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合集下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1 (共23张PPT)[优秀课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1 (共23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76c4c4a8956bec0875e313.png)
晓词作,知词人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年—1155年),号 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 丘),宋代女词人。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 女性参与诗词创作的不多,她才学俱佳,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后人 将其作品收集于《漱玉词》。素有“千古 第一才女”之称。
她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李格非) 曾是苏轼的学生,做过提点刑狱,为人洗 刷冤屈,也喜文学艺术,精通经史,长于 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书香门第的 家庭熏陶下,李清照小小年纪文采出众。
课内练习
பைடு நூலகம்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知人论世
李清照聪慧颖悟、才华过人,颇受人喜欢。 18岁时,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 诚是金石家,两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生活安定优裕。《如梦令》,火爆京城文 艺圈,让父亲的大师哥(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 也忍不住为她点赞。《如梦令》其二这首词是李 清照早期作品。
抓关键字 想象意境
如梦令(一)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
争渡,争渡,
惊
惊起一滩鸥鹭。
析情感,找方法: 感情基调 想象意境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é 艋měng舟, 载不动许多愁。
赏 菊
叹 惜 图
意象
却道海棠依旧。 风
东篱把酒黄昏后,相 有暗香盈袖。 思
知否,知否? 酒 莫道不销魂, 图
《如梦令》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3篇)

整体感知
内容理解
【译文】 经常记起出游溪亭,一玩儿就玩儿到日暮时分的经
历,我深深地沉醉在溪亭边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儿到兴 尽才荡舟返回,却迷路进入了荷花的深处。奋力地把船 划出去,结果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整体感知
问题研讨
1.品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句, 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的兴致之高、游玩之乐。 “误入”两个字,承接上文的“沉醉不知归路”,流畅 自然地表达了忘情纵性之乐。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 , 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 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 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 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 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
诗歌理解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 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 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 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 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 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 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如梦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 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 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 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 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 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 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课件)

惊: 衬托夜静,声音在静夜里格外 清晰。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 知 否 , 却 道 海 棠 依 知 旧 否 。 ,
试 问 卷 帘 人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昨 夜 雨 疏 风 骤 ,
如 梦 令
李 清诵这首词。
2.课外收集有关“李清照”其它的 词并摘抄其中的一两首。
富安中学刘瑛
词欣赏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 【词赏析】 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 喝得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 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富安中学刘瑛
富安中学刘瑛
读句子,说意思。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游兴满足了,天黑 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 了荷花深处。
富安中学刘瑛
读句子,说体会。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这句词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 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 的忘情心态。
富安中学刘瑛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 间?分别从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藕花”“日暮”) (常记.)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3 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 4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 看出? (愉快.欢乐) (沉醉)
5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共10张PPT)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 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 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 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女词
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 境,境界优美怡人,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
诗词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
“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
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显露了作者
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 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 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 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 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如梦令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
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 (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诵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 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 而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过后,天 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 群的从水面飞起。
的怀念之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课件)

如梦令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一,藕晚不溪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鹭,处,路暮 。 。 。,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愉快.欢乐)
(常 ) (沉醉)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品读与背诵
如梦令
李清照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品演唱1 品表演2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欣赏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 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为“绿暗红稀”,以绿代叶, 红代花,暗代茂盛,稀代飘零,已经很妙了,而李清照“绿肥 红瘦”则更妙。因为肥瘦普通用以形容人类或动物,至于花草 则万不能以此加之。今忽曰“绿肥红瘦”,以从来不相联之观 念,连结一处,所以觉得分外令人惊奇。 《象征派的创始者李金发》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一,藕晚不溪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鹭,处,路暮 。 。 。,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愉快.欢乐)
(常 ) (沉醉)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品读与背诵
如梦令
李清照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品演唱1 品表演2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欣赏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 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为“绿暗红稀”,以绿代叶, 红代花,暗代茂盛,稀代飘零,已经很妙了,而李清照“绿肥 红瘦”则更妙。因为肥瘦普通用以形容人类或动物,至于花草 则万不能以此加之。今忽曰“绿肥红瘦”,以从来不相联之观 念,连结一处,所以觉得分外令人惊奇。 《象征派的创始者李金发》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堂PPT)

20
•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 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 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 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 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 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 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 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 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 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12
争渡,争渡,
• ⑨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 我争着渡河去,
13
惊起一滩鸥鹭。
• ⑩滩:群。 • ⑪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14
全部意思
•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到日暮时分,
• 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 我争着渡河去, •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21
•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 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 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 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 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 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 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 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 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 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 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 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 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 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 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 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 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 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12
争渡,争渡,
• ⑨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 我争着渡河去,
13
惊起一滩鸥鹭。
• ⑩滩:群。 • ⑪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14
全部意思
•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 ,一直到日暮时分,
• 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 我争着渡河去, •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21
•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 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 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 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 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 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 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 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 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堂PPT)

