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明代
馆藏德化白瓷之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欣赏

馆藏德化白瓷之明代“瓷圣”何朝宗作品欣赏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明,高28cm,底座径13.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
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
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
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
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
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
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明,高4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达摩身披袈裟,前额宽大,鬓发卷曲,双眉紧锁,二目俯视,双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衣袂飘荡。
通体施象牙白釉,釉质肥厚滋润。
雕工深入锐利,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
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
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更兼以洁白如玉的瓷质,表现出达摩飘洋过海传播佛法的高僧形象,是德化窑之佳作。
德化窑白釉鹤鹿仙人雕像,明,高39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塑人物鹤发童颜,双眼微睁,面带慈祥笑容,身穿宽大鹤氅,怡然自得地盘坐于洞石之上。
其头微偏,两臂交叉扶于石桌之上,右手托一经卷,俨然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神仙。
洞石左侧卧一小鹿,昂头竖耳,凝视老人。
洞石右侧立一仙鹤,长腿,曲颈,作寻觅状。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
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
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
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
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评判方法:
1、明代德化窑鉴定胎土特征:德化窑瓷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强。
胎土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无杂质。
2、明代德化窑鉴定釉面特征:光照下迎光观察,其釉色白中隐现粉红或牙黄色调,故其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称。
在国际市场上,还被称之为“中国白”和“鹅绒白”。
3、明代德化窑鉴定造型特征:其瓷器造型主要杯、碗、盘、炉和仙佛一类人物雕塑等。
而人物雕塑则是最精彩的,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供奉的仙佛之类的人物。
其雕塑形体优美,比例合适,面部神态安详。
其使用了捏雕、堆贴、雕刻、粘接等多种手法,雕塑得十分精细逼真。
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可数,衣薄如布帛,衣褶自然重拂。
特别是人物手指,细致入微,甚至连指甲也可看出的程度。
4、明代德化窑鉴定款识特征:当时德化窑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捷隆、陈伟等人。
这些人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流传于世,常有他们的款识。
在一些明代白瓷观音上,可见到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记。
“何朝宗”三字为篆书。
明清时期的龙泉窑和德化窑

小规格 200 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 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器物造型优美、 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 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 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 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 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 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没被这个社会污染过的声音从很远的那头甜甜的传来,压过了宿舍一切的繁杂和凌乱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 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 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 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亚洲
《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中也说:明代的龙 泉窑青瓷与宋元时期相比,已大为逊色,呈衰退 之势,窑数减少,规模缩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 特点是胎厚重,胎色白中发灰,釉层透明度较高, 成型草率,质量粗糙。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方法基本承袭了元 代的刻、印方法,但是在纹样的结构、形象以及 刀法上比元代大为逊色,釉色也灰暗了许多,工
明代龙泉瓷器虽逐渐衰落,但早中期的制品 仍十分精美,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 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 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 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 但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品来看,明的龙泉窑制品有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 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
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 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 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 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 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 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 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 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明代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德化窑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创烧于宋代,至明代,其烧制的白瓷已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据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的考证,明代窑址计有十八处。
在浔中公社(镇)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儿、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镇)有内阪、新乾寨、窑垄山、桐岭、旧窑、新窑;在刈坑公社(镇)有许坑、林窑等。
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
据考古发现,在德化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据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在宋、元时期有稳步发展,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到了明代,德化窑白釉瓷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大师们研制出一种温润乳白,如脂如玉的白瓷,这在当时全国制瓷业中独树一帜。
至此,德化窑达到了全盛时期,直至沿续到清代早期。
德化窑产的白瓷颇具特色,它不仅与唐宋时代的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相同。
它的特点如下:胎质:采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器物,因此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瓷土除了氧化硅含量高之外,氧化钾含量也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
釉色:釉面为纯白色,色泽乳白如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釉色隐现牙黄色调或微含肉红色。
因此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的称呼。
法国人把它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这种很特别的釉色,是因为釉料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缘故。
器型: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
多为日用器、供器与瓷雕。
日用器有盘、碗、杯(梅花杯、杯身呈八角形的八仙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
供器有香炉、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的造型。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概况德化瓷概况一、产地:今福建省中部德化县。
地处戴云山山区。
二、窑址:目前已发现249处,其中宋元窑址42处,明代窑址30处,清代窑址177处,民国窑址55处。
散布于德化县内,分布广,规模大。
三、历史分期概况:1.晚唐,五代时期—青瓷。
2.宋元时期—青白瓷繁盛期,兼有白瓷,青瓷,酱色釉瓷。
3.明代—白瓷,青花。
晚明为白瓷全盛期。
4.清代—白瓷,青花。
清初为清花瓷全盛期。
5.民国时期—白瓷,青花。
白瓷仿明清为主;青花多为民间日用器。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窑青瓷:一、胎釉特征:胎骨发灰,成型工艺粗糙。
釉呈青黄,青褐色,含铁量高。
二、烧造工艺:采用托座叠烧法,窑温偏低。
三、器型种类:碗,碟,双耳罐,盘口壶等日用器。
四、与宋,元以后德化窑白胎青白瓷,白瓷完全不同。
晚唐,五代德化窑制品为青瓷特征,且较为粗糙。
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一、概述:宋元时期德化窑烧造白胎白釉瓷器,因白釉中少量三氧化二铁转变成低价铁,而釉成淡青色,即青白釉。
宋元德化窑以产青白瓷为主流,兼烧部份白瓷,青灰,青绿等杂釉。
德化瓷属软性瓷,烧制温度历代变化不大,均在1250—1280度之间,高于1300度,则易变形。
二、第一期:北宋早中期约北宋960年建朝初至1080年代哲宗元佑年初,约120年间。
德化白胎瓷器的初创阶段,产品以碗,碟类简单日用器为主。
胎色白中带淡灰,黄,米黄。
多为较深圈足,削足较粗糙。
釉色浅黄,灰黄为主,少见青白,施釉多至足上部,底足露胎。
装饰多为素面,亦有碗,盘内心划花,莲纹,蕉叶纹,简单,对称,为五代—宋初风格。
三、第二期: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约哲宗,徽宗以降150年左右。
此期为青白釉鼎盛期,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
胎质细腻,胎体薄而坚硬。
釉层较薄,清澈滋润。
一般无开片,少数因冷却及土沁而开细小鱼子纹片。
青白釉色调不一,深者呈浅绿,淡者近白色,亦有泛灰,泛黄者。
纯白釉釉色洁白。
施釉至足上,底足露胎。
明代白瓷 孩儿红

