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荆轲、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荆轲的描写表现其英勇品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荆轲的形象特点,文章的叙事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3. 问题探究:a. 请学生回答: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b. 请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表现出的英勇品质。

c. 教师引导: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如场面描写、对话描写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荆轲形象分析的例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经过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荆轲的传记,深入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和历史地位。

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荆轲形象特点b. 荆轲刺秦王经过c. 叙事手法d. 历史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

2. 荆轲刺秦王经过的详细解读。

3. 文章叙事手法的探讨。

4. 课后作业设计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荆轲形象特点的分析1. 荆轲的勇敢: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荆轲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境,但他毫不畏惧,坚定地执行任务。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以及修辞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 研究课文,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对荆轲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文章记叙顺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b. 段落大意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c.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荆轲的形象,挖掘文章主题思想。

d. 修辞手法鉴赏: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展示文章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层次。

2. 生字词表: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大意。

b. 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阐述你对荆轲的评价。

c. 选取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能否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是否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奇》,具体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本篇课文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荆轲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解读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课文结构: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结果与影响(2)荆轲精神:英勇无畏、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历经艰险,最终失败。

(2)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荆轲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史记·刺客列传》等,加深对荆轲的了解。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等。

(2)讲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艺术特色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6.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司马迁、《史记》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文章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2. 答案:(1)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史记》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忠诚勇敢、舍生忘死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史记》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荆轲精神的理解、司马迁写作意图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司马迁的写作手法。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故事情节:荆轲刺秦、荆轲母亲教子、荆轲英勇就义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对比衬托、借古讽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分析荆轲和荆轲母亲的人物形象。

举例说明司马迁在《荆轲刺秦王》中的写作手法。

2. 答案:故事情节:荆轲刺秦、荆轲母亲教子、荆轲英勇就义。

人物形象:荆轲忠诚勇敢、荆轲母亲深明大义。

写作手法:如“荆轲顾笑秦舞阳,曰:‘吾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哉!’”通过对比衬托,展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司马迁写作意图的把握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单元三“古代人物传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品味古文语言,领会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荆轲的忠诚和勇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古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古文语言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3. 知识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介绍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汇:忠、勇、智、谋、刺、秦、王等。

3. 人物关系图: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

4. 重点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母亲的认识。

(3)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的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英勇事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010-12-09
一、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意向:
(1)、引导学生复习或国至秦统一的这段历史,并适当补充与本文有关的细节。

(2)、阅读本文,可通过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3)、把字、词、句的理解列为重要教学环节。

主要由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

自学和辅导的重点都应与教学目的一致。

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包括以下内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6、重点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战国四大刺客有: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看图,说一个成语并指出其出处(图穷匕见)(二)关于《战国策》(试填空):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

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四)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圈、点、划的方法,结合注解,口译全文;然后抓住一个“刺”字,把全文情节,按开端—
—刺的缘起,发展——刺的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荆轲被斩的顺序把全文划分为四部分。

1、准备(1--6) (1)商议计谋(1-2) (2)求取“信物”(3-4)
(3)准备匕首(5) (4)配备助手(6)
2、诀别(7--9) (1) 怒叱太子(7--8)
(2) 易水悲歌(9)
3、刺秦(10--18) (1) 计见秦王(10--11) (2) 勇刺秦王(12--17)
(3) 壮志未酬(18) 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五)研读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商议计谋
(1)词句:微、亲、说、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3-4段〉求取信物:人?事?物?
(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
3、(5段)准备匕首
4、(6段)配备副手敢、忤
5、(7-8段)怒斥太子人?事?
(1)词句:无意、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研读第二部分易水送别(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1.为先: 为他事先
2.使使以闻大王: 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3.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之,指代秦武阳
4.北蛮夷之人: 北方边远地方的人
5.图穷而匕首见: 全部打开地图时匕首现出
6.卒起不意: 事情突然发生
7.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8.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
9.目眩良久: 吓得眼花了很长时间
研读第三部分荆轲刺秦1、复述表演“惊心动魄”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2、把握重点词句: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

币:礼品。

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

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

不是被动句。

正确评价荆轲这个人物:
性格特征: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一往无前,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还是阻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呢?
(一)、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荆轲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

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

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

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

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

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

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

(二)、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

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

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但是,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肯定。

因为,秦国统治者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

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的同时也应该高度评价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因此,荆轲是个“义侠”,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是个“义举”。

教学完这篇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荆轲临死前的大声疾呼:"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掩卷沉思,仿佛易水之别还历历在目,然而眼前的事实却是荆轲身首异处.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我认为这些新的理念已很好的融入此教案之中了。

第一,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教师只给予难点辅导。

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加以整理。

为此,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研读教材,这就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目的。

第二,这篇课文的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文意的理解,文章思路的梳理,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唇枪舌战的辩论。

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少数同学的能力得到锻炼,因为让学生自己借助词典和
课文注释进行自学时,有少数同学由于基础差或学习的自觉性不强的话,他们就“动”不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这是我正在思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