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之—— 特定穴

合集下载

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

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

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一、手太阴肺经:肺属金,开窍于鼻,主体为皮,其华在毛,情志为悲,忧伤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胸走手,起于中府,始于少商。

在手内侧前。

主治咳嗽、心烦、手心热等症。

1、中府穴:腋横纹上三指。

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

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症。

2、天府穴:腋横纹下四指,或手臂平申,用鼻尖触手臂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一拇指宽的凹陷处。

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生水,是补肾的要穴。

降逆气、泻热,主治高血压、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哮喘、胸部胀痛,肘关节痉挛。

4、孔最穴:肘横纹下三指。

是肺经的郗穴,郗治急症(急性咳嗽、咽喉痛)。

主治鼻出血、痔疮、发汗。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凹陷处。

头项寻列缺。

主治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

6、经渠穴:腕横纹外侧铙骨边缘。

主治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

肺经的原穴,补气穴,脉之会穴。

主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8、鱼际穴:手掌鱼肚边缘。

主治热咳、心中烦热。

9、少商穴:大拇指指甲根边缘。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

针刺放血效果最佳。

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起于天池,始于中冲。

在手内侧正中线上。

刺激左侧效果更佳。

1、天泉穴:腋横纹下三指处。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

2、曲泽穴:肘横纹上。

调节心血的供应,治疗胸闷、憋气。

是针刺放血点。

3、郗门穴:腕横纹上5寸。

急救穴,治突然心绞痛。

用大拇指按住,然后转动手腕。

4、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

救命穴、心脏穴。

宁心安神、理气和胃、舒经活络。

治疗心理压力引起的失眠,可调节心律的快或慢。

5、大陵穴:腕横纹上。

治疗因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口臭。

6、劳宫穴:掌心凹陷处。

大补穴,可使心情放松,治心慌气短。

7、中冲穴:中指指甲根旁。

泻心火的要穴。

治口疮。

8、在天泉穴下四指处有个痛点,不是穴位,但经常揉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心肌梗塞、冠心病。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8 种名穴解读

8 种名穴解读

8 种名穴解读:
以下是8种名穴的解读:
1.涌泉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两种:一是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
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二是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等病症。

2.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时,足内侧,内踝后方,
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此穴位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等病症。

3.章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经穴,乃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4.巨阙穴:心经募穴,调节心脏功能找巨阙。

属任脉,心之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5.京门穴:别名气府、气俞。

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6.日月穴:胆经募穴:胆囊守护神为日月。

日月穴位于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现代常用于治
疗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7.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8.丘墟穴:属足少阳胆经。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下缘的凹陷处取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经络常用腧穴

经络常用腧穴

点穴、艾灸都与人体俞穴相关,现把一些常用穴位摘抄下来,方便大家的记忆和查找(循经查找)。

一、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大渊、鱼际。

二、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手五里。

三、胃经:库房、乳根、天枢、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陷谷。

四、脾经: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五、心经:极泉、少海、通里、神门。

六、小肠经:后溪、阳谷、养老、小海、天宗。

七、膀胱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隔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殷门、委阳、委中、承山、飞杨、昆仑。

八、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筑宾、阴谷、俞府。

九、心包经: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

十、三焦经:中渚、阳池、外关、支沟、天井。

十一、胆经: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虚、足临泣。

十二、肝经:太冲、中封、中都、曲泉、期门。

十三、督脉:腰阳关、命门、悬枢、至阳、大椎、风府、百会、人中。

十四、任脉: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上脘、膻中、天突。

如有错误,请更正。

常用关节处穴位:(摘抄)手三阴经:腕关节:太渊、大陵、神门。

肘关节:尺泽、曲泽、少海。

手三阳经:腕关节:阳溪、阳池、阳谷。

肘关节:曲池、天井、小海。

足三阴经:踝关节:照海、商丘、中封。

膝关节:阴陵泉、曲泉、阴谷、膝关。

髋关节:冲门、阴廉、足五里、横骨、大赫、急脉、府舍。

足三阳经:踝关节:昆仑、中脉、丘虚、解溪。

膝关节:委中、委阳、浮郄、膝阳关、阳陵泉、梁丘、犊鼻、足三里、合阳。

髋关节:归来、气冲、脾关、环跳、承扶。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

这些特定穴成点、线、面分布。

小儿推拿分布特点以肘膝以下为多,这些穴位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历代医家的见解各有不同,因此一个穴名的位置互有出入,或者一个穴位有几个穴名,穴名的含义与操作方法亦众说纷纭。

