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是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 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 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瓷虎子
4/20/2016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
在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经进入瓷器时代
瓷器的优点
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食不变
味,易于洗涤,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
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与高雅的玉石的色
泽和温润,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 期
最早的瓷器?
盘口壶
青瓷
青瓷的主要品种 1.盘口壶:鼓腹,细颈,口呈盘形。
装饰纹样:树纹,狮纹,菱花纹,忍冬菱纹, 兽纹,鸟兽树木纹,双兽对鸟纹,几何纹,条 带连珠纹等。
4/பைடு நூலகம்0/2016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服装造型上追求宽衣博带
建筑艺术
邺城 (河北临漳县)
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 很大。
盘口壶
瓷熏炉 瓷虎子
2.鸡头壶: 是一种有时代特点的代表器形
4/20/2016
陶瓷工艺
盘口壶
3.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瓷虎子
陶瓷工艺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4.虎子: 一种溺器,多做成兽形,南方比较流行
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瓷3

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瓷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腐朽,战乱不休,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但是文化艺术却异常繁荣,人们的思想异常开放,因此与生活相关的陶瓷生产并没有停滞,反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成型装饰上,制瓷时除了采用有所改进的轮制法外,还采用模制法,并运用拍、印、雕、堆等装饰技法。
三国鼎立时期,因青瓷方兴不久,所以其造型和装饰纹饰都很简单。
三国两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在瓷胎上首先使用化妆土,瓷釉透明,呈玻璃质,胎釉结合紧密,不易脱落,使得瓷器质量大大提高。
西晋的瓷器装饰以印花为主,主要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并组成条带状,多分布在瓷器肩部和腹部;到了西晋晚期,青瓷装饰开始采用褐色点彩或彩绘,但影响有限;东晋时期,印花装饰逐渐减少,褐色点彩装饰逐渐增多。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导致莲花纹瓷器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分布广泛的制瓷原料、低廉的烧制成本、相对坚硬的质地、美观的外形,使得瓷器逐渐取代了部分铜器、漆器、陶器,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仕人文风的兴起,青瓷品种大大丰富,出现了盏托、莲花尊、虎子、熏炉、高足杯、鸡首壶、三足炉、瓷砚、水盂等新式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逐渐有了南北之分,但仍以南方地区为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在南方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江浙一带具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资源,当地的制瓷业发展更是神速,出现了大量著名的青瓷窑,如上虞、绍兴等地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杭州附近的德清窑,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江西丰城的洪州窑。
这些窑出产的青瓷种类主要有碗、盘、盆、洗、碟、钵、耳杯、罐、盘口壶、鸡首壶、唾壶、香熏、虎子、水盂、水注、羊形器、鸡笼、狗圈、灶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相继出现。
而每出现一种新生事物,就把瓷器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对以后瓷器的生产起着导向性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瓷器已逐渐普及使用,瓷器生产也日益增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以南方最为发达,浙江一带以越窑系诸窑器形纹饰,可以代表全国瓷器的演变和风格。
最早提到越窑的是唐代陆羽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窑主要产地在上虞、余姚、绍兴等地。
周时为越国,唐为越州,因此而得名。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从未间断过。
越瓷发展迅速,窑址遍布周边地区,如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余杭、湖州等地,是中国最早形成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
瓷胎: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
两晋时越窑胎骨比以前稍厚,颜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
东西晋时变化不大,南朝时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
釉色:三国时期釉质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釉和青釉少见。
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少数有流釉和釉层剥落现象。
两晋时期釉层较厚且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南朝时越瓷釉色为青黄釉和黄釉。
装饰:三国时器物花纹比较简朴,保留着前代的风格特点。
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
三国后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和佛像等,装饰逐渐趋向繁复。
西晋时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纹带,以及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和熊形状的器足,使器形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东晋早期的纹饰以弦纹为主,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出现的褐色点彩普遍使用。
南朝以莲瓣纹为主,褐色点彩仍然流行,褐点小而密集。
三国时的器物品种有碗、碟、罐、洗、盆、盘、香炉、虎子等。
随葬明器有钅焦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等瓷器。
西晋越瓷的类型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酒具、餐具、文具和卫生用瓷等大都具备,明器比以前增多。
三国魏晋室内

