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2.1.1聚居与原始聚落(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古代居住(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剩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形成剩余劳动力(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2.1.3中国城市的形式(1)“城”与“市”的分离城: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

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 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4.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2.2.2中国城市形态特征(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3.3.1秦汉时期社会和城市概况(1)秦王朝(2)汉王朝西汉刘邦长安两汉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东汉刘秀洛阳3.3.2 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形法天汉“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见P24)(2)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 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192年)(1)修建过程1.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 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南洛水,北芒山(4).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3.布局4.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3.4.2曹魏邺城(1).形状。

城建史复习

城建史复习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西安半坡村遗址已有一定的区分,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宅和葬地的区分。

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

3、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这种情况与国外大部分城市产生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章殷商时代的城市1、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至公元前17世纪,黄河下游的商部逐渐强盛,终于灭了夏朝,奴隶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主要区域。

2、商代,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还有各种作坊。

3、商城(现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版筑墙概念:筑土墙及在甲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意义: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5、商城附近有贾鲁河、金水河、须索河等,可见城市也河流有密关系,也说明早起的城市也农业有密切关系。

这种早起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乡村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6、殷墟(现安阳小屯):房屋的结构是由柱础支撑的高大木构架。

遗址尚未发现屋瓦,可能仍用草屋顶,也就是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古:指茅草屋顶,泥土台阶,今:指房屋简陋,生活简朴。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为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可知当时已注意日照和朝向。

7、宫室与墓葬的工程规模宏大,可见当时奴隶主集中大量的奴隶进行长期的无偿劳动。

建筑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奴隶主使用的一些建筑上。

8、周代都城的名字,那个位置?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及镐京。

遗址发现瓦片,当时屋顶已非草顶,比殷商时代有进步。

洛邑(王城),在东周时,曾是都城。

9、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国城建史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1. 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以城墙为主要特征,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保护城市中心区域。

古代城市通常沿用当地自然地势布局,如沿河、坡地等。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较为繁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墙不再是城市的主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民居、商铺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称为“四合院”。

4. 近代城市的建设: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城市建设逐渐向西方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其中,北京城的全面改造和上海城的迅速崛起是中国城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5. 当代城市建设:当代城市建设强调人民城市,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如造林绿化、城市景观塑造等。

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环境污染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P 86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

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

地理特点: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

开通了有京口到余杭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它成为该地区的航运中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

平江城的布局论述平江城的特点一平面特点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向米行一平面特点 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2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开有五个城门3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4 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5 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二子城特点府治所在称子城,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1内分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库房和后面的大花园.2 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

3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

三居住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实柱,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过路流通作用)也不是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

四.商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果子行;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如米市鱼市。

花市等。

五.宗教建筑 1有100多个寺观2较大的寺庙建有高塔,如城北的报恩寺塔3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用地,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4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意义 1.是南宋绍定二年课程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2.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绘制方法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中国城建史资料

中国城建史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1.远古时期人类选择居住点的地理环境要求以及居民点空间特征及成因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一般范围较大,居住密集。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的地段。

(如在山坡时,一般位于向阳坡);一般靠近河湖水面,而且居民点大多位于沿河的第二台地上。

居民点遗址中的分区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分为居民区,墓葬区和烧制陶器的陶窑区。

村落布局同一规划,十分注重防御。

2.《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城市规划的记载《周礼。

考工记》关于都城布局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关于封建等级。

都城大小,道路宽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关于规划定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3.隋唐长安城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道路体系、坊里特点、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特征一.城市选址隋文帝在长安城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为:(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气象。

(3).“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解碱卤,不甚宜人”(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伪和管理也不方便。

规划布局:隋唐长安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

宫城南面是皇城,由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还有为宫殿服务的官营工作坊,还驻有军队。

皇城东西约2820米,南北约1843米。

皇城与宫墙之间,用一条很宽的道路分开,实际上是一个大广场。

宫城南北长约1492米,宽与皇城同,由太极宫、东宫和庭掖宫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4、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4 四选一)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我国城市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经济)(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5、请简述《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并加以解释(必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路宽为车轨的9倍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过程的影响(必考)(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7、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7/8二选一)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8、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的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特点(7/8二选一)内容:《管子》一书论及的城市规划问题,大体包括城址选择、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划分、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城市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方面内容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

《管子》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的《牧民》、《乘马》:“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lin)。

”“地辟举,则民留处。

地不辟,则城不固。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

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地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洽,事不洽则货不多。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管子度地篇》:“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9、名词解释:闾里市肆陵邑(三选一)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市肆:市指集市,肆为店铺茶铺酒馆等,市肆指集中的店铺,泛指市场陵邑:汉代新建制,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陵邑制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城附近皇帝陵墓处设陵城10、汉长安规划要点及建设过程(10-12三选一)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11、秦咸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秦制 , 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与郡县制推行和郡、县设置相适应,必然形成有相应的郡治和县治中心,也就有了一定规模和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城镇。

·由于郡县制的推行,还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弛道,大大促进了全国的交通联系;(3)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4)秦咸阳的建设采用天象的观念(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当时的闾里布置也是规整划一的(6)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12、东汉洛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的近郊(2)南北宫制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3)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规制(4)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5)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6)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7)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13、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什么?/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

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布局特点,①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②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③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④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①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

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域,正中为宫城,其中不止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和广场。

东西轴线南部为房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正方的房里。

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正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规划影响: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

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②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某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级当时的等级森严。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

)14、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绘图说明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由于城市是完全新建的,所以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坊里制度,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

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城市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了以往任何城市.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汴梁,金中都,元大都也都受其影响,也是当时外国城市规划学习的榜样,如日本平安京。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且有所发展。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以及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