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翻译与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翻译】(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

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奇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或开阔的胸襟)。

【课后题】本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变式设问:请分析颈联“诗中有画”的特点)?[答案] 第一问:一个“孤”字写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写孤烟之高,景物劲拔坚韧,“圆”字写落日之低,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写沙漠景象的雄浑开阔,含蓄表现了诗人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

第二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③色彩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1.《使至塞上》中诗人前后感情变化显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见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心中产生郁闷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②诗人见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奇壮丽之景,又听闻前线传来的捷报,个人失意的情绪被冲淡,转而产生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对偶,比喻,②以“征蓬”“归雁”来比喻诗人,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③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失意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讲解

【赏析】本诗描写在黄鹤楼 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 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 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 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 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 咏黄鹤楼的绝唱。传说李 白登黄鹤楼,曾想写诗, 见到此诗佩服之至,并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 有诗题上头。”
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 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 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 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 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 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 白白悔恨了。
[阅读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内含哲理、感悟人 生的诗作。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 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也”。再联想到季节的交替和 生物的荣衰,又以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 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进而劝诫人 们,要利用年轻力壮时的宝贵年华去努力进 取、奋力拼搏,切莫因虚度光阴而落得老来 后悔。尤其是最后两句,不仅点明了全诗的 主题,而且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很有勉励 作用。
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 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
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 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 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长歌行
汉乐府
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特点是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
由,句法青长青短不园一中,富葵于,变化朝。露华待:日通晞“。花”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部编版)课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部编版)课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部编版)课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诗经》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可分为三章。

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

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

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2、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4、本首诗前后两部分内容所体现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_____ (2)烂柯人:___①“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以及对亲朋逝去的伤感。

②“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翻译及赏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赏析《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赏析《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野望》赏析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作者介绍:王绩:590(一说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想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题解]: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乡诗,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

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盼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黄鹤楼》赏析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译文:从前有仙人乘黄鹤腾空而去,这里只剩下黄鹤楼屹立江头。

黄鹤载仙人升飞后再未回来,千百年来白云悠悠随风飘流。

阳光下汉阳镇绿树历历在望,春草青青茂盛铺满了鹦鹉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