三国_魏晋南北时期室内陈设风格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手工业较发达,工艺品的成就仍...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手工业较发达,工艺品的成就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此前已有的青瓷,已从成熟达到完善的阶段,无论是质地还是产量,均已超过汉代,贵族中的不少铜器或漆器,已逐渐为瓷器所代替。
除青瓷之外,此时的黑釉瓷、黄釉和白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汉的黑釉瓷是黑褐色而发涩,此时的黑釉瓷,漆黑而光亮。
北齐的白瓷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白瓷,它不但丰富了我国瓷器的品种,还为此后生产彩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北方的白釉挂绿彩瓷、淡黄挂绿彩瓷和黄褐釉瓷,在此前都很少见,它们的出现为唐三彩的诞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见图1和图2)。
图1 南朝青瓷莲花尊图2 北齐青釉花瓶
中国织锦沿“丝绸之路”向西远销,也从波斯、拜占廷、叙利亚和埃及等得到了新的启示。
此时的织锦,除了用汉代纹样,增多了植物纹样外,已有清新活泼的散点花和波斯风的连珠纹,这一切都为唐代织锦的焕然一新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有铜灯和陶灯,但瓷灯已有取代陶灯的趋势(见图3)。
除主流灯具瓷灯外,此时还开始使用石灯,并有了多种造型的烛台。
图3 北齐的瓷油灯。
魏晋南北朝陶瓷发展史

-
谢
谢
代表作品
鸡头壶
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另一种具有代表 性的陶瓷器型。其造 型别致,壶身呈扁球 形,前贴鸡头,后贴 鸡尾,壶嘴为鸡嘴状 。釉面光洁,色调以 青绿为主,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4
意义
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陶瓷造型 和装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时 期的陶瓷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
意义
陶瓷对外交流的促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也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交流和发 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使 得中国的瓷器得以传入中亚和欧 洲;同时,西亚和欧洲的玻璃器 、金银器等工艺品也传入中国, 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影响
意义
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瓷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文 化、经济、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同时,这一时期的陶瓷对外交流也促进 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一 时期的陶瓷艺术在造型、装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创新,为后来的陶 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在造型、装饰和材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后来的陶瓷 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感谢您支持原创文章」《瓷说》—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篇文/浓墨探花图片整理/ 壹毛在本地看过来!2019年车辆保险费改后,你的保费降了吗?快来查一查广告「三足鼎立」►先简单回顾三国历史(220年-280年)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后主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展开剩余95%►青釉鸡首壶三国安徽马鞍山宋山东吴大墓出土高19厘米胎质灰白,青釉均匀。
壶肩部划弦纹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
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其造型基本上是承袭汉代器物造型而来的,它较多地吸取了汉代陶器和漆器等的器形式样。
器形有盘口壶、双沿罐、井式罐、水盂、油灯,墓葬出土的还有羊形器、谷仓、虎子、蛤蟆、灶、鸡笼等。
这时的器物胎质坚硬,釉质匀净。
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纹、斜方回纹、井字纹、贴塑铺首,虎子上刻画翅膀、编织绳索等。
东吴时期首创了蛤蟆形水盂。
►青釉蛙形水注三国江苏南京赵士岗吴凤凰二年(273年)墓出土高5.9、口径2.3厘米浅灰色胎,淡绿釉,开细片纹。
蛙作游水状,背部塑一直筒状短流现藏南京博物院谷仓上的堆塑、雕刻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我们看过央视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在几案前挑灯夜读或排兵布阵之时用的器皿大多都是精美的漆器,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国与国之间也不能经常的互市,所以瓷器的使用基本是在它的发源地江南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2fk0f4c3d单人操作http: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