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xx》xx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好象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出泰山神奇秀丽。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一个“割”字,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雄心壮志。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赏析:“xx青未了”。
答:“齐鲁青未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望”字,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绵延、高大。
“青”是青翠的山色,“未了”是写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现出泰山绵延,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
《春望》xx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表现了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一、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解析。
1. 首联。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这里的“东皋”就是东边的高地,诗人在傍晚的时候站在东边的高地上远望。
“薄暮”就是傍晚啦,这个时候的景色往往有点惆怅的感觉呢。
“徙倚”就是徘徊的意思,诗人在那儿走来走去,好像不知道该依靠什么,感觉心里有点迷茫呢。
就像我们有时候站在一个地方,心里乱糟糟的,不知道该干啥好。
2. 颔联。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这两句描写的景色可太美啦,不过也有点小忧伤哦。
你看,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可能是枯黄的树叶,或者是变得暗淡的绿色。
一座又一座的山上,只有落日的余晖。
整个画面就是一片秋天的萧瑟景象,那落日的余晖就像是给这个有点凄凉的画面加上了一层暖色的滤镜,但还是掩盖不住那种淡淡的哀愁,就像我们看到秋天的落叶,会不自觉地有点伤感。
3. 颈联。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这时候出现了一些有活力的画面啦。
牧人驱赶着小牛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这是很常见的田园生活场景,感觉很温馨很接地气。
可是诗人呢,他看着这些场景,却觉得自己好像不属于这里,有一种孤独感。
就好像我们看着别人热热闹闹的,自己却像是个局外人。
4. 尾联。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诗人看着周围的人,发现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心里就更孤独啦。
然后他就唱起了怀念古代采薇者的歌。
“采薇”这里有个典故呢,说的是伯夷、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
诗人用这个典故,就是表达自己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很怀念那些高洁隐士的心情,就像我们有时候觉得周围人都不懂自己,就会怀念那些传说中的高尚的人。
一、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解析。
1. 首联和颔联。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班级:姓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作品】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重点词语】东皋:作者弃官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徙倚:徘徊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
采薇:采食野菜。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运用互文的手法。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引用典故,诗人看到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不禁想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
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奇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或开阔的胸襟)。
【课后题】本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变式设问:请分析颈联“诗中有画”的特点)?[答案] 第一问:一个“孤”字写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写孤烟之高,景物劲拔坚韧,“圆”字写落日之低,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写沙漠景象的雄浑开阔,含蓄表现了诗人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
第二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③色彩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1.《使至塞上》中诗人前后感情变化显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见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心中产生郁闷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②诗人见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奇壮丽之景,又听闻前线传来的捷报,个人失意的情绪被冲淡,转而产生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对偶,比喻,②以“征蓬”“归雁”来比喻诗人,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③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失意之情。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八年级上册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华,通“花”。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
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徙倚,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1、此树“奇”,还是“何足奇”?答: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2、题外之意,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外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诗词赏析《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简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提升
孟浩然(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汉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 阳”。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 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 孟”。他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 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走近作者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 西龙门)人。生于隋末唐初,文学史 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贞 观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乡,隐居 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王绩以诗 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
品味名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 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 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 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 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 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解题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 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 的自由式歌行体。
文学常识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 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 “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 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 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 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 体裁。
艺术提升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律诗遂定 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 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 《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 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 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 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课人
与外 教
名古
版 语
著诗
文 八
导词 年
读赏
级 上
析册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 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 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 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Βιβλιοθήκη 作者的思 想感情。学法指津
艺术提升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 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 物起兴”,即先述说其他事物,用来引 起所歌咏的内容。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哀 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文人诗, 可以说是一首与时代唱反调的诗,一首 难能可贵的佳作。
野望
王绩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按照“初 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走近作者、 明晰写作背景——品味意象、走进作 者心灵——背诵诗歌、陶冶自身情操” 的顺序进行,以读带品,以品促读。
长 歌 行
( 汉 乐 府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望
洞
庭
孟湖
浩赠
然
( 唐 )
张 丞 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起平,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 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 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 保存了大量民间音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 的新乐府诗。
品味名句
全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 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 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 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 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 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品味名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 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 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 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 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 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艺术提升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 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 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 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 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 黄昏江景中了。
走近作者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 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 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 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 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 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品味名句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 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 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 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 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 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 冲突。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走近作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 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 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 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 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 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品味名句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 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 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 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 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 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 得异常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