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
24年人教版八上语文古诗词鉴赏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③〔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④〔徙倚〕徘徊。
⑤〔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⑦〔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薄暮时分遥望东皋,内心彷徨,不知哪里可以归依。
树木都披上了秋色,山峰唯有落日余晖。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驮着猎物回归。
我与他们相见却不相识,只能高歌采薇,怀想伯夷、叔齐。
【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hú)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②〔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③〔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④〔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⑤〔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考点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的妙处。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虽年老但仍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人以“老骥”自比(1分),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分)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3.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2017日照)【】“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全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野望王绩(jì)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1、词语解释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诗中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彷徨心情的两句诗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3、《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写景)两句诗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两句诗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7、本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野望》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答:运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hào)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词语解释①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两句诗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汇编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汇编( 一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答案】描绘了一幅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许多猎物回归家园的晚秋牧归图,渲染了牧歌式的田园氛围,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具体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画面,再分析这样描绘所起到的作用即可。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尾联巧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志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答题时重点理解尾联所用的典故及典故的用意身分析其所使用的典故、直抒胸臆等艺术手法身最后答出尾联表达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志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感即可。
(二)黄鹤楼崔颤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的“历历”“萎萎”两词分别描绘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答案】“历历”写出了汉阳一带树木清晰鲜明的特点:“萎萎”写出了芳草十分茂盛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题时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身结合语境身分析重点词语的含义。
“晴川”指的是晴日照耀沙洲身“汉阳树”是指树木身“历历”是指看得很清楚身突出树木在晴朗的天气显得清晰鲜明。
“萎萎”是形容芳草的身指芳草茂盛。
2.尾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尾联描绘了眼前盛景,展现黄昏时江面烟波浩渺的景象,此时鸟已归巢、船已归航,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此处的“景”是指黄昏时分身面烟波浩渺身此时的船只和鸟儿都要回家身诗人被眼前的景物所感动身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身不由得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上册期中古诗词鉴赏(一)《长歌行》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二)《野望》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早寒有怀》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人民的智慧。
在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的欣赏和鉴赏,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一些精彩的古诗词作品。
首先,我想提到的是《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楼高处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壮丽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登鹳雀楼之上。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了作者追求进取、不甘平庸的情感。
近代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词作家,在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他的一篇散文《草地》。
这篇散文以写草地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作者通过描写草地上的奔跑、飞翔的动物,以及草地上的自由气息,展示了一种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文章中的句子“草地是我们时常想往而又难去得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他希望人们都能像草地上的动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还有一首古诗词《春晓》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它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春天的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意蕴。
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感到一种无限的希望和激情。
除了这些著名的古诗词作品,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佳作,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们的才华横溢,更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鉴赏,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解诗词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用心之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风格,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体验写作的乐趣。
古诗词鉴赏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着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章《古诗词
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能够欣赏并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1. 介绍古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研究古诗词的构成要素:词句、韵律、格律等
3. 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节:古诗词的欣赏与解读
1.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欣赏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探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1. 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外表特征:标题、篇幅、作者等
2. 研究分析古诗词的主题和意义
3. 指导学生解读古诗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古诗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
出研究目标。
2. 授课:依次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与解读方法以及鉴
赏步骤,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3. 练:提供一些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并进行讨论
和交流。
4.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关键点和要点。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解读一首古诗词或写一篇感悟。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古诗词欣赏与解读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他们对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步骤的理解程度。
3.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评估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题赏析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国家 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 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 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总结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
5
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 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 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艺术表现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
等修辞手法。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 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就 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4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 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 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 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 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 (直抒胸 臆)或间接抒情 (即景抒情,托物寄情 )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 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 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 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 舒的《雨巷》。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以写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 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 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 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 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 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 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 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 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63ຫໍສະໝຸດ 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 45 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
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 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 致。
2
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 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 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 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1
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
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 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 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 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 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 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 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 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 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 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 诗人特意建构 “空白” ——艺术的跳跃与省略。 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 “间空”。 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粱, /正在血里成 长。 /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 /敌人的头, / 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 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 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 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 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 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 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 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 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 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 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