的宣传、贯彻作⽤;对群众极⼤的动员、⿎舞作⽤;对先进的东西积极的倡导弘扬作⽤;对错误及时的制⽌、纠正作⽤;对科学知识⼴泛的传播、普及作⽤,长期以来⼀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泛关注和认可。
在肯定新闻⼯作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报道产⽣负⾯影响的问题[1]。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是指新闻媒体采⽤正⾯报道或批评报道形式报道新闻事实后受众普遍感知到的与新闻报道初衷相悖的某种看法。
⽽⾮指受众个体因⽣活经历、⽂化素质、思维⽅式、价值观念等等不同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的差异⽽产⽣的某种看法。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民之祸[2]。
”新闻报道的负⾯影响对我们开展新闻传播⼯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成为开展新闻传播⼯作的“绊脚⽯”。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够的警惕和重视。
新闻报道负⾯影响的特点主要有:①不易察觉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报道的正⾯效果,即受众接受信息后产⽣的对社会的积极作⽤。
对于与之相反的负⾯影响关注并不多。
②误导性:媒体的任务是要正确的引导受众,新闻报道所产⽣的负⾯影响使得受众在受到错误的引导后产⽣错误的观念。
③⼴泛性:现今,社会科技⾼度发达,特别是⽹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异常迅速,负⾯影响⼀旦出现,所波及的范围相当⼴泛。
④持久性:负⾯影响⼀旦出现,想要消除是很难的,往往要花上⽐造成负⾯影响多⼏倍的时间精⼒投⼊[3]。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现状危害与建议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虚假新闻的传播也随之增加。
虚假新闻不仅会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稳定,还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新媒体虚假新闻传播的危害。
首先,虚假新闻可能会误导公众,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例如,虚假论述可能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会影响公众对真实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因此,政府和新闻机构应通过发布权威的消息来纠正虚假新闻,防止造成恐慌和混乱局面。
此外,公众也应该对虚假新闻持谨慎态度,通过多维度、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充分了解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其次,虚假新闻可能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可能包含不准确的信息,导致政策、商业决策和社会评价受到影响。
因此,政府、新闻机构和相关行业应建立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核和监管,避免虚假新闻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最后,应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在日常报道中应坚持真实、公正、客观和负责任的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和筛选,避免虚假新闻的传播。
此外,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也应该监管和限制虚假新闻的传播,通过人工审核和技术手段等方式,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虚假新闻传播对公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危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一套有关虚假新闻防范机制,以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
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
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
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
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
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
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
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流行文化炒作议程设置新闻伦理
2009年底,一则征婚帖在网络迅速蹿红,并由此捧红了一个平凡的人物。
而这个平凡的人物进一步引发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和争议。
这则《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的帖子中,列出了发帖者严格的7条征婚条件:北大清华硕士、经济学专业、有国际视野、身高1.76米至1.83米、无生育历史、东部沿海户籍、年龄25至28岁。
此帖一出,网络上哗然一片。
2010年初,江苏卫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人间》请来了发帖者罗玉凤,证实了网络发帖实非恶搞。
正是这期节目视频,成为了网络流传的素材,使信凤姐,得自信等讽刺性语言流行于网络。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凤姐事件的背后,分析由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炒作效应。
一、谁对谁进行议程设置?
在这个由征婚引发的事件中,凤姐被发帖了。
罗玉凤在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说,网络上的帖子是由收到我传单的人发上去的,不是我本人发的。
而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的介入,让原本平凡的罗玉凤变成了一个传奇。
2009年底,《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这个帖子开始在网络中流传。
如果没有那段采访谈话视频的流传,相信这则帖子只会成为网友批判的对象,在论坛火上一段时间,自然消退,而不会成为恶搞的对象、众说纷纭的焦点。
毕竟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不具备知名度的人、狂妄的言论等,只是一种具有短暂生命力的流行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流行舞台中谢幕、湮没在新的流行文化中。
为什么传统媒体反而抓住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流行元素并放大呈现在受众面前?
先是电视媒介,在《人间》的这期《我想嫁个白马王子》节目中,罗玉凤的台前幕后、事前事后都展示在观众面前。
罗玉凤用一种连她自己都称为较为狂妄的姿态,大谈爱情理想。
不仅仅节目主持人被凤姐在节目中的话惊呆了,网友们更是将其话语称为雷言囧语。
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和罗玉凤的出位言论、举动被社会舆论视为异类。
但就是这个异类为媒介设置了议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热门话题。
其后,报纸媒体向深度进一步挖掘。
在节目播出之后,《重庆晚报》记者紧追不放,深入凤姐的出生地,追寻她的过去,挖出她的生活。
从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友们对于罗玉凤的征婚言行,大家认为判若两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
在电视节目中,其母亲更是表现为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不愿直面镜头。
而有媒体在转发《重庆晚报》的报道时,把标题做成了你妈求你别折腾,处处向网络流行语靠拢。
一时间凤姐备受关注。
《人间》栏目请来的心理专家,包括节目互动、网络留言等方式中人们都认为,罗玉凤的心理存在着偏差。
如果说罗玉凤是一个病人,那么对待一个病人采取这样的态度,是不是说明整个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也是病态的?此类报道如果常见,必然会误导受众。
传统媒体向网络上找新闻线索的利弊也是要权衡的,这取决于新闻线索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因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介有不同的特质。
以公信力为立足点的传统媒体,如果一味向流行元素靠拢,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受众的信任。
议程设置理论所认为的媒介为受众设置议程的程序或被颠覆,凤姐事件是受众为媒介设置议程,媒介之间相互进行议程设置。
二、是进化,还是倒退?
