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赏析(学生)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天 净 沙 · 秋 思
马 致 远
作者: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 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 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
《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 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群学:3分钟
倒 计 时 3分钟时间到 3分钟时间到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 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 思想感情。
小结: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
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
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
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
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
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小结: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 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 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 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当堂检测 1.按要求默写。 (1)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主 旨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丰 富哲理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 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 扁舟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 天上。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
2、完成课外练习
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赏析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赏析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
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1.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景象?
2. 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可结合翻译)
3.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是怎样的乡愁,是 否会让人感到低沉?(找出句子来证明)请体 会其中的道理。
1.这首诗写了 哪些事物、景象?
2. 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
检查预习情况
对诗句进行翻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 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 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年已到。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生平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 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 河南)人。唐玄宗年间进 士。其诗流传不多,其 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次 北固山下》,且以“海 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而闻名。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北 固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 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4.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 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子。
1243、、.综 词这写人观首景这写小的首景令句小的哪子令最些分,主是别请要写写你的景出用目的了简的?景洁是写物的什了什语么什么呢? 么特言景点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子。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思乡
图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 人,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 状元”。因为这首小令目。
第4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 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次北固 山下》P PT
诗歌鉴赏
颔联(3-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
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风正”?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 (即北固山)的长江之
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句作铺垫。 想象船行的的图景 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船
明确:1、前三句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 主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烘铺 托垫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 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合作.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 的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情感。
2. 古代诗歌的韵律、节奏及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
2.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用词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人王湾和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哲理。
4.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鉴赏文章的质量。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鸿雁即俗说的大雁,它是一种侯鸟。羽毛呈紫褐色、肚皮白色、嘴扁 平,群居水边以草籽鱼虫维生,秋末自北方飞往南方以避严冬,冬末 春初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躲过炎夏。它们北上南下时,常由一二十只大 雁组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整齐列队飞行,激发过不少文人墨客的创作 兴致。
“鸿雁传书”是又一精彩故事。汉朝时苏武出使匈 奴被扣,匈奴人谎称汉使苏武已然死去,企图赖账 不交还扣留的使者。汉朝有官员向匈奴单于交涉道: “我大汉天子在上林打猎时,射下一只鸿雁,大雁 足部绑着苏武写在丝帛上的一封信,说苏武及其随 员被你们软禁在某水泽边呢!”匈奴单于大吃一惊, 不得不把扣留的苏武释放。鸿雁脚上是否有苏武绑 上的信,汉帝是否真的射下过大雁都不可考了,但 “鸿雁传书”成了佳话!有人称邮差为鸿雁,即由 此典而来。
导语: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 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 题。
那么,怎样传达思念呢?
“鲤鱼传书”的故事,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 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 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 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他 多加餐饭,同时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 的典故。 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我国古代神话中说,早在商 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 鱼,鱼肚里有一封信,预告他以后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 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哪一个词最能 体现游子那强烈的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 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 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 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四
次北固山下古诗反思(四篇)

次北固山下古诗反思1、内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次北固山下古诗反思(二)诗歌教学要改变单一的读读﹑译译﹑背背的模式,宜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唱或舞,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雅典的古代诗歌的殿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架起通向诗歌意境的桥梁,激发阅读和赏析的兴趣。
古诗词语言言简义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一个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
古诗词的感悟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二意境全出”的文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
因此教学中抓住“平”“阔”“正”“悬”“生”“人”等关键字眼解读诗歌,读出情感。
次北固山下古诗反思(三)一、课前反思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
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初中语文_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万⽔千⼭总是情——七年级上册第⼀单元《古代诗歌四⾸》教学⽬标:1. 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语⾔,体会诗歌意境。
2.有表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巩固诵读能⼒,品味精彩语⾔,体会汉语之美。
课时:两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春夏秋冬,⼭⽔草⽊,花鸟⾍情,构成了我们⾝边这美丽多姿的⼤⾃然。
在有情⼈眼中,万物皆能寄托情感,今天我们⼀起⾛进诗歌的王国,领略万⽔千⼭的美丽与深情(板书课题:万⽔千⼭总是情)。
⼆、预习成果展⽰:⼩组展⽰:根据所查资料,完成下列表格三、课内探究活动⼀:美读——读出诗的节奏(⼀)诗歌在古代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读诗,要读出它的节奏美。
请同学们选取⾃⼰喜欢的⼀⾸诗,试着⽤读诗的腔调朗读出来。
(准备⼀分钟,学⽣个⼈展⽰。
其他同学评价)预设:学⽣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有:(1)语速快;(2)节奏不准。
当其他学⽣指出时,让指出的学⽣朗读,并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屏幕展⽰:古诗朗读技巧——节奏1.四⾔诗中,⼀般是⼀句两顿,⼆⼆句式;在五⾔诗中,⼀般是⼀句三顿,⼆⼆⼀或⼆⼀⼆句式;七⾔诗中,⼀般是四顿,⼆⼆⼆⼀或⼆⼆⼀⼆句式;词、曲的诵读在上述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句意停顿。
例:东临/碣⽯,以观/沧海客路//青⼭/外,⾏⾈//绿⽔/前海⽇//⽣/残夜,风正//⼀帆/悬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齐读四⾸古诗,注意节奏与语速。
活动⼆:悟读——读出诗的感情(⼀)“诗⾔志”,要想读出诗的韵味,除了节奏与语速,还要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四⾸诗歌,表达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起来研读这⼏⾸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1.启动你的想象与联想,体会写景寄情之妙:⽤⾃⼰的语⾔描绘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些景象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这种感受与作者的感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1)《观沧海》中哪些景象是眼前所见?哪些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你能替曹操说出他站在⼤海边时⼼⾥想说的话吗?(眼前景象宏⼤壮阔,所想象的情景更加宏伟辽远,在这波澜壮阔的海边,作者的⽬光更是投射到了⼴阔的宇宙,⾔为⼼声,这是⼀种怎样宽⼴的胸襟,怎样远⼤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川眉山市中考题)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河南中考题)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
6.(资阳)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7 (昆明市) 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河南中考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9.“海日和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0.(西宁)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在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11.(南京)这首诗描写了水,靖你从诗中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写在下面:
1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13.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 依恋
B 悲伤
C 惆怅
D 痛苦
2.本文的主旨句是: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秋思(思绪)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D.断肠人在天涯(天边,指极遥远的地方)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本曲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写“小桥流水人家”?
7、“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8、“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
9、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
10、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11积累句子。
(1)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2)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3)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