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孩儿红德化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其品质精良是古代其它窑口所不能比拟的,其产品备受世人喜爱,而被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
明代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产品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而大量外销。
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
“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它的珍贵在于一炉中有时在一个角落,只有几个匣钵窑变成功。
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窑白瓷虽然大量烧制,但“孩儿红”成者却甚少。
考古工作者在一次对岭兜明代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这种白中蕴红的标本,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龙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动物等。
“孩儿红”是古代一种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的珍稀瓷种,得者甚少,传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久负盛名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阿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德化窑“孩儿红”瓷的鉴别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1、该瓷种是中低温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气氛下产生的,从考古资料上看,德化窑古代烧氧化焰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为典型。
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装饰、烧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现代采用的稀土添加着色有很大的差别;2、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德化窑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点

葱根白
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 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
德化孩儿红是一பைடு நூலகம்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 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 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
的窑变。孩儿红釉而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 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弦肌肤般粉嫩透红。孩 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中国白”原文(BLANCDECHINE)是法国人 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 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 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 “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 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 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 甜白瓷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 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化白瓷胎 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 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 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而漳 窑瓷胎体相对粗松,胎骨呈灰白或灰黄,胎与釉
换了都是自己修 清洁也自己做我常常叫爸爸去享受生活 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去呢去呢
结合不甚坚实紧密,而且无一例外带有冰裂纹。 再者,德化白瓷精雕细刻,刻划细腻,制作精细, 更显得雅致、精巧,漳窑瓷受德化窑影响,在工 艺、造刑、装饰等方面多与德化白瓷相近,略显 粗拙。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 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 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 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
换了都是自己修 清洁也自己做我常常叫爸爸去享受生活 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去呢去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德化窑
明代德化窑明代
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脉的腹地,自古以来德化窑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
其产品工艺特色独具,备受世人喜爱,且大量外销,而被誉为“中国白”。
德化窑明代的白釉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产品釉质细腻,光泽如绢,凝脂似玉,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肉眼可见一种莹润的感觉。
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在烧成过程中窑内位置不同所处的气氛差异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因此,按其瓷质和釉色来分,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约定俗成的名贵瓷种,而法国人则统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
“中国白”的骄子——明代德化窑“猪油白”瓷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生产白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备受世人的喜爱而大量外销。
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按其品质的不同,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这些瓷种被法人统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
“猪油白”是德化窑明代白釉瓷的精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从窑址出土的标本上看,“猪油白”瓷产品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肉眼可见一种白润如脂的感觉。
为配合德化县陶瓷生产建设用地的文物清理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馆、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组织对德化窑的甲杯山窑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整个田野发掘工作自2001年5月10开始,至6月22日结束,前后延续了一个多月时间。
此次清理发掘面积共120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至明代的窑炉3座,并获得了多组重要的地层关系资料,出土了一大批形制比较完整且种类丰富的“中国白”瓷器、匣钵、垫饼、垫圈、点烧、支烧等窑具。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3座窑炉。
这3座窑炉田野定名为01DJY1、01DJY2和01DJY3,3座窑炉窑头的朝向基本相同,只是炉尾走势有点偏差,按01DJY1南壁测定窑头的朝向……
Saturday, July 11, 2020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