小儿推拿穴位与反射疗法的反射区不同。

头面部穴位开天门位置:两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

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推坎宫位置:自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运太阳(揉)位置:眉后凹陷处操作:揉法或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揉耳后高骨位置: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次数:100-500次作用:发热,呕吐山根位置:两目内侧之中,鼻梁低洼处操作:掐法次数:作用:诊断作用。

山根青为惊风或受寒囟门位置:操作:摩法次数:100次,单用此穴,可不拘次数作用:震惊安神通窍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操作:揉法,或艾灸次数:100-200次作用:升阳举陷桥弓位置: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操作:揉法、推法次数:100次作用:小儿肌性斜颈,高血压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操作:推法。

补脾经为曲指推,清脾经为直指推次数:100-500次作用:1、调和脾胃(增加胃酸分泌)用于呕吐、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2、补气,用于久咳肺虚等。

3、用于斑疹等。

肝经位置:食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肝经次数:100-500次作用:震惊安神,用于惊风,烦躁等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心经次数:100-500次作用:清热退心火。

针灸学-特定穴

针灸学-特定穴

第五单元特定穴将三十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五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并于此讲解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由于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1.分布特点与组成五输穴五行配属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2.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理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穴: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

补母泻子法: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建议:记忆五输穴歌诀结合其五行属性表学习此内容)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3)按时选用①季节:“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经络特定穴

经络特定穴

自己归拢: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

“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郄 穴
温溜
会宗
养老
梁丘
外丘
金门
阳交
跗阳
十六郄穴歌
郄即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病症反应点,救急可赖之。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医; 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宜; 心则取阴郄,小肠寻养老;
十六郄穴歌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五腧穴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的
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 末
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 的
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 掌
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 行
隐白 大敦 涌泉
大都 行间 然谷
太白 太冲 太溪
商丘 阴陵泉 中封 曲泉 复溜 阴谷
五腧穴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经脉





(木) (火) (土) (金) (水)
手 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三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阳 手太阳小肠经(火)
关冲
少泽
液门
前谷
中诸
后溪
支沟
阳谷
天井
募穴
五、募穴
募穴是指脏腑的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募穴 在
多条经脉上均有分布,而主要在任脉上;在阴阳经上 均
有穴位。治疗时多以从阳引阴或从阴引阳法进行选穴。 使用上多与背俞穴配伍,称之为俞募配伍,如心为五

募穴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

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 于
五 腧 穴(井荥输原经合歌、66穴歌)
丘墟阳辅阳陵泉。丘墟原穴、阳辅经火、阳陵合土 大敦行间太冲看,大敦井木、行间荥火、太冲输土(原) 中封曲泉属于肝。中封经金、曲泉合水
原穴
二、原 穴
原穴是本经气血流止之处,又是本脏气血流止之 处
,还是三焦的原气进入该经脉的部位。由于原穴是脏 腑
原气汇聚之处,所以原穴的变化最能反应脏腑气机的 变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 分别名为井(木)、荥(火)、输(土)、经
( 金)、合(水),合称“五腧”。
五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 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
出 具体穴名和部位。 《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 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 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小海
足 足阳明胃经(土)
三 足少阳胆经(木) 阳 足太阳膀胱经(水)
历兑 内庭 陷谷 足窍明 侠溪 足临泣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解溪 阳辅 昆仑
足三里 阳陵泉
委中
五 腧 穴(井荥输原经合歌、66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少商井木、鱼际荥火、太渊输土(原) 经渠尺泽肺相连。经渠经金、尺泽合水 商阳二三间合谷,商阳井金、二间荥水、三间输木 阳溪曲池大肠牵。合谷原穴、阳溪经火、曲池合土 厉兑内庭陷谷胃,厉兑井金、内庭荥水、陷谷输木 冲阳解溪三里随。冲阳原穴、解溪经火、三里合土 隐白大都太白脾,隐白井木、大都荥火、太白输土(原)
的 具体应用 《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 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 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