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处于转型期相关。
情感匮乏、道德缺失、伦理冲突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越来越尖锐的问题,却没有很好的途径能够得到解决。
电视情感类节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必然担负起宣泄情感、解决矛盾、交流沟通的重任。
在相关部门发出整改的通知后,一些情感类节目进行了调整。
相对于过去的用煽情和隐私来赚取眼泪,从而获取收视率,现在的情感类节目凸显出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用人物间的矛盾来吸引眼球。
在凤姐视频广为流传之后,有网友指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商业策划。
策划者故意让一些媒体抓住这个机会,将媒体的视线集中在此,连篇累牍地给予报道。
但说到底还是收视率、发行量在起作用。
情感类节目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有些情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及时的拍摄,往往采用情景再现形式。
尽管情景再现是善意地想要让观众知道人物的台前幕后、事件的前因后果,但这种做法把观众的思维指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有些信息并不是真实的却被认为是真实的;并且这种形式不可能完全展现当事人在当时当地的心理活动,容易在细节上产生偏差,这种有偏差的信息会使受众以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看待当事人。
甚至是这类事情看多了反而让受众陷入麻木的情感状态中。
越是隐私的,越是吸引人的。
但是越是隐私的东西被披露,越使得当事人受到伤害。
本来当事人是寻求帮助的,反而被诱导爆出隐私,作为噱头来吸引受众。
将凤姐困顿的老家,不富裕的生活、求学的坎坷,过往几段爱情的无疾而终暴露在受众面前,是为了展示凤姐提出当前的征婚条件有多么的不自知吗?是为了说明凤姐的丢人现眼给家人带来了多大的困扰吗?媒体采取这样的态度,显然违背了新闻规律。
一些栏目请来的嘉宾自以为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随意判断当事人的做法,不恰当地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用向下的眼光来评价当事人。
或许很多人在凤姐面前会有优越感,由这种优越感引发了对凤姐的批判。
而这种优越感的产生与媒体报道的指引不无关系。
媒体本应该是以公益性的形象,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以一个道德家的身份来批评人。
网络红人的背后,如果真的是炒作、商业操控,那么媒介的跟风炒作满足这种低俗的需要,违背新闻报道的宗旨。
原本受众可以自主地选择各种传播媒介,自主地决定赞成或反对。
但在不完全真实的信息面前,受众观点的汇聚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新闻报道灌输了虚假的信息,并促使人们认同这个信息,进而操纵他们的观点,那么社会舆论就会呈现一边倒的状态。
#p#分页标题#e#
三、是凤姐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就如凤姐自己所说:我只想营销自己不想炒作。
传播的广泛性、可感性是成为网络红人的条件。
凤姐能够出名,是她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媒介这个平台。
如果说她具有强烈社会条件反差的征婚条件只是她出名的手段,只能说她的营销手段很成功,不足以说明她是个病态的人。
网民这个群体,由于技术特征的优势,体现出更容易走向极端,更容易被煽动的特质。
而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窥探欲,不惜将当事人从底挖出,事无巨细,煽动网民情绪,这是社会的病态。
与当年的芙蓉姐姐不同,凤姐引发了更多的争论。
芙蓉姐姐纯粹是为了出名的需要,尽管她自恋并狂妄着,大多数网民在争议之后也认同了她的这种需要,任其自然发展。
而今,在愈加宽容的媒介环境下,网民们反而不再谅解凤姐的需要,持一种批判的看客心态。
一定程度上说,
网络上的敢言对于社会发展是有利无害的,能够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引起警醒。
但是,网络功能的发挥一旦超过了应有的度,就会引起肆无忌惮的谩骂,不负责任的评论,愈加冷漠的看客心理。
电视情感类节目中的当事人自报家丑,甚至在矛盾激化的当口互掐。
而电视节目通过这些激烈的矛盾来吸引观众,长此以往,只会成为社会负面的集中反映,是失去媒介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传统的审美情趣转变为变形的审丑旁观。
从话语权角度说,由于传播的广泛性,媒介的声音总是有放大效果的,而这种放大效果一旦被低俗、不严肃所左右,就会对社会舆论产生不好的影响。
如果把情感类节目的采访过程看做一个叙事过程,其悬念迭出的叙事模式往往承载着观众的心理诉求。
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已站不住脚,有当事人主动到电视台去宣扬各自的丑态,任人褒贬,这是社会心态的正常还是病态?尽管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出现是出于帮助当事人的目的,却陷入了帮倒忙、没能解决问题的困境。
本来平淡无奇的故事,在报道的过程中,往往制造出让受众目光聚焦的噱头。
去掉炒作,去掉媒介的跟风效应,回归正常的媒介伦理,凤姐一类人物只不过是一个巧妙借助现代传媒工具的、过于理想化的平凡人物。
当前,媒体应该用理性的心态,不盲目跟风,准确定位,不要用满足受众窥探欲的心态来做新闻报道。
把社会舆论往好的方向指引,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
■
参考文献
①《北京晚报》,2010年02月10日
②《重庆晚报》,2010年02月9日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