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文学赏析

合集下载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是否了解它的翻译和想要表达的意境呢?这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已经整理好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天净沙秋思的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一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绝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写下了秋天的景象:“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诗人借景抒怀,将秋日的丰收与凋零描绘得淋漓尽致。

草色烟光残照,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远方,细细品味着这个季节的变化。

然而,无言谁会凭栏意,诗人的心事只能自己品味,而无法述说给他人听。

接下来,诗人着墨于“名都”,通过对名都的描绘,深化了诗的意境:“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名都指的是世态炎凉的都城,表达了诗人的欲言又止,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倾诉于名都。

而“香如故”,则带有浓郁的怀旧之情,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

下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诗人虽然生活在繁华喧嚣的环境里,但内心却感到孤独和落寞。

总胜欢笑今古里,虽然四周一片欢声笑语,但其中却无法填补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晓风残月白云低,诗人通过对风、月、云这些象征性的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之感。

最后一句“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诗人感叹着人事无常,岁月荏苒。

更无人处那堪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寂寞。

云淡风轻近午时,则是对光阴易逝的叹息。

这句话既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内疚与思念之情。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表现了孤寂、荏苒和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传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古诗赏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之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际游子骑一匹瘦马消失在一派凄凉之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之情调,下面是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请参考!抒发一个飘落天际之游子在秋天思念家乡、倦于漂泊之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特别,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致,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古诗天净沙秋思之赏析天净沙⑴·秋思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⑸。

词句解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之枝蔓。

昏鸦:黄昏时之乌鸦。

昏:黄昏。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诗人对温馨之家庭之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芜之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之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之马。

⑸断肠人:形容难过悲哀到极点之人,此处指漂泊天际、极度悲伤之旅人。

天际:远离家乡之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围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之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芜之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乏之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悲伤之旅人还漂泊在天际。

整体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之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之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之胜利曲作,从多方面表达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之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之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意境之制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之一个重要范畴,它之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之关键。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行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之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之情调。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出自《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翻译赏析《天净沙·秋思》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边。

【前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发明的小令,是一首闻名的散曲著作。

此曲以多种景象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边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苍凉的布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荡天边的游子在秋天怀念故土、倦于流浪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特别,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总共列出九种景象,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言语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抑扬有致,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傍晚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巴望。

⑷古道:陈旧荒芜的路途。

西风:冰冷、萧条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描述悲伤沉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流浪天边、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边:远离家园的当地。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休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周围有几户人家。

在陈旧荒芜的路途上,秋风萧条,一匹疲乏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落日向西慢慢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流浪在天边。

【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因为元统治者实施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向未能实现志愿。

他简直终身都过着流浪无定的日子。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实现志愿,穷困失意终身。

所以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总共只要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苍凉动听的秋郊夕照图,而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融合中构成一种苍凉悲苦的意境。

我国古典诗篇非常考究意境的发明。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篇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形融合、心物合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文学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

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
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

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

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

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

隐隐平林噪晓鸦。

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

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

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

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宋玉首开
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

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

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

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