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方剂学讲义温里剂

精品
温里剂概述
一、定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作用,用治里寒证的 方剂,称为温里剂,
1、组成:四大热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 肉桂。
2、功效: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散寒通脉 3、适应证:里寒证。
脾胃虚寒 里寒证 阴盛阳衰
经脉寒凝
脾胃 但寒不热,喜暖蜷 肾 卧,口淡不渴,疼 肝 痛,小便清长
二、分类:
1、温中祛寒剂
主治中焦虚寒证
常用药物:干姜、吴茱萸、饴糖。
配伍:温中散寒药与益气健脾药同用
代表方: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2、回阳救逆剂 主治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 常用药:附子、肉桂、干姜、人参。 配伍:温肾祛寒药与益气固脱药同施。 代表方:四逆汤
3、温经散寒剂 主治寒凝经脉之痹痛。 常用药:桂枝、细辛、当归、熟地。 配伍:辛温发散药与温补阴血药同用。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三、注意事项: 1、 辨清寒证所在脏腑,加以施治。 2、辨清寒热真假。 3、阴寒太盛当少佐寒凉药或热药冷服。 4、 热药用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施。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伤寒论》
干姜 白术
人参
甘 草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热伤阴,回阳之中寓护 阴之旨。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舌淡苔白,脉迟而微。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 制附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 煎,只用汤剂,不入散剂,用量在 10~12克之间。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温里剂概述、组成及功效方剂学

2、关于附子用法:附子当用熟附子、制附 子、炮附子,附子当先煎久煎,只用汤剂,不
入散剂,用量在10~12克之间。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加减: 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阳虚水肿加 茯苓、泽泻。
4、四逆汤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作用,可用 于心衰,休克,心肌梗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二、治法
虚
补
寒 温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恶湿 燥
三、方解:
干姜
温脾胃,祛里寒,扶阳气 温
人参 补脾胃,助运化,正升降 补
甘草
补中气,调诸药
白术 燥湿土,健脾胃燥2021/1/10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辛热以去中焦之寒 清阳升而浊阴降
甘温以复中焦之虚
小建中汤
和里缓急力强,治虚劳里
急腹痛。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四逆汤
《伤寒论》
一、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症见:四肢厥逆,畏寒蜷卧,神疲欲寐,面 色苍白,下利清谷,呕吐不渴,苔白滑, 脉沉微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肾中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亡阳欲脱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一、主治:中焦虚寒证 1、脾胃虚寒吐利证:自利呕吐,腹痛不渴, 喜温欲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2、阳虚失血:便血崩漏,出血色淡,四肢不 温,脉沉迟细。 3、小儿慢惊风:手足抽搐,目晴上视。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胸满,心下痞。
2021/1/10
温里剂概述、组成和功效方剂学
3、注意:使用反佐法,热药冷服,或少加猪 胆汁;孕妇忌用;真热假寒禁用。
方剂学6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

方剂学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温中祛寒理中丸1.治:①中焦/脾胃虚寒=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血(脾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失血)。
③脾胃虚寒→胸痹/病后流涎/小儿慢惊。
(只要中焦虚寒,都可以用理中丸。
)(中=专zhi)2.成:参术姜草。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3.功:温中祛寒(=干姜=君药),补气健脾(=参术草=四君子框架)。
4.PS:四君子汤=参术苓草。
5.PS:人参汤=汤剂/起效快=胸痹。
小建中汤1.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拘急腹痛+温减。
2.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寒),合里缓急(=腹痛)。
4.PS:理中丸=纯脾胃。
小建中汤=有肝。
5.芍药/麦芽糖=缓急止痛=腹痛。
6.麦芽糖=君药。
大建中汤1.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腹痛剧痛+呕不能食(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2.成:蜀椒、干姜、人参、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热),降逆止痛(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4.PS:腹痛:理中汤=绵痛;小建中汤=急痛;大建中汤=剧痛。
吴茱萸汤1.治:①阳明寒呕。
②厥阴头疼+呕。
③少阴呕吐下利。
2.成: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3.功: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回阳救逆四逆汤1.治:心肾阳衰寒厥/少阴寒化=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少阴)。
(透心凉=从里往外凉)2.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3.功: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1.治:血虚寒厥=手足逆冷+脉细欲绝/沉细。
2.成: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
3.功: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阳和汤1.治:阴疽/阴证疮疡=无热无红=无热象。
2.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白芥子、炮姜、甘草。
3.功:温阳(鹿角胶)补血(熟地),散寒(麻黄、肉桂、炮姜)通滞。
4.熟地、鹿角胶=君。
5.白芥子=皮里膜外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方解
散温 寒阳 通补 滞血
熟地
君 鹿胶 温补阴血
炮姜
臣
温助阳气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麻黄 宣通毛窍
--筋骨
补
温 --血脉
通
--肌肉
--腠理
使 生甘草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配伍特点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宣发不伤正,温阳而不亢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阳和汤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⑵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参、
川芎、附子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⑶厥阴肝经寒证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当归四逆汤
阳 和 汤 Ⅰ类
方 剂 学理论 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下篇
各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方剂学理论温里剂
温里剂
里寒证的病机与治法
寒在经脉
里
肺气虚寒
寒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
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
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仲景曰∶理中者,理中焦。
白术(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各一两,治太阴厥逆,自利不渴,脉沉无力。
人参补气益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甘草和中补土为佐,干姜温胃散寒为使。
(名附子理中汤。
)
中焦虚寒的临床表现,主要的失温、失运和失化。
但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
所以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
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
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是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其主治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的中焦虚寒见症,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
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象、脉象,这个是基本的。
是反映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了。
那个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
这个方呢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
胸痹往往兼夹痰瘀了,要结合这个来加减配伍组成一些复合方剂。
这个方是基础方,反映基础病机了,包括病
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这是它的一个证候、病机分析了。
至于这个理中丸的方义分析,它体现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是温补结合。
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
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
这个方里的君药,干姜。
干姜能够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的。
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那这个佐药的白术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
用白术来健脾,帮助脾胃运化。
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够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作用。
因为作为丸剂来讲,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当然用像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用迅速的话,张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
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这个方配伍特点,是温补结合的,以温为主。
所以辨证的要点,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吐利了,舌淡苔白,脉沉细。
它就成为一张温中祛寒的基础方和代表方。
当然从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
也有一部分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
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
但作为这个方用药来说,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了。
因为
有时候大家看到参考书可能有提到,从这个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
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了,我们这里往往以附子理中丸作为一个代表。
下面还列了一些楂曲理中汤、砂半理中汤、理中化痰丸这些,还包括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
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汤,这方面用得多一些。
它的特点呢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
当然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
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
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
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就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者加减方法。
理中丸是个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