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合集下载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原文、赏析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原文、赏析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如梦令二首全诗

如梦令二首全诗

《如梦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共有二首;以下是两首《如梦令》的全词:
第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二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首词以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心情,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中的无奈。

词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被誉为天下称赞的不朽名篇。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沉醉于自然景色中,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误入荷塘深处,最后惊醒了一滩鸥鹭的情景。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展示了作者对溪亭美景的深深眷恋和无尽回忆。

其中的“常记”意味着难忘,而“溪亭”则指临水的亭台,增添了一份宁静安详的氛围。

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作者在美景中的沉醉状态,乃至忘记了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乘舟欲归,却因迷路而误入荷塘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兴尽”表示游兴满足了,而“藕花深处”则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盛开的地方,美丽而又神秘。

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述作者急于找寻出路,奋力划船的情景,以及她的行动激起的水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紧张的画面。

这几句词不仅富有动态感,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整个词境变得鲜活起来。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的作品,其词境优美怡人,以短小的篇幅给予读者充分的美的享受。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赏析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就像一幅充满生活趣味的小画儿,每次读起来呀,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想啊,“常记”这俩字,就像是李清照在跟你唠嗑,说:“嘿,我老记着这么个事儿呢。

”这事儿还发生在“溪亭日暮”的时候。

日暮时分啊,本就有一种朦胧又迷人的氛围。

那溪边的小亭子,被夕阳的余晖一照,是不是感觉整个画面都暖烘烘的,还带着点淡淡的忧伤。

就像我们平时回忆那些美好的旧时光,总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有着特别的感觉。

然后再看“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啊,肯定是玩得太嗨了。

也许是跟小姐妹们在溪边亭子里喝酒、赏花、作诗,玩得不亦乐乎。

那酒啊,就像有一种魔力,让她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了。

这多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跟朋友们聚会,玩到兴起,都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该干啥去了。

这种沉醉的状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到快乐中的表现。

她可不是什么“乖乖女”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尽情享受生活的女子。

从这两句里,我们能感觉到李清照的真性情。

她没有那些个扭捏作态,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的生活片段记录下来。

她不怕别人说她喝酒喝多了,也不怕说自己玩得太疯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做自己”是一个道理。

她就这么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小迷糊展现出来。

而且啊,这两句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生活乐趣。

虽然我们总觉得古代女子受到很多束缚,但李清照的生活里,有美景、有美酒、有朋友相伴。

她可以在溪亭这个地方,度过这么一个美好的傍晚。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女生,也会有自己的闺蜜聚会,会找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尽情地放松。

李清照的这两句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她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小窗户,让我们能透过这窗户,看到她的快乐、她的沉醉、她的那份纯真。

每读一次这两句词,就像是陪着李清照又经历了一次那个美好的日暮时分,感受着她的沉醉,也感受着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 沉醉:大醉。
• 兴尽:兴致尽了。 • 归路:回家的路。 • 藕花:荷花。 •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 船渡过。 • 滩:河滩。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 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 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 途,却迷路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 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 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词人简介
李清照:人。
思考与讨论
1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具体什么时间?分别从 词中哪个词语可看出?
(夏季。黄昏)
(常记) (愉快.欢乐)
(“藕花”“日暮”) (常) (沉醉)
2 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 3 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从哪个词可看出?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 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如梦令》 2、搜索并阅读李清照其它诗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 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词人简介
李清照所作词分为两个时期,前 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 婉沉痛。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父 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 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第三子,历任州郡 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 收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 术研究。南渡不久,其夫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 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早期作品,韵调优美,多写闺 中生活和离别相思。南渡后,深厚的故土之思, 凄苦的 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风格突变,社会意 义也大了。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 被称为“易安体”,现传《漱玉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