18创作背景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21
•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 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 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 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 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 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 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 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 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
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
是引人入胜的。
26
赏析
•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 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 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 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 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2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4
5
知诗人
•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 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 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 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 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 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21
•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 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 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 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 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 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 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 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 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 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 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
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
是引人入胜的。
26
赏析
•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 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 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 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 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2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4
5
知诗人
•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 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 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 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 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 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课件ppt

1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常)
1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愉快.欢乐)
(沉醉)
1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中小自学精品然课件.热爱美好事物) 7
•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 一幅画,甚至有时候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 读读这首词,你能从 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 面?
3
中小学精品课件
4
如梦令 宋·李清照 •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 沉醉:大醉。 • 兴尽:兴致尽了。 • 归路:回家的路。 • 藕花:荷花。 •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船渡过。 • 滩:河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中小学精品课件
1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 溪亭日暮
• 藕花深处
• 一滩鸥鹭
中小学精品课件
8
我感受到了词 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 喜和深深的陶醉。花 香、酒气,使词人暂 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 门闺秀的重重枷锁, 显现出她开朗、活泼, 好奇、争强好胜的少 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读到“惊起一
滩鸥鹭”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
的生命活力。
中小学精品课件
中小学精品课件
5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如
一,藕晚不溪 梦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令
李
鹭,处,路暮
清 照
。 。 。,
朗诵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富安中学刘瑛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
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富安中学刘瑛
词欣赏
富安中学刘瑛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富安中学刘瑛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 一幅画,甚至有时候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 读读这首词,你能从 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 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富安中学刘瑛
我感受到了词人带来 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 陶醉。花香、酒气,使词 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 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 出她开朗、活泼,好奇、 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读到“惊起一 滩鸥鹭”时,我 感受到了一种强 烈的生命活力。
惊:
衬托夜静,声音在静夜里格外 如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 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 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 富浣安中溪学沙刘瑛、采桑子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清晰。
梦
应知 却 试浓昨 令
是否 道 问睡夜
绿 肥 红 瘦 。
, 知 否 ,
海 卷不雨 棠 帘消疏 依 人残风 旧 ,酒骤 。 。,
李 清 照
富安中学刘瑛
富安中学刘瑛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愉快.欢乐)
(沉醉)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品读与背诵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令”。
1.f4v品唱
【词简介】
词:文体名,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诗 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 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五代 与唐,流行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 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
富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 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富安中学刘瑛
注释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尽了。 归路:回家的路。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船渡过。 滩:河滩。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常)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词,令慢均 工,擅长白描,善用口 语,被称为“易安体”。 现传《漱玉词》。
惊争误兴沉常
起渡入尽醉记 如
一,藕晚不溪 梦
滩争花回知亭 鸥渡深舟归日
令
李
鹭,处,路暮
清 照
。 。 。,
朗诵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富安中学刘瑛
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
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
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
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
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
“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
“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
富安中学刘瑛
词欣赏
富安中学刘瑛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富安中学刘瑛
古人有“诗中有画” 的说法,一首诗就是 一幅画,甚至有时候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 读读这首词,你能从 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 面?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富安中学刘瑛
我感受到了词人带来 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 陶醉。花香、酒气,使词 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 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 出她开朗、活泼,好奇、 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读到“惊起一 滩鸥鹭”时,我 感受到了一种强 烈的生命活力。
惊:
衬托夜静,声音在静夜里格外 如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 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 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 富浣安中溪学沙刘瑛、采桑子
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
人。号易安居士,齐州
章丘(今山东)人。所
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 情调感伤。给辛稼轩、 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 的影响。
清晰。
梦
应知 却 试浓昨 令
是否 道 问睡夜
绿 肥 红 瘦 。
, 知 否 ,
海 卷不雨 棠 帘消疏 依 人残风 旧 ,酒骤 。 。,
李 清 照
富安中学刘瑛
富安中学刘瑛
《如梦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愉快.欢乐)
(沉醉)
4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品读与背诵
欣赏词的 表现美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人流 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喝得 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竟 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到 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令”。
1.f4v品唱
【词简介】
词:文体名,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诗 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 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五代 与唐,流行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 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
富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 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词牌的 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富安中学刘瑛
注释 沉醉:大醉。 兴尽:兴致尽了。 归路:回家的路。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船渡过。 滩:河滩。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藕花”“日暮”)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常记)
(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