五腧穴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 《灵枢·本枢》指出阴经的井 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 《难经 ·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 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
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后
五腧穴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 如
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 穴
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 于
治疗六腑病证等。
五腧穴
《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 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
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
郄穴
十六郄穴表
阴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阴维脉 阴蹻脉
经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郄 穴
孔最
郄门
阴郄
地机
中都
水泉
筑宾
交信
阳 手阳明 手少阳 手太阳 足阳明 足少阳 足太阳 阳维脉 阳蹻脉
经 大肠经 三焦经 小肠经 胃经 胆经 膀胱经
任、督、脾 大络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十五络穴歌
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 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肾络胱飞扬, 脾络大包胃虚里,任络尾翳督长强。
郄穴
四、郄穴
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郄有空隙、间隙的意思,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背俞穴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 以
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 俞
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 等
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 耳
十二背俞穴表
背俞穴
六脏 肺



脾 心包
背 俞 肺俞 肾俞 肝俞 心俞 脾俞 厥阴俞
六 腑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三焦
五 腧 穴(井荥输原经合歌、66穴歌)
商丘阴陵泉要知。商丘经金、阴陵泉合水 少冲少府属于心,少冲井木、少府荥火 神门灵道少海寻。神门输土(原)、灵道经金、少海合水 少泽前谷后溪腕,少泽井金、前谷荥水、后溪输木 阳谷小海小肠经。腕骨原穴、阳谷经火、小海合土 至阴通谷束京骨,至阴井金、通谷荥水、束骨输木 昆仑委中膀胱知。京骨原穴、昆仑经火、委中合土
:“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 陵
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 会
八会穴
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 之
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 募
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 之
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 心
共 有十五穴 ,故称为“十五络穴”。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
实 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

络穴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
足三阳经
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
八脉交会穴表
经属 足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阳 足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手太阴 足少阴
八穴 公孙 内关 外关 足临泣 后溪 申脉 列缺 照海
八脉交会穴
通八脉 冲脉 阴维 阳维 带脉 督脉 阳跷 任脉 阴跷
会合部位 胃、心、胸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目内眦、项、耳、肩胛 胸、肺、膈、喉咙
化。(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医学
十二经原穴表
原穴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十二原穴歌
太冲原肝丘墟胆,心包大陵胃冲阳, 太渊肺而太溪肾,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门心兮太白脾,合谷腕骨大小肠, 三焦要从阳池取,十二原穴仔细详。
也 有空隙、间隙的意思,可见郄穴十分强调间隙,说明郄穴的间
隙 比较狭窄而深,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在治疗上,阴经的郄
穴 多治血,阳经的郄穴多治气,阴经的郄穴多治瘀,阳经的郄穴

郄穴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 脏
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 咳
血,中都治崩漏等。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之特定穴
特定穴
特定穴(special points):
指那些效果较好、临床使用较多,在定位、作用 和
分布上明显相关的一些穴位。这些穴位经过特殊归类、 命名而成各种不同的特定穴。他们包括分布在四肢肘
膝 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

五腧穴
一、五腧穴
背俞穴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篇,载有五脏背 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 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 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 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
充 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 《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
阴 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腧穴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经脉





(木) (火) (土) (金) (水)
手 手太阴肺经(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三 手厥阴心包经(君火) 阴 手少阴心经(火)
中冲 少冲
劳宫 少府
大陵 神门
间使 灵道
曲泽 少海
足 足太阴脾经(土) 三 足厥阴肝经(木) 阴 足少阴贤经(水)
气会 膻中
血会 筋会 脉会 骨会 髓会
膈俞 阳陵泉 太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